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消費好習慣 |
(1)計劃用錢 王明明的爸爸媽媽從他開始上學,就經常給他一些零用錢,有時幾毛,有時幾塊。明明往往會立刻用這些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見到什么就買什么,別的同學買什么就跟著買什么,錢花完了,再找爸爸媽媽要。爸爸媽媽也從來沒有拒絕過。結果,明明的零花錢越花越多,越花越沒有節(jié)制。 快過年了,家里做大掃除。媽媽在明明的抽屜里、床底下、書柜上發(fā)現了一堆"破爛兒"--十幾張打了卷兒的卡通畫、好幾支相同的玩具槍、各種造型的塑料人,還有幾個嚇人的骷髏 …… 看著這些東西,明明自己也奇怪:這些都是我買的嗎?怎么一件也不喜歡了呢?細細算來,不到一年的工夫,花在這些"破爛兒"上的錢足足有100多塊!明明后悔不已。 爸爸媽媽在這時才意識到,從來就沒有對明明零花錢的使用有任何要求,平時也不清楚孩子要錢都干了些什么。 吸取明明家的教訓,父母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計劃用錢的習慣。 培養(yǎng)方法 把給孩子的零花錢規(guī)定一個數額,最好是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圍之內,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和實際需要再適當增加。 定期給,比如每周一次。 制訂開支計劃,這樣可以讓孩子學習有選擇地使用零花錢,避免花錢沒有節(jié)制,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把錢用在刀刃上的好習慣。 記帳。做一個小帳本,讓孩子把每一筆開支記下來。 指導孩子把平時的零花錢加在一起使用,孩子便可以在自己支配零花錢的實踐中懂得積少成多的道理。 存錢,陪孩子一起去銀行,并以他的名義開一個戶頭。可以增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興趣和能力。 (2)適度消費 一個剛上中學一年級的孩子,開學時向父母列出了一份清單:美國橡皮、臺灣書包、耐克運動鞋、還有一輛"前田"牌山地車……父母粗粗算算,需要三四千元。中小學生向父母提出要穿、用名牌的,不在少數。 一位班主任說,他所教的那個班里有4名"大款",平時消費十分可觀。他們的父母有的是擺攤的個體戶,有的是公司的經理,家庭經濟條件優(yōu)越。他們用父母給的錢任意揮霍,追求享樂,著名牌服裝,穿高檔鞋,戴進口表,下館子,抽煙等等。平時不好好讀書,常常逃學曠課。剛剛結束的期末考試,這4名"校園大款"全軍覆沒。在追求吃喝玩樂的過程中,孩子的心野了,無心上學,以致荒廢了學業(yè)。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并不是"大款",但他們的想法是:自己緊著點,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免得讓別人瞧不起。在這樣的家庭中,只要孩子要錢,不論什么理由父母都盡量滿足,不加以限制。結果,孩子超水平消費,不懂得什么叫來之不易。父母含辛茹苦培養(yǎng)了"消費貴族"。 無論家庭貧富,對孩子來說適度消費的習慣都是重要的。具體怎么做呢? 培養(yǎng)方法 以質量和實用價值為主要標準選擇物品,不刻意追求名牌。 不讓孩子把家庭的財富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 告訴孩子父母掙錢的艱辛,不恥于跟孩子談家庭生計中的問題。 不與別人攀比,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選擇,消費要量入為出。 (3)節(jié)儉 郭曉萌是"勤儉節(jié)約小楷模"。她不挑食,不亂花錢;送老師、同學的賀年片,她自己畫,還自豪地認為這比花錢買的更珍貴;在家里誰要是一時疏忽未做到人走燈滅,她會很快提醒;在學校見一些同學不愛惜學習用品,她心疼;當大隊委后,在學校成立了"失物招領處",每周五放學后她主動去服務。 郭曉萌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養(yǎng)成,她的父母付出了不少心血。曉萌小的時候,有一天,她在家吵鬧著讓媽媽給她買衣服,說原來的都不好、不美,不美的人就沒人喜歡。媽媽把女兒拉到懷里,溫柔地問萌萌:"那天在公共汽車上罵人的女青年穿的好不好?"