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巢”的困惑
以前,母親的生育年齡一般是從20歲左右一直持續(xù)到45歲左右。當大一點的孩子離開父母,走向社會時,尚有小一點的孩子依在父母懷中,使父母感到既忙碌又充實,無暇體驗空虛的滋味。待子女們一個個如小鳥般飛出了窩,父母已經(jīng)年老體衰,但仍有孫輩縈繞膝前撒歡,因此多子女的父母少有空巢的困惑。
獨生子女的家庭則不同。母親的生育任務(wù)是一次性終結(jié)的。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父母也不過三十幾歲。孩子的成長及一步步的遠離是與父母“空巢”的痛苦分不開的。孩子與父母之間感情的依戀是雙向的、互動的,當孩子經(jīng)歷痛苦的“心理斷乳期”時,父母也會體驗到一定程度的酸楚,難怪在幼兒園或小學的門口,??梢姷叫律哪赣H與孩子淚眼相望,依依惜別的場景。中學階段的孩子獨立性明顯增強,但父母往往舍不得松手讓孩子獨自行走,因此,中學生常呼吁“理解萬歲”,而父母則對此感到茫然。孩子上大學走時,不少父母千叮嚀萬囑咐,送了一程又一程,甚至有的家長陪著孩子住校。孩子走后,父母獨自呆在家里,心里空蕩蕩的,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來,甚至憂心忡忡,寢食不安,其實這就是“空巢”期的典型癥狀,它嚴重影響著父母的身心健康。
四、離異的痛苦
在商品經(jīng)濟的浪潮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觀念、欲望需求、人際關(guān)系等發(fā)生了急劇變化,離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jù)1994年《中國婦女狀況》白皮書報道:中國有2.7億個家庭,家庭離婚率為1.54%。據(jù)此推斷,每年約有40萬個以上的家庭解體。廣州的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當今的離婚率比80年代初上升了185%。孩子是父母離婚大戰(zhàn)中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社會各界都在呼吁要做好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毫無疑問,輕率的離婚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應(yīng)該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但離異后,雙方受到的心靈創(chuàng)傷和育兒的艱辛卻很少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和同情,可以說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盲點。離異后帶著孩子的一方為了給孩子撐起一片綠蔭,那種既當?shù)之攱尩淖涛妒浅H穗y以想象的,為了孩子的溫飽、安全和發(fā)展,他們費盡了心機,怕孩子受歧視、遭欺負,憐憫孩子已失去的父愛或母愛,于是他們加倍地給予和付出,盡量去撫平孩子心靈的創(chuàng)傷,甚至有的怕委屈了孩子而不愿再婚,獨自承受著輿論的壓力和感情的煎熬。
當然離異者由于過大的心理壓力,其感情不穩(wěn)定,極易出現(xiàn)兩極化。一方面可能對孩子更加溺愛,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潛意識中,把孩子視為前夫或妻的影子,將離異歸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離異者痛苦如斯!然而在婚姻的面紗遮蓋下,還有多少個湊和型的家庭?一方有了外遇,或雙方感情確實已經(jīng)破裂,但為了給孩子以完整的愛,他們獨飲痛苦,苦苦地支撐著這個家!
此外,大概是受“隔代親”的社會心理的影響,當今祖輩愛孫輩的情感異常突出。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往往出現(xiàn)“爸媽打,爺奶護”的局面,使父母感到左右為難,也增加了教育的難度。
總之,獨生子女是我國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有現(xiàn)象,從長遠計,有利于國計民生,但其潛在的憂患更不容忽視。當務(wù)之急是使獨生子女的父母從重壓下解脫出來,還他們一顆平常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寬松的心理氛圍,培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出處:人大附中網(wǎng)校]
以前,母親的生育年齡一般是從20歲左右一直持續(xù)到45歲左右。當大一點的孩子離開父母,走向社會時,尚有小一點的孩子依在父母懷中,使父母感到既忙碌又充實,無暇體驗空虛的滋味。待子女們一個個如小鳥般飛出了窩,父母已經(jīng)年老體衰,但仍有孫輩縈繞膝前撒歡,因此多子女的父母少有空巢的困惑。
獨生子女的家庭則不同。母親的生育任務(wù)是一次性終結(jié)的。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父母也不過三十幾歲。孩子的成長及一步步的遠離是與父母“空巢”的痛苦分不開的。孩子與父母之間感情的依戀是雙向的、互動的,當孩子經(jīng)歷痛苦的“心理斷乳期”時,父母也會體驗到一定程度的酸楚,難怪在幼兒園或小學的門口,??梢姷叫律哪赣H與孩子淚眼相望,依依惜別的場景。中學階段的孩子獨立性明顯增強,但父母往往舍不得松手讓孩子獨自行走,因此,中學生常呼吁“理解萬歲”,而父母則對此感到茫然。孩子上大學走時,不少父母千叮嚀萬囑咐,送了一程又一程,甚至有的家長陪著孩子住校。孩子走后,父母獨自呆在家里,心里空蕩蕩的,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來,甚至憂心忡忡,寢食不安,其實這就是“空巢”期的典型癥狀,它嚴重影響著父母的身心健康。
四、離異的痛苦
在商品經(jīng)濟的浪潮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觀念、欲望需求、人際關(guān)系等發(fā)生了急劇變化,離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jù)1994年《中國婦女狀況》白皮書報道:中國有2.7億個家庭,家庭離婚率為1.54%。據(jù)此推斷,每年約有40萬個以上的家庭解體。廣州的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當今的離婚率比80年代初上升了185%。孩子是父母離婚大戰(zhàn)中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社會各界都在呼吁要做好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毫無疑問,輕率的離婚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應(yīng)該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但離異后,雙方受到的心靈創(chuàng)傷和育兒的艱辛卻很少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和同情,可以說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盲點。離異后帶著孩子的一方為了給孩子撐起一片綠蔭,那種既當?shù)之攱尩淖涛妒浅H穗y以想象的,為了孩子的溫飽、安全和發(fā)展,他們費盡了心機,怕孩子受歧視、遭欺負,憐憫孩子已失去的父愛或母愛,于是他們加倍地給予和付出,盡量去撫平孩子心靈的創(chuàng)傷,甚至有的怕委屈了孩子而不愿再婚,獨自承受著輿論的壓力和感情的煎熬。
當然離異者由于過大的心理壓力,其感情不穩(wěn)定,極易出現(xiàn)兩極化。一方面可能對孩子更加溺愛,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潛意識中,把孩子視為前夫或妻的影子,將離異歸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離異者痛苦如斯!然而在婚姻的面紗遮蓋下,還有多少個湊和型的家庭?一方有了外遇,或雙方感情確實已經(jīng)破裂,但為了給孩子以完整的愛,他們獨飲痛苦,苦苦地支撐著這個家!
此外,大概是受“隔代親”的社會心理的影響,當今祖輩愛孫輩的情感異常突出。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往往出現(xiàn)“爸媽打,爺奶護”的局面,使父母感到左右為難,也增加了教育的難度。
總之,獨生子女是我國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有現(xiàn)象,從長遠計,有利于國計民生,但其潛在的憂患更不容忽視。當務(wù)之急是使獨生子女的父母從重壓下解脫出來,還他們一顆平常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寬松的心理氛圍,培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出處:人大附中網(wǎng)校]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學生“心理孤兒”現(xiàn)象成因及對策(2) [2009-03-04 13:51:00]
- 獨生子女父母的心理壓力(1) [2009-03-04 13:53:00]
- 平民教育—美國教育的特征(1) [2009-03-04 14:00:00]
- 平民教育—美國教育的特征(2) [2009-03-04 14:0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