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庭教育中的誤區(qū)與問題
——在安徽省幼兒家教經驗交流會上的報告
方 梅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0—6歲兒童多達1億3千萬,占世界同齡兒童數(shù)的五分之一。通過科學的幼兒教育煥發(fā)他們巨大的學習潛能將極大地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對我國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當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已成為每個家長迫切關注的問題,而且愈來愈多的家長也認識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正確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大多數(shù)家長往往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某些傳統(tǒng)經驗來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區(qū)。最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五點。
第一、將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 這是當今幼兒教育中最為突出也是最為普遍的問題。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教孩子早識字、計數(shù)、背詩、學外語等文化知識,就是為了能讓孩子出類拔萃。有的甚至將小學的課本教幼兒死背硬記。因此使早期教育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不少家長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技能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不少幼兒園為了經濟利益而迎合家長不科學的需求,開設了各種知識類課程,而家長們對孩子在幼兒園知識學習的關注也大大超過了其它方面。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時,家長們問得最多的是用怎樣的課程教學、將學到哪些知識。甚至有家長會問給不給孩子留家庭作業(yè),在得到否定的回答時,家長竟感到非常失望。而幼兒園應提供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和運動活動等全方位的完善教育卻基本上沒有家長關心。下午放學時到幼兒園門口站一會兒,就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家長會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之類話題,而很少家長會問孩子在幼兒園開不開心。
有關調查顯示,10%的家長對“只要孩子的學習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態(tài)度,大部分家長對此觀點總體上傾向于認同,只有27%的家長完全不同意此說。在家庭教育中,有26%的家長主要是輔導孩子學習,對學習以外的內容很少過問。許多家長表示,現(xiàn)在即使培養(yǎng)孩子某項技能和特長也是為能讓孩子在將來的升學中比別的孩子有優(yōu)勢。
5歲孩子能識1000余字、算萬以內的加減法,8—9歲小學畢業(yè),13—15歲參加高考,人們在茶余飯后經常談論著這些“神童”的話題??墒?,誰又能想到,這些“天才兒童”有多少是長大后真正能成才的呢?他們小小的心靈又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大家可能還記得剛恢復高考制度時,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當年那些天才兒童,如今有的變成精神病患者,有的則不知去向。其中家喻戶曉的“第一神童”寧柏現(xiàn)在出家為僧,寧柏兩歲半時就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6歲學習“中醫(y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熟讀《水滸傳》,13歲與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下圍棋連贏兩盤。其他還有當時被譽為“未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優(yōu)異生干政,與導師的關系欠佳,在國內未能取得博士學位,想到美國拿博士學位,結果也未能如愿。回國后,以碩士學歷勉強在學校教書,但精神已有異狀,整天以為大家在窺探他,要破壞他的學術成果。干政后因患上嚴重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
學過幼兒教育的人都知道一個著名例子,實驗者從一對雙胞胎嬰兒中挑出其中一個,訓練他先學爬樓梯,結果發(fā)現(xiàn),他也不過就是先會爬了幾天,另一個未經訓練的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照樣也會爬樓梯,無論是從智力還是從體能,二者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這說明,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到了不同的年齡段,自然就會獲得不同的技能。一些期望孩子成為天才的家長,在嬰兒才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孩子走路、認字,好像走路走得越早越好,認字認得越多越好,這個觀念是不對的。因為,嬰幼兒的發(fā)展階段是不可能超越的,路就得一步步走,飯就必須一口口吃,孩子只能一天天地成長。我們家長和幼教工作者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讓孩子慢慢成長。
家長讓孩子走路走得那么早,想讓孩子走到哪兒去?讓孩子早早認字,讓他認完字干嗎去?過早的技巧與智能訓練,未必能真正達到理想與預定目標(美國某大學做過一個實驗:把175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由父母按照一般條件進行教養(yǎng),另一組從3個月開始進行早期教育訓練。之后,每15個月測驗一次。研究者發(fā)現(xiàn),接受超前教育和訓練的孩子智商確實平均高出15點。然而,這種早期訓練的優(yōu)勢并沒有一直保持下去,有些兒童上小學四年級后,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yōu)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但這種訓練導致兒童過早就厭倦學習、抵制接受新事物的現(xiàn)象卻是實實在在的,許多孩童的日常生活是在父母安排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在緊張與不快樂中度過的,這無形中抑制了孩童潛能的充分發(fā)揮。我們許多家長在“教育”的幌子下,孜孜不倦“訓練”下一代,嚴重地摧殘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靈感、身心健康,無情地剝奪了孩子本該享有的幸福童年。
