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家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管教孩子時,火氣一上來,打孩子一頓是常有的事情。用棍棒教育孩子的方法來“疼孩子”,家長固然是出于一片愛心,但管教的效果卻未必能夠遂愿。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庭就是因為棍棒教育導致物極必反,引發(fā)了家庭悲劇。比如上述父親打死兒子的悲劇,還有6年前,金華17歲少年徐某因不滿其母的嚴格管束,用鐵榔頭將母親活活打死這一震驚全國的金華少年殺母案。
為什么棍棒教育如此盛行?除了有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材的理念遮掩,還有一個原因:打罵是最簡單,最機械的方式。我以為,很多時候,打罵孩子是一種情緒的發(fā)泄,證明的是你的無能。同時簡單的棍棒教育還極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形成畸形性格,或離家出走,或產生報復家長的心態(tài),為以后的犯罪埋下伏筆。另外,據一些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常挨打、挨罵的小孩不但身心受創(chuàng),而且智商也會比其他幸福兒童低。
父母出于望子成龍的愿望,在孩子不聽話時打幾下教訓教訓,在國人看來似乎不算什么,但這在歐洲一些國家卻往往屬于非法行為。目前,瑞典、芬蘭、挪威、丹麥和奧地利等幾個歐洲國家都已立法禁止對兒童實施諸如“打屁股”等體罰。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還于1988年發(fā)起4月30日“不打小孩日”活動,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2001年開始陸續(xù)獲得不少國家的響應。無論東西方,父母愛子之心都是天性,分不出孰高孰低。不同文化不同國家存在差別是很自然的,但西方人對未成年人權益的尊重和保護意識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父母給了孩子的生命,但一離開娘胎,孩子也就擁有了和成人一樣的權利,所以孩子也有不被打罵的權利,并且是天賦的,況且我們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只是這些權利被一些急性、愚昧而粗魯的家長給剝奪了。當下,學生減負呼聲日高,孩子們自然多了些閑暇,自然又要尋開心、耍頑皮、不聽話了。對此,如果有的家長手心又發(fā)癢了,我看還是得耐住性子,三思而后行。(張嵩)來源:荊楚網
相鄰博客
- 連心的溝通 親子八大技巧 [2009-03-03 14:12:00]
- 孩子應盡快從網絡中掙脫出 [2009-03-03 14:14:00]
- 耶魯博士建議中國家長:給孩子當第一個知音 [2009-03-03 14:20:00]
- 和孩子溝通七種方式 [2009-03-03 14:2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