萌萌說:"穿得太棒了!"媽媽又問:"媽媽單位的周阿姨呢?"萌萌說:"穿得特樸素!""萌萌喜歡誰?""我當然喜歡周阿姨,她每天都照顧我們來吃飯的小朋友。"媽媽一面稱贊萌萌分清了美丑,一面進而誘導說:"這下你該明白了,一個人美不美,別人喜歡不喜歡,不在于穿戴,而在于有沒有好的品德。" 天長日久,萌萌漸漸懂得了父母講的許多道理,認為做人要使自己內外都美,經濟條件好也不應浪費,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 萌萌的爸爸媽媽還處處嚴于律己。正是父母的諄諄教誨和無聲的榜樣的作用,使郭曉萌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培養(yǎng)方法 教育孩子以樸素、節(jié)儉為美,不以穿戴論人品,做到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 教孩子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把物質的占有看得過重。 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節(jié)儉的意識貫穿在所有的行為之中。 父母以身作則,態(tài)度一致。 (4)貨比三家 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小軒逛了三家商店,目的是為了給孩子的爸爸買一臺物美價廉的收音機。最后,他們花了所見到的最低價購買了收音機,與最高價之間的差價為10元錢。媽媽隨即用這10元錢買了一個小軒向往很久的乒乓球拍,目的是讓他了解在價格比較之后買東西省下的錢的價值。 小軒的媽媽說,她這么做,也是在日常消費中得到的經驗。有一次,她給小軒買衣服,看上一件覺得挺不錯的就買下了。在她繼續(xù)逛的過程中,發(fā)現隔壁商場的柜臺上擺著同樣品牌的衣服,但比她買的便宜20%。從此以后,媽媽開始留心商品的價格,有些商品的價格在不同的商店不同。一般來說,小店比大店便宜,超市比商場便宜。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差異,節(jié)省開支。 逐漸地,小軒的媽媽在"貨比三家"當中嘗到了甜頭。她覺得,在商品經濟社會,教給孩子買東西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在尋找物美價廉的商品的過程中,對孩子來說差價成為可觸知的盈利的證據。對于年長一些的孩子,這樣做還可以讓他們在自己支配零花錢時更加節(jié)儉,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經濟頭腦。 培養(yǎng)方法 讓孩子留心所購商品的價格,買東西先問價。 看到喜歡的東西不急于買,對于花錢比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轉轉、多看看,然后決定是不是買,買哪家的。 告訴孩子,比價格是比相同商品的價格,不同規(guī)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 不一定買所有的東西都"貨比三家",本來就很便宜的東西,也許就不值得花費太多的時間去選擇了。因為時間也是很寶貴的,要學會判斷。 (5)自我保護 李蕭就要上中學了,爸爸很早就答應他升初中考試之后送給他一個隨身聽。放假的第一個星期天,爺倆一大早就上街了,逛了大商場,又逛電子城,最后選了一個式樣好、又便宜的。爸爸還挺會劃價,標價480元的,400元就買下了。李蕭終于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隨身聽,高興得不得了。 可是好景不長,暑假還沒過去,隨身聽就出了毛病。先是出現雜音,又不時地出現停轉現象。爸爸多少懂點電器維修,也沒有查出是哪兒的毛病。沒辦法,父子倆帶著隨身聽一起找到商店。沒想到,當初熱情接待他們的店老板,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拒不承認這個有毛病的隨身聽是在他的店里買的。無論父子倆怎么形容購物時的情景,怎么跟他理論,都無濟于事。 爸爸帶著李蕭找到消費者協會,反映了這個商店的問題。接待人員接過隨身聽看了看,第一句話便是:"這是假冒的。"父子倆非常吃驚:"怎么會呢?"接待人員告訴他們,這是個假冒商品,沒有廠名、廠址,商標是仿名牌做的,內在質量與名牌產品就大不一樣了。"你們有發(fā)票嗎?""沒有。那天只想著劃價了,根本就沒有想到要開發(fā)票。"