有這樣一個外國寓言故事:從前有個孩子非常喜歡家里飼養(yǎng)的一只小羊。每天放學之后,他時常一人牽著羊到山坡上去玩耍。每當他看到心愛的小羊有滋有味地吃著山上的嫩草就感到無比快樂。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中,那只小羊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聽來和從書上看來的故事和幻想都毫無保留的講給小羊聽,他覺得和羊在山坡上曬太陽是最幸福的事情。
可是有一天,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由于疲勞過度,孩子躺在山坡的陽光下睡著了。當他一覺醒來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心愛的小羊不見了。這只羊從來都不會走遠。但是今天羊卻忽然不見了。孩子焦慮地走遍了整個山坡,仍然沒有見到小羊的影子,他哭了,因為他害怕永遠也見不到這個最心愛的伙伴。天快黑了,他趕緊跑回家想把這件事情告訴爸爸,請他來幫助盡快找回羊。沒有想到,當父親聽說小羊不見之后,什么情況也沒有問候就舉起了棍子,無情的棍棒把孩子打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額上流著鮮血。
“我只有這只羊,不把它找回來,你就別回家門?!闭f完,父親就把它推到門外。孩子難過極了,他獨自在山坡上奔跑。他邊跑邊想,越想越不明白,父親為什么打他,他又不是故意把羊弄丟了。
“羊不見了,我也從心里感到難過啊!”“如果找不到羊,父親叫我永不回家,難道我還不如一只羊嗎?”不久,孩子看到遠處有一個小白點。當他走近時,看見了那只羊,它正在悠閑自得地吃著青草呢。
這時,受到粗暴對待的孩子一反常態(tài),他沒有像往常那樣去抱起這只羊,而是舉起了一塊大石頭,“就因為你……,因為你父親才會這樣粗暴的對待我……”孩子一邊哭,一邊發(fā)泄般地將石頭向羊身上砸去。
第二天,人們在山坡的一塊巖石旁發(fā)現(xiàn)了那只已經(jīng)死去的羊,而那孩子一氣之下也再沒有回家。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孩子心里當時有多么的痛苦,是他親手殺死了自己最心愛的朋友和伙伴。
羊和孩子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做父母親的下面幾點啟示:
首先,教育尊重孩子的人格為先
一位哲人說過: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原則,沒有尊重就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教育實踐中,省視一下自己是否有以教育者自居,居高臨下地對孩子缺乏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稍有過失或錯誤,就打罵出氣,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
無論年齡大小,孩子都有自尊,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泯滅其心。俗話說的好:樹怕傷根,人怕傷心。一個人的成長可以沒有鮮花和掌聲,但絕不可沒有自尊心,否則會影響其身心的健康與發(fā)展,甚至對成長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
其次,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粗暴不是教育,是摧殘和打擊
再省視一下自己,有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孩子有缺點或不順其心,我們?nèi)狈δ托募氈碌闹v道理。而是只圖一時痛快,解決眼前的麻煩。
父母教育孩子要善于換位思考,講究藝術和方法,以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疏導孩子。前面故事中的那個孩子絕對是個善良的好孩子,但父親的粗暴野蠻的“棍棒教育”,竟使他變成了一個殘暴的孩子,變成殺害自己好朋友的兇手。
最后,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考慮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對是非的判斷能力也有限。如果批評懲罰過多過度,容易產(chǎn)生負面效應,達不到教育的初衷。人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是打罵出來的。
表揚、激勵就像春風、雨露,激勵孩子迅速成長。作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優(yōu)點的父母,多用正面激勵教育,少用批評等懲罰性教育,更不要輕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 type=text/java>write('http://qbar.qq.com/cqedu/r/?2827')< /> http://qbar.qq.com/cqedu/r/?2827
可是有一天,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由于疲勞過度,孩子躺在山坡的陽光下睡著了。當他一覺醒來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心愛的小羊不見了。這只羊從來都不會走遠。但是今天羊卻忽然不見了。孩子焦慮地走遍了整個山坡,仍然沒有見到小羊的影子,他哭了,因為他害怕永遠也見不到這個最心愛的伙伴。天快黑了,他趕緊跑回家想把這件事情告訴爸爸,請他來幫助盡快找回羊。沒有想到,當父親聽說小羊不見之后,什么情況也沒有問候就舉起了棍子,無情的棍棒把孩子打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額上流著鮮血。
“我只有這只羊,不把它找回來,你就別回家門?!闭f完,父親就把它推到門外。孩子難過極了,他獨自在山坡上奔跑。他邊跑邊想,越想越不明白,父親為什么打他,他又不是故意把羊弄丟了。
“羊不見了,我也從心里感到難過啊!”“如果找不到羊,父親叫我永不回家,難道我還不如一只羊嗎?”不久,孩子看到遠處有一個小白點。當他走近時,看見了那只羊,它正在悠閑自得地吃著青草呢。
這時,受到粗暴對待的孩子一反常態(tài),他沒有像往常那樣去抱起這只羊,而是舉起了一塊大石頭,“就因為你……,因為你父親才會這樣粗暴的對待我……”孩子一邊哭,一邊發(fā)泄般地將石頭向羊身上砸去。
第二天,人們在山坡的一塊巖石旁發(fā)現(xiàn)了那只已經(jīng)死去的羊,而那孩子一氣之下也再沒有回家。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孩子心里當時有多么的痛苦,是他親手殺死了自己最心愛的朋友和伙伴。
羊和孩子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做父母親的下面幾點啟示:
首先,教育尊重孩子的人格為先
一位哲人說過: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原則,沒有尊重就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教育實踐中,省視一下自己是否有以教育者自居,居高臨下地對孩子缺乏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稍有過失或錯誤,就打罵出氣,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
無論年齡大小,孩子都有自尊,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泯滅其心。俗話說的好:樹怕傷根,人怕傷心。一個人的成長可以沒有鮮花和掌聲,但絕不可沒有自尊心,否則會影響其身心的健康與發(fā)展,甚至對成長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
其次,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粗暴不是教育,是摧殘和打擊
再省視一下自己,有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孩子有缺點或不順其心,我們?nèi)狈δ托募氈碌闹v道理。而是只圖一時痛快,解決眼前的麻煩。
父母教育孩子要善于換位思考,講究藝術和方法,以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疏導孩子。前面故事中的那個孩子絕對是個善良的好孩子,但父親的粗暴野蠻的“棍棒教育”,竟使他變成了一個殘暴的孩子,變成殺害自己好朋友的兇手。
最后,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考慮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對是非的判斷能力也有限。如果批評懲罰過多過度,容易產(chǎn)生負面效應,達不到教育的初衷。人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是打罵出來的。
表揚、激勵就像春風、雨露,激勵孩子迅速成長。作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優(yōu)點的父母,多用正面激勵教育,少用批評等懲罰性教育,更不要輕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 type=text/java>write('http://qbar.qq.com/cqedu/r/?2827')< /> http://qbar.qq.com/cqedu/r/?2827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學會教育自己,才能教育孩子 [2009-01-28 10:09:00]
-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2009-01-28 10:13:00]
- 家庭教育對孩子創(chuàng)造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2009-01-29 09:59:00]
- 教育,有時要學會等待 [2009-01-29 10:0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