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彬煩透了。
這個暑假的一部分又被學校霸占了。小彬對我說,他們學校要補十多天課,學校把補課地點安排在離學校不遠處的一個培訓中心,而且要求每個學生都寫一個自愿補課的申請,以顯示這次補課完全是學生和學生家長的自愿要求,學校沒有絲毫強迫意圖。當然,三歲小孩也能看懂其中的“玄機” ,所有這些手段,不過是學校應對上面檢查的手段而已。
小彬說不去不行,因為上課的老師其實就是自己學校的任課老師,而且上課的內(nèi)容是下學期的新課,所以盡管心中有千萬個不愿意,小彬還是填寫了那張讓他無比煩悶的“自愿參加補課申請書”。
“好多同學都不愿意?!?span down="java:open('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162168,203571,208580&cid=0,0,0&sid=196587&advid=3406&camid=28581&show=ignore&url=http://d1.sina.com.cn/shh/sinadot_intext/20090521/new/index_se_all.html?kw=41968aa41107aa');" id="vad_1" over="var fxEvent=arguments[0];sinadot_kwmouseover(this,1,fxEvent);" style="PADDING-RIGHT: 0px; DISPLAY: inline; PADDING-LEFT: 0px; FONT-SIZE: 12pt; PADDING-BOTTOM: 0px; CURSOR: pointer;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00f 1px dashed" out="sinadot_kwmouseout(this,1)" name="1">小彬說,“我都快崩潰了。”
如果讀到高中,小彬可能會更崩潰。在相當多的學校,利用寒暑假,周末假補課是“正常”的現(xiàn)象,雖然教育部無數(shù)次強調嚴禁利用假期給學生補課,但僅僅是強調而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面睜只眼閉只眼,下面也就無所顧忌了,補課之瘋愈演愈烈,這樣的場面絕對讓人恐怖。
小彬的父親說,自己不想讓孩子參加補課,但班主任說不行,孩子太苦了,現(xiàn)在好多學校都拼命補課,都說是素質教育,這哪里象是素質教育。
這不是素質教育,或許,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實施過素質教育,或者說,我們真的不具備實施素質教育的土壤,還記得網(wǎng)上披露的某所中學學生一天要學十八個小時嗎?那僅僅是一個縮影。
朋友老姚在一所重點中學任教,擔任班主任,十多年下來,感慨不少。
教育教育,教書育人,但現(xiàn)在絕大部分學校只強調教書,忽略了育人,甚至根本無法顧及育人。老姚說,現(xiàn)在的中學教育本質上就是分數(shù)大戰(zhàn),中考如此,高考如此,哪個學校中考高考平均分高了,高分學生多了,出狀元了,就一好百好,什么都好了。所以很多學校只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至于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關注很少甚至無暇關注。
這種畸形狀態(tài)下的教育,給社會造成的傷害是深遠且難以彌補的。但現(xiàn)實就是這樣殘酷,你不得不承認,現(xiàn)在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最終極的競爭依然是分數(shù)的競爭。正是因為此,一些生源基礎較差的學校,原本與某些重點中學不在同一競爭水平線上,但為了提高成績,提高自己學校的檔次,除了向時間要成績,似乎別無他法。
學生累,老師苦,教育一道風景,很獨特,很無奈。
“終于解放了,我在大學要好好玩他幾年,把這幾年沒有玩的全玩回來?!边@是去年我聽到一位高考生的話,我不知道他是認真的還是僅僅是一句玩笑話,但無論如何,這句話中透露出的信息卻足以讓我們反思。中學階段我們榨干了學生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性,甚至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恐懼和厭惡情緒,到大學,他們或許真的開始“療養(yǎng)”了。
這段時間電視上經(jīng)常曝光一些學校利用暑假給學生補課,并且想盡一切辦法應付檢查,看到這些報道,心里會覺得很荒唐很可笑,當然也很悲涼很無奈,教育如此,學生將來到社會上何談誠信?
老姚說,其實除了絕大部分學生不愿意補課,絕大部分老師也不愿意補課,很多學校也倍感無奈,上面要成績,家長要成績,補課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這樣看來,補課之風愈演愈烈似乎有些“合情合理”。周末假,寒暑假屬于法定假期,但現(xiàn)在,法定假期對于很多老師和學生而言已經(jīng)名存實亡,更關鍵的是主管部門對此也似乎毫無辦法。
愉快的假期,對很多學生而言,這似乎是很遙遠的童話。其實,我們真的要把這份愉快的心情還給學生,對于他們的青春歲月,對于他們的人生旅途而言,這很重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3d60340100eh36.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