接待人員說,很遺憾,沒有憑據,我就幫不了你們了。 爺倆像泄了氣的皮球,滿心委屈地回了家。爸爸無奈地勸李蕭:"就算我們花錢買了教訓吧!" 在商品經濟社會,魚龍混雜,一些不法商販坑害消費者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作為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學會識別真假,學會自我保護。 培養(yǎng)方法 購買商品時要了解商品的價格、產地、出產者等基本情況,買食品、藥品要了解生產日期、有效期限等,買大件商品要了解售后服務內容、費用等。 學會挑選,不要只圖便宜,忽略對商品性能的考察。 保留購物憑證,最好請商家開據發(fā)票。這樣一旦出現問題也好討個說法。 發(fā)現商品有任何問題,或者商家有任何欺詐行為,要主動向有關方面反映,別怕麻煩。這樣做不僅僅是為我們自己,也是維護市場秩序的一份責任。 (6)理智消費 在紅紅剛剛會說話的時候,當別人問她"最愛看什么電視節(jié)目",她就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看廣告!"紅紅喜歡那些跳動的畫面,還學會了許多廣告語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就不只是看、不只是學了。媽媽說:"廣告里面有什么她就鬧著要什么,孩子要什么我就得買什么。電視里五花八門的營養(yǎng)液、果奶、果茶、糖果、火腿腸……買得家里泛濫成災。"紅紅和許多孩子一樣,生活在廣告的包圍之中,以獵奇的心理渴望享用廣告中的各種用品。在他們的心目中,電視里的全是對的,廣告中有的我就要有。因此也可以說,過多的廣告搞亂了孩子正常的消費需求。 還有的中小學生熱衷于趕時髦,盲目效仿歌星影星的穿著,盲目追求名牌用品,盲目與別人攀比,這些都是不理智的消費行為。那么怎么培養(yǎng)孩子理智消費的習慣呢? 培養(yǎng)方法 不輕信廣告。要教育孩子懂得:商品廣告是說服人們購買某種商品的手段,不能作為評價商品的標準。是否選擇這種商品要看自己的實際需要和商品本身的品質。 帶年幼的孩子去商場之前,要對買什么、花多少錢有個約定,孩子見了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馬上就買。 當孩子自己有錢可以支配的時候,告訴孩子花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告訴孩子別人有的東西是別人的選擇,不應成為自己購物的依據。 (7)少買零食 丁丁是個小胖墩,從小就喜歡吃零食,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還是整天的零食不離口。 最近幾個月,丁丁總說肚子不舒服,媽媽也沒在意。有一天丁丁放學回家,突然肚子疼,疼得出了頭大汗。媽媽趕緊帶他到醫(yī)院,丁丁告訴醫(yī)生,放學后他吃了一個冰淇淋、一個漢堡包、喝了一瓶可樂,一袋薯條還沒吃完在書包里。經胃鏡和X射線檢查,醫(yī)生說他得了十二指腸潰瘍。媽媽簡直不敢相信:"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得這個???"醫(yī)生說,這幾年醫(yī)院收治了不少患腸胃病的孩子,他們大多有吃零食、偏食、挑食和飲食不規(guī)則的習慣,一日三餐不能定時定量,卻以奶油蛋糕、冷飲等代替正常飲食,久而久之則易形成胃病。 丁丁的媽媽爸爸聽了醫(yī)生的一番話如夢方醒,看來丁丁亂吃零食的毛病非改不可了。他們和丁丁共同制定了節(jié)制零食的計劃,從減少零花錢入手,限制丁丁買零食,除了必要的買日常用品的零用錢由丁丁自己支配外,把以前每個月至少要花掉的200元錢,以丁丁的名義存到銀行,每個月存一次。一年下來,丁丁有了2400元的存款!丁丁自己也沒想到,每年吃零食竟然花掉家里這么多錢。 丁丁的父母做了明智的選擇,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培養(yǎng)方法 限制零花錢數量,控制購買零食支出。 保證一日三餐吃飽、吃好,以免孩子產生饑餓感,以零食充饑。 對于習慣于吃零食的孩子,逐漸引導他把買零食的錢存起來,用在他最想做的事情或最想買的東西上,比如坐飛機旅游、買一個好的足球等等。 父母幫助孩子改掉亂買零食的習慣,要有決心、恒心、耐心。 (8)珍惜財物 李師傅的工作是修自行車,無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在路邊忙碌,很是辛苦。