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了問題,夫妻互相抱怨,家長老師互相抱怨,甚至抱怨孩子。無數(shù)實例證明:父母是決定孩子命運最重要的人。當我們能抱著"孩子教育,我的責任。我改變了,孩子一定會改變"的態(tài)度去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問題好解決了。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們發(fā)現(xiàn),家長對孩子用得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許等語言。這些帶"不"字的命令好像許多條條框框禁錮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根據調查,初中學生中有34%的學生曾想離家出走,兩個初一學生扒火車離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錢花光了,當父母找到他們的時候,以為他們一定是很想家,沒想到,他們說如果撿到能賣的東西,還不想回家。中學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像兒童一樣任人擺布,他們要求被尊重。
3.產生逆反心理的三因素:說教、嘮叨 、比較
有些家長問,為什么孩子跟母親作對?有的母親為一件小事嘮叨沒完沒了,上綱上線,引古論今。嘮叨說教不如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總是拿別人與他比較。
4.四過分:過分的愛、過分關照、過分干涉、過分嚴厲
過分的愛,已經使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做愛,什么是關心,什么是感謝。過分關照使孩子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能干的母親培養(yǎng)出不能干的孩子。過分嚴厲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
5.親子關系錯位
主仆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警察與犯人的關系、經濟合伙人的關系、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等,而比較適宜孩子成長的親子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和充電器。
6.缺少童心
孩子為什么不和你說心里話?因為許多人用衡量大人的尺子去衡量孩子。你不理解他,他當然不會和你說心里話。想一想如果我們10歲或17歲, 我們會怎樣做?
7.只問分數(shù)
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不愛學習,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愛學習?因為學習有痛苦,所以不愛學習。如果學習有快樂,就愛學習。家長要把孩子的心調動起來,讓學習有動力和快樂。學習動力來自于:信念、目標、興趣、愛好、好奇心、被承認、被贊賞、成功的體驗、責任感等等。所以家長應當好充電器的角色,許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興趣、愛好產生的原因是對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產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賞。
8.忽視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懷做多大的事情,不但要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更要注意孩子品德和心理健康,這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因素?,F(xiàn)在的孩子耐挫力差,一點小事就會發(fā)生暴力行為。因此家長對孩子不要忽視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習慣的培養(yǎng)和人格塑造等內容。來源: 39健康網
相鄰博客
- 因材施教 巧解中學生心理難題 [2009-03-23 10:46:00]
- 給孩子技藝還是自由 [2009-03-23 10:47:00]
- 孩子“郁悶”父母有責 [2009-03-23 10:50:00]
- 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2009-03-23 10:5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