我們不贊同智育第一,并不是反對早期教育。早期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孩子發(fā)展的認知。身為家長應當學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知道孩子發(fā)展歷程是什么,孩子處在哪一個階段,有些什么特點,不掌握這些知識,就容易走入誤區(qū),就不可能對孩子施以正確有效的早期教育。所以我們在這里要強調的是,需要接受早期教育的首先是家長,早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是針對家長,而不是幼兒;是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念,而不是強行給幼兒大量的刺激和灌輸,“拔苗助長”;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應該是家長與幼兒互動互進式的,而不是家長與幼兒單向促進式的。這才能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美國的幼兒早期教育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很早就讓孩子去嘗試很多東西,注重對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意識和自主性的培養(yǎng)。美國的家長對兒童的要求是盡可能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性,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興趣與欲望,從不制止他們的好奇心,專門的訓練是很少有的,學習知識是進學校以后的事,甚至五六歲的小孩子連如廁的技能、技巧都不會的情況習以為常,讓我們中國人覺得不可思議。而中國兒童很早就開始了訓練,父母會教會他們學習常規(guī),廣取知識,不但見多識廣,而且成人化趨勢明顯,因而看起來似乎成熟很快,變得很聰明,很懂事。但比較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日后孩童的發(fā)展進程區(qū)別也非常明顯,中國兒童在知識獲取與應試能力方面明顯強于美國兒童,而美國兒童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獨立生活能力方面卻明顯強于中國兒童。如果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衡量,當今世界立足的根源在于創(chuàng)造而不復制,因此,可以認為我們的早期家庭教育明顯地失敗與落后了一著。
要做好幼兒家庭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幫助家長懂得什么是正確的早期教育。好的早期教育應該包括以下7點:
1、好的早期教育,是從新生命誕生時就開始的教育
每一個正常的新生兒都具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潛能。新生兒不僅具有驚人的感知、運動能力,而且具有注意、記憶、學習能力和社交行為。新生兒能力的發(fā)現(xiàn),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為我們從新生命誕生時就科學地開發(fā)兒童的的潛能提供了事實依據(jù)。
2、好的早期教育,是能把握孩子成長敏感期的教育
兒童成長具有關鍵期或敏感期。就像所有的生物活動都有自己的生物鐘一樣,人類的心理發(fā)展也有它的“心理鐘”。人的心理鐘的運轉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等速性。在生命的早期,它的運轉速度最快。第二,是它的運轉具有許多關鍵時刻。這些“時間驛站”,正是兒童成長的一個個里程碑。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3、好的早期教育,是開發(fā)兒童大腦潛能的教育
人的心智差異,本質上是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差異。遺傳提供的是基礎,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大腦的實際構造和功能。良好的早期教育構成的兒童大腦發(fā)育的“微環(huán)境”,就像一只無形之手,在為我們“組裝”大腦。在兒童大腦發(fā)育的可塑期給大腦以更高的“硬件”配置,以便將來它能“運行”各種軟件程序——適應未來變幻莫測的激烈競爭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
4、好的早期教育,是適宜于每個孩子的個性化教育
孩子個個不同,父母人人有異。個性化教育是能滿足每個孩子發(fā)展需要、并能使其個性潛能獲得充分、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
5、好的早期教育,是將兒童成長規(guī)律與未來社會可預見的需求融為一體的教育
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至少應培養(yǎng)兒童4種重要的心理品質:(1)創(chuàng)造力;(2)健康的人格;(3)行動果敢;(4)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
6、好的早期教育,是全面和諧的教育
兒童是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的關懷。僅僅為造“神童”而進行的智力教育,是有失偏頗的教育。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天才人物由于接受了不恰當?shù)脑缙诮逃M管有個人事業(yè)的輝煌,卻因其病態(tài)的人格而沒有幸福的人生。全面和諧的教育,就是既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fā),又重視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膽、合理地開發(fā)孩子的身心潛能,又使其個性得到充分和諧地發(fā)展。
7、好的早期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使兒童擁有幸福完整人生的教育
擁有幸福完整的人生,是早期教育最根本的目的。當我們始終把握著這一根本目的時,我們就不會迷失教育孩子的方向。也許將來我們的孩子并沒有顯赫的地位或者巨大的財富,但是卻能堂堂正正地做人,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難道這不正是我們廣大父母孜孜以求的嗎?!