他的女兒李麗今年六歲了,時常在爸爸的車攤附近玩耍。每當人們看到她的時候,總會同時看到她身邊擺著一些電視廣告中宣傳的最時髦的食品。李師傅說,他每天給女兒差不多10塊錢的零花錢,買什么由她自己挑。爸爸的想法是:就一個孩子,掙錢不就是為了她嗎?自己苦點兒累點兒無所謂,只要孩子高興就行。而孩子呢,并不懂得什么是來之不易。在李麗看來,花父母的錢理所當然,花多少、怎么花無所謂。 今年李麗上了學前班,中午在學校里吃飯。有一天老師給小朋友分糖吃,每人一塊。李麗接到糖后,看到別的小朋友吃得很香,她很不理解,便把糖扔到地上。老師問她怎么回事,她毫不在乎地說:"不就是一塊水果糖嗎?我才不吃呢,我在家吃的是巧克力。" 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李麗的媽媽。媽媽說,別說是水果糖了,就是再好、再貴的東西,只要是她不吃了、不用了、不喜歡了,說扔就扔了。老師幫助李麗的媽媽分析了孩子不懂得"珍惜"的危害,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浪費現象習以為常,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更為嚴重的揮霍行為。當父母的供給不能滿足他的需要時,就容易導致越軌行為的出現,到那時問題就嚴重了。 聽了老師的一番話,李麗的父母意識到孩子不懂得"珍惜"的嚴重性。 培養(yǎng)方法 控制孩子的"物質欲",對孩子的要求不全部滿足。比如把過去每天10塊錢零花錢降到2塊,這樣孩子就會感到錢不夠花,就自然珍惜這兩塊錢,精打細算了。 告訴孩子父母工作的艱辛、收入多少。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孩子幫父母做一些事情,通過親身體驗知道什么是來之不易。 把孩子拋棄的用品比如用舊的了筆、用了一半的本子收集起來,當他需要的時候拿出來讓他繼續(xù)用,孩子會覺得扔掉這樣的東西實在可惜。 (9)進行價值比較 有一天,媽媽帶小明上街。小明要買3塊錢一個的冰激淋。媽媽就告訴他3塊錢可以買一斤黃瓜、一斤西紅柿、一斤圓白菜,這些菜我們一家三口兩頓也吃不完。從這樣的比較中,小明恍然大悟:"原來3塊錢可以買這么多的菜呀!"當孩子了解了3塊錢在生活中意味著什么,便主動對媽媽說:"那我還是別買冰激淋了吧!"媽媽知道孩子這時候是又渴又熱,對小明說:"買根便宜的冰棍吧!"孩子非常高興地接受了,結果僅花了3毛錢。小明的媽媽沒有簡單地拒絕孩子,而是利用上街的情境,用很簡單的方式說服了孩子,讓小明懂得了這3元錢的價值。 過去,在買學習用品的時候,小明看重的往往是東西的外表,比如鉛筆盒上漂亮的卡通圖案,鉛筆頭上的小動物等等,這樣會比買普通文具多花許多錢。媽媽在事先了解了市場行情之后,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咱們家有那么多的動物玩具,你覺得是一定要一支帶動物的鉛筆呢,還是用同樣的錢買三支普通鉛筆呢?"小明愉快地選擇了后者。 小明從媽媽那里知道了買東西要看重它的用途,并從中學會了不同物品價值的比較?;ㄥX買任何東西,就是媽媽不在場,他也會學著媽媽的思維方式:"花同樣的錢是否可以買更多、更好的?""這兩件商品除了外表裝潢不同,性能上是不是沒有差異?"在經過一番掂量之后,小明買的東西總是花錢又少,性能又好。 培養(yǎng)方法 在選擇比較對象上,用孩子熟悉的與孩子不熟悉的東西做比較。通過比較讓孩子了解相同的錢所買的不同的東西在用途上的差異。 在比較的內容上,不僅僅是價格比較,也不僅僅是外表的比較,而是要綜合考慮商品的價格、用途、性能、外表等等各種因素,然后作出最佳選擇。 比較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省錢,而是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和作出選擇的能力。。(來源于中國青春期家庭教育網) |
轉自:u/5134/archives/2009/2009224163917.html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9個做人好習慣 轉 [2009-02-25 01:28:00]
- 9個禮貌好習慣 轉 [2009-02-25 01:33:00]
- 談兒童教育(視頻講座上、下)轉 [2009-02-25 01:44:00]
- 父母怎樣教育孩子會更輕松 轉 [2009-02-25 14: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