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有關“小商小販”的新聞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我和弟弟上大學時的學費,全是母親擺攤賣菜掙來的。
1996年我上大學的時候,父母都已經(jīng)下崗了??h城里的工廠并不正規(guī),所謂“下崗”就是不用上班,最低生活保障都是沒有的。我上大學,弟弟上高中,家里開銷很大。我家樓下有一個自發(fā)形成的小市場,一些人常常在那賣菜賣水果,因為周圍都是居民區(qū),據(jù)說生意都還可以。
母親于是加入了“小商販”的隊伍。一開始是推著板車賣菜,一旦城管來了,就推車躲進胡同里,等城管走了再出來繼續(xù)賣。后來生意慢慢變好了,一車菜都不夠賣,那個“流動的市場”也逐漸被城管默認,工商所的人也開始來收管理費了。母親便架起幾塊木板作為固定攤位。
母親賣菜的收入還不錯,一個月可以掙到1000元左右,比她上班時的工資多。1996年的時候,這1000元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我知道,小商販們都很辛苦,早晨四五點就要起來去批發(fā)市場,晚上收拾完菜攤到家里一般都10點左右了。我們的縣城是山區(qū),去批發(fā)菜的時候空車一路下坡,等批發(fā)完菜回來,卻一路上坡。一車菜得有四五百斤,母親和她的伙伴們都是硬生生地一路推上來。她們都是四十好幾的人了,實在累得撐不住了,就在車輪底下墊塊磚休息一下。這些商販一年365天除了大年初一到初五休息幾天外,無論天氣好壞都風雨無阻。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稍微有一些退路,誰會愿意受這個罪?
從我上大學開始到弟弟大學畢業(yè),前后8年時間,母親就是這么辛苦過來的。直到我參加工作一年后,她才結束“小販生涯”。和母親在一起賣菜的人,好些還在繼續(xù)著這種艱辛的日子。有時回老家在市場上碰見他們,總是心懷敬仰和感動。
前兩天看到何兵教授在博客里說,“擺攤是窮人的最后一條出路。”我深有感觸,當年父母下崗沒有任何收入,如果不去擺攤賣菜,那我的學費從哪里來呢?那些城市管理者衣食無憂,自然不可能體驗小攤販們的生活艱辛。在他們眼里,小攤販就是城市污點,是給城市形象添堵的標志。他們喜歡高樓,喜歡所謂的整潔和氣派。
上大學的時候讀過美國學者加爾布雷思的一本書,他提供了一個“好社會”的標準:這個社會應當是“人人有工作并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機會……人人都有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抱負取得成功的機會?!蹦切┬∩绦∝渹儾凰愠晒θ耸浚辽偎麄儗ふ业搅烁纳谱约荷畹臋C會。可是他們常常被城管追得東躲西藏的情景讓人看來實在悲涼。2月25日,《中國青年報》還刊登《誰的城市?》一文,文章說:“真正的城市書寫,不是歷史,不是理論,不是規(guī)劃,而是每個人真實的城市體驗與生活?!蔽蚁M藗冊趯儆谧约旱某鞘欣?,每個人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謀生方式,安然度日。 (東方曉白)2009年03月20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鄰博客
- 專家支招:小一新生最好從零開始 [2009-03-21 05:00:00]
- 16年家訪累計上千次 楊愛軍:最美的海蓬花 [2009-03-21 05:08:00]
- 賴澤民:24年心血成就《人類歷史科學原理》 [2009-03-21 05:20:00]
- 武漢高校研究生因論文涉嫌抄襲跳湖自殺 [2009-03-22 08:0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