我希望所有家長和幼教工作者都記住英國著名教育學家盧梭的這句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我們實在是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以犧牲孩子的童年幸福為代價,去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
第二、三成幼兒遭“忽視虐待”,這是個一直被我們所忽視的問題。
所謂忽視虐待就是不重視不親近孩子。在國際上,忽視孩子與身體虐待、精神虐待等一樣被列為“虐待兒童”的行為,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最大的信賴,最可靠的心靈棲息地。得不到最愛最信賴的人的重視和親近,會使孩子感到特別孤獨、不安全,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關愛的孩子,不僅心理難以健康發(fā)展,而且甚至可能會失去生存的勇氣和信心。
有關專家在25個城市,1163個3至6歲兒童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3至6歲的城市兒童中,平均三成遭受了某些形式的“忽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感情需要被忽視,是發(fā)生率最高的一種忽視形式,就是家長經常不與孩子交流、不與孩子游戲而造成的情感忽視。大城市幼兒受忽視的程度比30%這個平均值還略高一些,因為越是大城市,年輕父母的社會壓力越大,他們照顧孩子的時間越少。忽視孩子的情形主要有三種:
老人隔輩撫養(yǎng) 隔輩撫養(yǎng)是中國幼兒教育的一大特色。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約20%的兒童在生活中是由其祖輩撫養(yǎng)著,年輕的父母大多認為老人有經驗,對孩子的照顧也會比保姆更好,讓老人照顧孩子省心省力省錢??筛舸鷵狃B(yǎng)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諸如更易養(yǎng)成孩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孩子來說,對父母的依戀情感得不到滿足,也會使他們產生郁悶,導致心理和行為障礙。
寄宿 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工作太忙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幼兒園。即使在雙休日,有的家長也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安排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孩子和家長一起游戲、享受家長愛撫的時間很少。
推出寄宿服務的幼兒園在這一兩年多起來,寄宿的孩子年齡從3歲降到了嬰兒期,一些園所里寄宿的孩子才只有5個月大。對于幼兒園實行寄宿制,國外幼教專家是非常不贊賞的,他們認為一所專業(yè)的幼教機構,怎么能夠幫助家長虐待兒童!
保姆包辦 現(xiàn)在,有些父母給孩子請了兩個保姆,一個負責做飯,一個專門照顧??杉议L的這種“重視”對孩子來說未必是幸事。有些孩子能力發(fā)展水平比同年齡孩子差很多,有的兩歲了還像一個10個月的孩子,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原因就是保姆太小心了,為了孩子的安全,保姆一切代辦,每天還會把孩子抱在懷里,家長又忙于工作而很少觀察孩子的成長情況,孩子就這樣被忽視了。
孩子生活得是否幸福快樂,并不在于能否擁有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對于孩子來說,父母能夠給他們的最好禮物就是愛和時間。
第三、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程度低,幼兒教育總體上男性參與不足。
在中國家庭中,孩子父親的學歷總體高于孩子母親,他們培養(yǎng)兒童興趣、開發(fā)兒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親有優(yōu)勢。父親在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起著重要作用。父母雙方都參與家庭教育,父母行為方式互補,孩子能從父母雙方身上吸取優(yōu)點,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
但是調查卻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傳統(tǒng)觀念的父親大有人在。60%的家庭中,母親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務由祖父母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25%。很多父親對孩子或不聞不問,或是態(tài)度簡單粗暴,缺少耐心。
父親游離于家庭教育之外,對兒童性格的培養(yǎng)也不利。兒童在通過模仿進行性格學習階段,由于缺少了父親的影響,會導致男孩子言談舉止像女孩子,膽小柔弱,缺少陽剛之氣。
幼教師資隊伍中男女兩性性別比例合理調配才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和諧發(fā)展。我國幼教師資隊伍基本上是女性一統(tǒng)天下,男教師不足教師總數(shù)的1%。而日本早在 1990年就已有6138名男教師,占6.3%,其中任園長的占園長總數(shù)的48.6%,任副園長的占其總數(shù)的10.5%。
第四、兒童消費過高
調查發(fā)現(xiàn),出于對孩子的愛護,家長都是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費額占家庭總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過了50%。父母們在孩子們身上花錢不吝惜。有些家長因企業(yè)不景氣下了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們寧可自己節(jié)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的奢求。太高的兒童消費不僅加重了家庭的負擔,更使兒童從小不懂得勤儉節(jié)約,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吃不得一點苦,容易使他們養(yǎng)成唯我獨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第五、父母缺少科學系統(tǒng)的家教知識
目前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雖有較高的積極性,但還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知識、方法,處于盲從狀態(tài)。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國家對嬰幼兒家庭教育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孕期,父母尤其是媽媽必須參加產前學習,有所謂的胎兒大學,這在大城市已經基本得到保證。但孩子生出來后,又有誰來強制年輕的父母去學習怎樣做個合格的家長呢?
調查顯示只有5%的家長讀過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25%的家長讀過《卡爾?威特》和《哈佛女孩劉亦婷》;23%的家長在這一項中列出的是《唐詩三百首》、《育兒家典》一類書籍;17%的家長的教育知識是從報刊雜志、電視節(jié)目中獲得的;25%的家長則在這項調查中留下了空白。
民間有句老話,只愁生不愁養(yǎng)。但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孩子成人成材,就既要愁生又要愁養(yǎng)。江澤民同志講過:“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民族是難以屹立于先進民族之林的?!蔽覀儾粚⒆邮┮哉_科學的教育,又何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
幼兒家庭教育的問題遠非于此,要努力走出這些誤區(qū),需要我們父母需要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 教育部關工委家庭教育中心調研部主任、家教周報副總編輯)
相鄰博客
- 使大腦遲鈍的九種不良習慣 轉 [2009-02-02 18:07:00]
- 脾氣古怪緣于與母親不和 (視頻)轉 [2009-06-14 02:03:00]
- 好父母必須做的十件事 轉 [2009-06-18 05:17:00]
- 7種處罰孩子的聰明招數(shù) 轉 [2009-06-18 05:2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