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guān)承華
家庭教育僅靠一代一代的傳承是絕對不行的。家長請好好學習,學習怎么做父母,學習怎么愛孩子,學習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
由于我30多年來始終從事的是初、高中教育,接觸的學生從年級來說是從初一到高三,從年齡來說是12—18歲;家長年齡一般在40歲左右。這時的孩子們基本處于青春期前后,思維活躍,渴望獨立,逆反心理極強。而家長人到中年,或事業(yè)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或由于種種原因自己碌碌無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們絞盡腦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種自認為應(yīng)該有效的方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讀、請家教、物質(zhì)獎勵、嘮叨、責罵、收電腦、掐電話——等等均不奏效后則發(fā)出無奈的嘆息“這會兒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們卻以不屑的口氣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兩個不同生理時期的碰撞,其實包含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困惑與無奈。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的就是這“非常時期”的“非常狀況”。尤其在完成了《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這本書后,全國各地許許多多家長,帶著無盡的煩惱與困惑,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我,希望通過我?guī)椭齻冎沃魏⒆拥摹安 薄?/span>
但是,凡是找我來咨詢、求助的家長,凡是面對自己的“問題”孩子束手無策的父母,只要引導他們稍作反思,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的根兒,其實在他們自己身上。在不斷地接待、傾聽、協(xié)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僅僅提倡“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還不夠,因為孩子的教育是有時效性的,時不可待,否則就有可能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于是,“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的觀點作為一種邏輯關(guān)系,逐漸浮現(xiàn)在腦海中,因為在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條件下,家庭教育僅靠一代一代的傳承是絕對不行的,今天中國“關(guān)于70后的討論”,“80后現(xiàn)象”,最近又在討論“90后的孩子怎么教”,已經(jīng)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我的態(tài)度是:想要孩子嗎?準備當父母嗎?對你的孩子有期望值嗎?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就請好好學習,學習怎么做父母,學習怎么愛孩子,學習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雖然中國古話說“有苗不愁長”,但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成“歪瓜裂棗”不是?
孩子本無過,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助推力,至于向哪個方向推,就取決于家長的自身素質(zhì)、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了。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教育的痕跡
家庭父母給予孩子的首先是影響——因此稱“第一任教師”
孩子從出生到走進中學、進入青春期這漫長的大約12年的時間里,父母影響和家庭教育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可悲的是,盡管許多人在為人父、為人母后,確實在承擔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wù):用進口奶粉喂養(yǎng),選擇高級幼兒園,陪著孩子學英語、學鋼琴、學書法、學繪畫,直至選擇優(yōu)質(zhì)小學、高價中學……但最后孩子并未成才。用一位困惑中的母親的話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啊,能做的我都做了,他怎么就不能給我爭口氣呢”?殊不知她們的失敗往往就在于沒有很好地完成“第一任老師”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該做的卻沒做或者做得不好。
當您帶著孩子一起闖過了紅燈,可能交警沒有看見,但您的孩子看見了;當您在禁止吸煙的場所吸煙,可能沒有人干涉您,但您的孩子看見了;當您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很隨意地吐了口痰,您的孩子看見了;當您在酒桌上推杯換盞之際口無遮攔“無話不談”時,您的孩子聽見了;當您很不禮貌地嚼著口香糖與人交談時,您的孩子學會了;當您收到別人的禮品甚至是賄賂讓孩子去享用時,您的孩子已經(jīng)被污染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近距離、最直接的榜樣就是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美德是您給的;同樣,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慣您也難辭其咎。
不都是孩子的錯。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或家長教育的痕跡。
我還是堅持:孩子本無過,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助推力,至于向哪個方向推,就取決于家長的自身素質(zhì)、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了。
我長期以來密切關(guān)注的孩子都是11—18歲的初高中學生,這些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眼里或優(yōu)秀,或平庸,或頑劣。對于多年來和這些孩子密切接觸的我,對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幾點認識:一、孩子自身在天資、智力方面本無很大的差異,有的只是習慣、品德、氣質(zhì)、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后天差異。二、孩子的后天差異源于多種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環(huán)境、社會熏陶和學校教育。我之所以這樣排序,是因為我認為家庭影響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比學校教育更重要。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學做人的關(guān)鍵時期,盡早抓出效果有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這一階段的教育又有很強的時效性,當十八九歲世界觀逐步確立后,再進行教育可就增加了難度,可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高明的家長會傾聽,有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是家長的幸運,因為它說明了孩子對您的信任,而讓孩子信任的家長一定是高明的、合格的家長。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條件
孩子們在大聲疾呼:“老師、家長、成年人,請多給我們一些理解!”
老師們在抱怨:“老要求我們理解學生,誰理解我們呀?”
父母們在無奈地嘆息:“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們對他的一片苦心呢?
孩子們需要家長、老師的理解;家長們希望得到孩子們的理解;老師們則渴望學生和家長的理解。誰的要求也不過分,誰都沒有錯!
