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日前結束的上海市教育博覽會幼兒教育沙龍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慶說?!斑@個口號顯然是有問題的?!?/span>
起跑線在哪里?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江蘇省教科院副院長說:“首先要問的是起跑線在哪里?”
起跑線在哪里?確實是個問題。根據(jù)孩子不同生長階段,他們有不同的起跑線。
專家舉例說:眼神經(jīng)的發(fā)展是零到六個月,起跑線就是孩子剛出來后,很多年輕媽媽把孩子抱在懷里,會在孩子臉上蓋一塊毛巾,這在年輕媽媽看來是保護孩子的眼睛,事實上是很糟糕的,孩子眼神經(jīng)的發(fā)展需要外界顏色刺激,這種有意的保護反而阻礙了孩子眼神經(jīng)發(fā)展。孩子視力發(fā)展結果適得其反:在良好條件下,輸在了起跑線上。
每位家長所定的“起跑線”可能不一樣。一位參與討論的年輕家長說,他在準備婚房時,就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就在選擇未來的孩子進什么樣的幼兒園,然后去買那個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線”定在成家前,在懷孕前就考慮孩子的發(fā)展問題。
入園、入托、上小學、升初中,都被看作事關孩子發(fā)展的一個“起跑線”。進公辦還是民辦學校?是頗費思量的問題。
“現(xiàn)在談論教育,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教育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全民普及階段。什么叫好學校?這值得重新定義,”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張緒培表示,“公辦學校也有辦得很好的。現(xiàn)階段,我們的學校應該是各異的,能夠滿足不同學生需求,能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很難說什么學校好或者不好。同樣一個學校,不同的學生去,最后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引導家長找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span>
誰的“起跑線”?
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未來發(fā)展有一個及早的規(guī)劃,然后考慮孩子發(fā)展問題。但對于“起跑線”的認識,很多家長還是缺乏清醒認識。
一些家長把“起跑線”看作是知識技能,這條“起跑線”的定位可能很早就開始關注,并一直關注下去,“這對孩子的發(fā)展不太有利,”上海市教委基礎教育處副處長何幼華說,“因為每個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線’。”
胎教時,有胎教“起跑線”;孩子出生后,有他這個階段的“起跑線”。教育要適應孩子不同階段的發(fā)展,而不是把我們成人關注的知識、技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塞給他們。
事實上,這可能并不是孩子的“起跑線”,而是家長希望的“起跑線”。如果是孩子應該有的“起跑線”,那應該是正確的。對于零到三歲或零到六歲的孩子來說,有他自己的需要。要讀懂孩子的需要不是件容易的事。
想讓孩子跑多遠?
在中國,沒聽過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熱衷“神童”話題的不少。
每個聽過“揠苗助長”故事的人都會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長時一點也意識不到。
教育專家表示:我們傳統(tǒng)教育的現(xiàn)狀是孩子跑不遠,這樣會導致我們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原創(chuàng)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專家提供了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我國人力資源的素質是全世界第一,是最多的,對創(chuàng)造性的、對開發(fā)的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們原創(chuàng)性的成就,在全世界排在第24位。
目前,大家對精英關注點是他的解題能力,但解題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質屬性。一位數(shù)學家說,“高考題一做就會,還有思維嗎!”
面對純粹從知識技能角度去考量孩子,并以此設定培養(yǎng)目標與方式的“我們的現(xiàn)狀”,長期從事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徐冬青副教授質疑:“這樣,孩子還能跑得遠嗎?”
他提倡“培養(yǎng)有個性的人”。什么是有個性的人呢?“有個性的人”必須首先認識到他與其他人的共同之處,他在這個社會上與他人承擔著相同的社會責任;同時他認識到自己的不同。
對于精英培養(yǎng),張緒培提醒,人首先是人,讓他在這個階段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讓他在這個階段應該發(fā)展的部分得到最充分的發(fā)展,精英就在其中了。這樣,你還會擔心孩子跑不遠?
專家表示: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xiàn)說贏和輸,可能會有一定正面激勵作用,但負面的影響不可忽視。
用什么標準和方式測量孩子的輸和贏值得探討。輕易地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誤導了很多家長,“弄不清情況就胡亂“賽跑”,孩子能跑多遠呢? 石家莊日報
相鄰博客
- 影響孩子長高的因素和對策(2) [2009-02-04 10:37:00]
- 影響孩子長高的因素和對策(3) [2009-02-04 10:38:00]
- 中小學生網(wǎng)上“顯擺”壓歲錢 [2009-02-04 10:42:00]
- 家庭教育最“怕”五句話 [2009-02-04 10:4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