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我思故我在。對于每個孩子來說,他對世界的好奇心隨著成長越來越強,他思考的開始就是追問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做父母的,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孩子往往覺得這個世界很奇妙,他們喜歡將一個又一個問號扔給父母們。
一般來說,3歲以后,孩子的語言能力突飛猛進,能說的字不但超過千個以上,字句的發(fā)展也進入“復(fù)雜句”階段,漸漸能說出結(jié)構(gòu)完整的語句,也能將各種詞類加以運用。其中使用頻率頗多的詞語應(yīng)該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等等。
4歲之后,孩子會常常提出“為什么”、“怎么會這樣”的問題。前者詢問名稱,后者詢問原因。這是因為孩子總是在不斷探究自己身邊的一切。他往往對于周遭的事物都想一探究竟,問出所以然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提問將會更細,常常要刨根問底,不搞清楚誓不罷休。
孩子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表現(xiàn),說明他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時正是擴大孩子的知識面、豐富孩子心靈的好機會,父母們應(yīng)當認真對待。
態(tài)度影響智力
孩子在問“為什么”的時候,是父母引發(fā)他思考學(xué)習(xí)的好機會。若家長不知如何引導(dǎo),往往會落入孩子斗嘴、抬杠的情境,甚至造成以后孩子有問題不愿意跟家長分享。
孩子在“什么都問”的同時,他其實也在試探父母對自己的反應(yīng)、感受如何。如果,父母很愉悅地作答,他就會感到安心。相反,他也會從厭煩、否定的態(tài)度中對父母失去信賴感而造就陰暗的性格,他的求知熱情就會消減。
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父母們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告訴他那么多而用糊弄的態(tài)度支吾過去。另外,也不要隨便編一個謊話欺騙孩子。因為,孩子對于父母的話總是很信服的,他會將錯誤的答案當成真理。也許,孩子的問題會非常簡單幼稚,但是父母的態(tài)度要真誠,不要嘲笑他,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引導(dǎo)他。
被孩子問倒了
面對兒子動不動就冒出的“為什么”、“怎么”等一連串問題,32歲的麥先生越來越覺得“身體發(fā)虛,心里發(fā)慌”,理屈詞窮,許多時候真有點招架不住。因為兒子幾乎什么都會問,越來越能問,簡直“口無遮攔”。因此,他說起被兒子追問的情形時,連連感嘆:我常常被兒子問倒了。
有的時候,父母并不是不愿意回答,實在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問題,比如,有些事情一句兩句講不清楚,講多了孩子又不能理解。這時,父母們首先應(yīng)持鼓勵的態(tài)度,接納孩子的好奇心理,然后設(shè)法從具體、直觀的角度來分析和理解,盡可能地簡明、準確、淺顯易懂,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對于一時解釋不清的問題,也不要羞于告訴孩子不知道,可以就這個問題和孩子一起去問別人或查閱書籍。這樣,當孩子大一些后,自然就會養(yǎng)成查書的好習(xí)慣。
父母們可以反問孩子
追問“為什么”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現(xiàn)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僅要認真地回答孩子的提問,還要適當?shù)貑l(fā)孩子提問,也可對孩子提的問題進行深一步的發(fā)問,進行問與答的互動,以引導(dǎo)孩子思考,使其思想日趨成熟。
比如在回答孩子關(guān)于“為什么樹葉是綠的,花兒是紅的”這個問題時,如果父母給孩子講葉綠素、光合作用……孩子肯定聽不懂。這時,父母應(yīng)抓住孩子提問的機會,引導(dǎo)他進一步觀察,問:你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樹葉都是綠的呀?孩子觀察之后會說:不是。再問:不都是綠色,那么還有哪些顏色?孩子就會描述還有哪些顏色。同樣,孩子也能發(fā)現(xiàn),原來花也有各種不同的顏色和模樣。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加強了顏色認知,同時鍛煉了他的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
當孩子發(fā)問時,父母固然應(yīng)以誠懇的態(tài)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心理。有時,父母們可以采取反向思維——通過反問來誘導(dǎo)他思考問題,讓他自行尋找“為什么”的答案,在詢問的過程,可以適當輔助他思索,為他理清思緒。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使孩子養(yǎng)成心中有疑問先自己思考的習(xí)慣。當孩子在父母的誘導(dǎo)下自己得出答案時,他會非常高興,同時他也有了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樣的習(xí)慣和自信心會伴他不斷成長。(作者 葉文東)來源:廣州日報
相鄰博客
- 藏在四個故事中的教育秘密 [2009-02-06 14:26:00]
- 孩子的世界也有“例外” [2009-02-06 14:29:00]
- 自殺救父:父親承載不起女兒生命的代價 [2009-02-06 14:34:00]
- 女孩為捐肝救父自殺續(xù):已脫離生命危險 圖 [2009-02-06 14:3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