在各方面都在爭取理解,又都感覺不能如愿的情況下,我逐漸意識到,單純說理解有點兒太空泛了,什么是理解?怎么樣才能理解?怎么做才是理解?理解到底包括了哪些涵義?其實各方面都不是十分明確,只不過把“理解”這種呼聲當作指責,當作發(fā)泄,當作抱怨,當作否定別人、肯定自己的一種借口。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理解”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較深的境界,它包含了解、接納、寬容及換位思考等等諸多內(nèi)容,而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應(yīng)該是“了解”,了解對方的想法,了解對方的心理,了解對方的苦衷,了解對方的要求,了解對方的……,真正了解了,理解會油然而生。
所以我建議家長們,放下長輩的尊嚴,從了解孩子入手,真正了解了,才能達成相互的諒解,在溝通與交流中求大同存小異,也許會收到家長舒心,孩子滿意的效果。
經(jīng)過多年摸索,我得出一個結(jié)論:只要孩子把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事,就會避免出現(xiàn)更嚴重的后果。因為“說”是一種釋放,釋放出來(哪怕不是全部)就會減輕心靈上的“郁結(jié)”。我相信,沒有心病的孩子絕無大錯!而我們最應(yīng)該反思的是:我們給了孩子多少說心里話的機會?孩子的心里話為什么不能向他們最親的親人傾訴?不能傾聽孩子心中的吶喊是不是我們作為家長的失職?
高明的家長會傾聽,反過來說有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是家長的幸運,因為它說明了孩子對您的信任,而讓孩子信任的家長一定是高明的、合格的家長。
試一試,控制住您的嘮叨,把說變?yōu)槁牐褐灰⒆影炎约旱乃?、所說、所做告訴了您,無論令您多么高興,多么驕傲,多么引以為自豪;也無論讓您多么生氣,多么難堪,多么覺得沒面子,家長都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三思而后行。做到既不喜形于色,又不暴跳如雷,冷靜地傾聽,平等充分地討論,細致地分析原因、結(jié)果、利與害,心平氣和地協(xié)商解決辦法和制定新的行為目標,讓孩子與家長在平等、冷靜地對話中體會親情,感受關(guān)愛,自我反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下定糾正錯誤、痛改前非的決心,因為內(nèi)疚感是修正自己的最好動力。
家長在與學校的合作中學會教育,老師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提高教育能力,形成一種高質(zhì)量的合力,這樣的家校合作才有生命力。
■“人才”二字人在先,要讓孩子學會“做人”,而不要急于求“才”
看看下面這些格言或者名言,它們道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勤能補拙
敢拼才能贏
信念能開拓勝利之路
大勝靠德,小勝靠智
態(tài)度決定一切
這其中的“虛心與驕傲”、“勤”、“拼”、“信念”、“德”、“態(tài)度”都是非智力因素所含有的成分。
習慣養(yǎng)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廣泛傳播的、國外教育專家的說法或者說結(jié)論。是的,習慣的不斷強化逐漸演變?yōu)樾愿?,性格對事業(yè)的成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起求得一紙文憑,教會孩子做人,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行、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更有難度,也更為重要。下面所舉事例就是最好的說明。
清華學子劉海洋用硫酸潑黑熊,有才無德。
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對同宿舍同學痛下毒手,連害四命。
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學生付強,為報復(fù)宿舍管理員放火燒宿舍。他的律師指出:在應(yīng)試教育下長大的付強缺乏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
洛陽工學院碩士研究生金繼新,就為一門數(shù)理統(tǒng)計需要重修,遷怒于自己的恩師,用水果刀把夏蓓蕾老師扎傷。據(jù)說“他具有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屬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江西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手持水果刀在南昌市中心,1小時內(nèi)連刺7人,造成2死5傷的慘劇。
這種案例時常見諸報端,都屬于比較極端的個案。還有大學生跳樓等自殺事件時有發(fā)生,女大學生當三陪小姐等等。
多年來我向?qū)W生及家長們力推我的教育理念:“人才”二字人在先,要成才先做人。做人看起來是個大題目,實際上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從培養(yǎng)孩子的每一個良好習慣入手,或者從糾正孩子每一個不良習慣做起。
家長到底該給孩子什么?尤其是像北京這種大城市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內(nèi)功”就在于先要讓孩子學會“做人”,而不要急于求“才”,懂得做人的道理,有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習慣,健康的體魄,不用家長逼,孩子自己會向成才方面努力。
當然,家校合作是教育成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大話題,尤其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環(huán)境下,家庭與學校、家長與老師要不要合作?如何合作?什么樣的合作才能被孩子們所接受?諸多疑問與困惑需要我們?nèi)ヒ灰黄平狻N抑幌霃娬{(diào)一點:對于未成年人,或者說對青少年的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塊,雖然說學校、家庭、社會需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有明確的分工,但這三部分又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忽視了哪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我還是以震驚全國的海淀區(qū)藍極速網(wǎng)吧縱火案為例,縱火者均是未成年人,作為直接的犯罪者,已經(jīng)受到了應(yīng)有的法律制裁,而反思的應(yīng)該是:首先這種不規(guī)范,甚至違法的黑網(wǎng)吧的存在就為火災(zāi)留下了隱患,這是社會乃至政府監(jiān)管部門推卸不掉的責任;其次,孩子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與學習習慣,再加上父母的離異,對孩子疏于管教,顯然“養(yǎng)不教,父之過”,家庭培育了一顆危險的“火種”;而正值學齡的孩子離開學校在社會上游蕩,在網(wǎng)吧里度過本該在課堂學習的大好時光,無形中把一顆危險“火種”送到了留有隱患的起火點,學校也難辭管理不嚴之責。從這一案例不難看出,24人死亡的嚴重后果表面看起來是三名未成年人釀成的殘劇,但他們何以小小年紀就如此“無法無天”?追根溯源的話家庭、學校、社會都脫不了干系。
家長在與學校的合作中學會教育,老師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提高教育能力,形成一種高質(zhì)量的合力,這樣的家校合作才有生命力。
如果走進了老師拿家長出氣——家長跟孩子生氣——孩子跟老師賭氣的怪圈,只能是惡性循環(huán),誰的氣也順不了
青春期的孩子易叛逆,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承認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要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作為生理現(xiàn)象,青春期與更年期是沒有國界,沒有國籍區(qū)別的,可是為什么今天的中國雙期碰撞似乎異常激烈,甚至在家庭、在社會形成強大的沖擊波,成為一個非談不可的話題,非治不愈的頑疾。我認為社會變遷、價值觀改變和傳媒刺激具有普遍性,世界其他國家也會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發(fā)生,而獨生子女現(xiàn)象與家長期望值過高再加上教育思想滯后,才形成了青春期與更年期之間水火不相容的中國特色。今天中國孩子的青春期反應(yīng)與獨生子女不無關(guān)系——此為“雙期碰撞”的中國特色之一。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過單一、過主觀是目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當孩子的意愿與家長的要求不協(xié)調(diào)、不一致時,分歧與矛盾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都企圖說服對方,都不愿意改變自己。剛剛產(chǎn)生自主意識的孩子們只能用叛逆來應(yīng)對家長的專制,所以才形成了青春期與“更年期”的較量——這不能不說是中國“雙期碰撞”的特色之二。
我的建議: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shù)某煞?,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以溝通與協(xié)商的方式求同存異,當孩子發(fā)現(xiàn)您尊重他時,他也是會講理的(這原話是孩子說的)。
第二、承認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對于孩子們來說,長輩們能夠向他們虛心求教,他們在榮幸之余會增加自信;大人們肯向他們道歉認錯,他們在諒解之余會增加自省。一個充滿自信,善于自省的孩子一定是一個讓家長省心的孩子。
第三、進行朋友式的交流。青春期階段孩子對異性的想往、追求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是社會環(huán)境影響,多重信息刺激和生理迅猛發(fā)育的必然結(jié)果。雖然表現(xiàn)強度因人而異,但心中的漣漪每一個孩子或遲或早都會產(chǎn)生,與孩子的品質(zhì)、學習無關(guān)。所以作為青春期時段的孩子家長,一要認真關(guān)注、細心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二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不要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自己嚇唬自己;三要在信任理解的基礎(chǔ)上對孩子進行引導,切忌簡單粗暴和高壓強制。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迅猛發(fā)育期,心理斷乳期的統(tǒng)稱,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非常時期。而由孩子們口中說出的“更年期”,只不過是一種解嘲的說法,表達了對家長的不滿與無奈。
作為家長,一要會做表率,就是以身作則,這是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學會做人的必要條件。
二要學會愛,知道什么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愛的方式一旦錯了,就變成了害。
三要學會把握,把握孩子成長的大方向,事無巨細嘮嘮叨叨,引起孩子的逆反。
四要學會溝通,既不居高臨下,也不委曲求全,朋友式的交流孩子最能夠接受。
五要學會引導,孩子沒有不犯錯的,正視不忽視,寬容不縱容,做孩子的導師。
而我所歸納的這“五要”又必須以“一要”作前提,那就是“要學習”,因為會做父母未必會做家長,家長是“職稱”——稱職父母才有資格稱家長;家長是責任——不僅對孩子、對家庭,還對社會;家長是技師——教育孩子是一門高超的技術(shù);家長是藝術(shù)家——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藝術(shù)性,總之,家長好好學習,提高了自身素質(zhì),孩子才可能在您的影響和教導下,天天向上。《北京青年報》
相鄰博客
- 為什么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2009-03-10 11:04:00]
-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2009-03-10 11:06:00]
- 教育部:小學高年級將開始學習性知識 [2009-03-10 11:11:00]
- 封殺早戀致孩子同性戀 [2009-03-10 11:1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