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人死了之后會變成什么呢?會有靈魂存在嗎?會看到去世的親人嗎?”
“如果人死后最終只是化為一抔泥土,那我們?yōu)槭裁疵磕赀€要去拜祭先人?有什么意義呢?”
……
12歲的阿虎正上初一,最近這段時間,這些問題老是困擾著他,而他的這些問題也著實讓媽媽吃了一驚。的確,在兒子成長的過程中,處于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忌諱,她幾乎從來沒想過要進行“死亡”的教育,現(xiàn)在冷不丁面對這些問題,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這兩個字眼的,家長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即使孩子碰到這方面的困惑,也會以一個美麗的故事搪塞過去,可是,當孩子大一點后,又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調查:家長談“死”色變
針對家長對于“死亡教育”的態(tài)度,華東師大一個研究小組專門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八成家長認為“孩子應該有關于死亡的客觀概念”,但仍有 63%的家長表示“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有50%的家長認為“生死教育會讓孩子覺得恐怖,對他的身心不利”。還有不少家長干脆就對涉及到死亡的問題拒絕回答。
當孩子問到死亡時,家長是怎么回答的呢?調查顯示,家長的回答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種是帶有童話色彩、不實事求是,如“死就是不在了,死了以后會成為天使去了天堂”;
第二種是回避的態(tài)度,不會作過多解釋,認為孩子慢慢長大會漸漸理解,只是說“死了就是要永遠離開我們生活的世界,永遠不再回來”;
第三種是拒絕回答,說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四種是比較科學的,如告訴孩子“死亡分很多種的,當人老了是必須要死的,因為他們的身體各個器官已經(jīng)不能正常運行了,這樣的死是正常的,人死了就會在這個世界消失?!?/span>
前三種答案的家長居多,只有少部分家長能夠正面與幼兒談論死亡問題。
(太平洋親子網(wǎng))
現(xiàn)狀:死亡教育缺失
記者了解到,廣州市多數(shù)中小學都有心理輔導機構,偶爾也會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或者是在學科教育中穿插進生命價值觀的教育,但很少有系統(tǒng)的死亡教育課。
而大多數(shù)家長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好端端的為什么要跟孩子談那個“恐怖”的話題?家長很少會主動跟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對于死亡教育,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被忽略了。
焦慮:
學生拿生命當游戲
馮老師是廣州市某中學的一位班主任,在他看來,現(xiàn)在的孩子心理很復雜,有時候過于成熟,有時候又很幼稚。在他的班上,有一位女生品學兼優(yōu),還是班長,做什么事情也很積極,可是在談話中又透露出想自殺的傾向。
爭議:
死亡教育太殘忍?
一方面是家長、學校回避死亡教育,另一方面又是個別學校采用一些另類的方法讓學生直面死亡,比如,去年,云南昆明某中學在死亡教育課上讓學生集體模擬寫遺書,目的是引導他體驗死亡,珍愛生命。
廣州某些高校為了減少學生自殺,也開起了死亡教育課,形式多樣,有寫墓志銘,還有去殯儀館、臨終關懷病區(qū)等場所去實地感知、考察或實踐,略窺死亡面貌。
對于這些方法,一些專家稱,現(xiàn)在一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受挫能力差,碰到一點問題就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死亡本能”,容易把死當做一種解脫行為,死亡教育一方面要破除其神秘性,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要賦予死亡的神圣性,學生直面此事,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也有專家表示,如果學校的每個孩子對死亡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也有一定程度的接納和心理準備,那倒可以試試,只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對死亡很忌諱的文化氛圍里,讓學生寫遺書、寫墓志銘,提前感受生命句號,是一件殘忍的事情,而且有可能會加深那些經(jīng)歷過家庭悲劇的孩子的傷痛。
專家指導
心理師:不同性格孩子區(qū)別對待
(指導心理輔導師:廣州市慧苑心理咨詢中心左小桃)
孩子對死亡一般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恐懼,一種是游戲,這都是家長或社會的教育不當引起的,比如將死亡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或者是將死亡跟“美好天堂”聯(lián)系起來,這都會導致孩子對死亡有錯誤的認識。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性格外向:
實事求是 排除恐懼
外向的孩子,一般都會將自己的困惑講出來,這時候,家長應該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告訴他這個事實: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就像大自然中花開花落一樣,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
如果孩子比較小,不能理解,可以拿身邊的動植物打比方,對于中學生來說,他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完全可以想清楚是怎么回事。
此外,在死亡教育的過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強調生命的價值所在,正是因為我們都會死亡,生命或長或短,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潛能,盡力去完善過程。
性格內向:
適時探討 消除偏差
內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問題也會憋在心里,這就是那些表面看起來很乖巧,也很順從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外向的孩子容易自殺的原因。他們常常遇到一些困惑,總是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去解決,比如,關于死亡的困惑,他們很可能上網(wǎng)去查,這時候,理解就出現(xiàn)偏差。
作為父母,在平時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對于這些忌諱的話題,也應該適時、主動地和他探討。比如可以根據(jù)有關死亡的新聞及時和他對話,問問他對死亡的看法,留意他的情緒變化,然后再科學地解釋這樣的事情,消除他的偏差認識。
遭遇親人離世:
增加安全感 宣泄情緒
對于孩子來說,親人離世打擊非常大,一方面,自己親近的人突然走了,他會感到孤單、無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傷心痛苦,他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會更加。大人在發(fā)泄自己情緒之后盡量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他感覺到,雖然一個親人去世了,但他的愛并沒有減少,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時候,他也愿意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陪孩子一起談感受也是減壓的有效方法,等內心平靜一些,可以跟孩子實事求是地說死亡是怎么回事,生老病死,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任何人不能避免。
有家長怕孩子傷心,在日常生活中總不愿提及那個去世的親人,自己將思念壓在心中,孩子即使很想念親人,看見大人的做法,也會壓抑自己的感情,這都是不妥的。家長不妨跟孩子一起思念,想想美好的事,將這種壓抑的情緒宣泄出去,然后從感傷中走出來。情緒不能堵,只能梳理。
教師:
利用突發(fā)事件進行教育
馮老師說,中學雖然沒有開設專門的死亡教育課,但老師們一般會在學科教育中滲透這方面的知識,比如根據(jù)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講一些生命的價值觀,或者也會開一些主題班會講生命的意義,并穿插進行死亡教育。
“學校也會利用一些突發(fā)事件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去年的汶川地震后,學校聯(lián)合消防隊舉行應急演習,教學生如何應對突發(fā)情況帶來的危險?!蹦硨W校的曾老師談到,他們曾帶學生去醫(yī)院慰問那些從四川地震災區(qū)來的孩子,在這種情景下,學生會感到生命的珍貴,生命不是屬于一個人的,是屬于全家的,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一定要珍惜。
馮老師還指出,一些模擬的場景也能幫助學生認識死亡,香港的一些學校就有這樣的做法,只是,我們這方面的教育起步晚,現(xiàn)階段只能以講述為主,不能操之過急。
小鏈接:
國外的死亡教育
美國:很多中小學校實施死亡教育課程。在“死亡課”上,一些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會跟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事。
英國: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為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
日本:近年來,日本出版界以死亡為主題的作品日漸增多,其中有部分是針對孩子的,比如《對孩子來說什么是死》等。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11-06/1950533.shtml
相鄰博客
- 湖北武漢 一小學400學生上街練攤學掙錢 家長不反對 [2009-11-07 10:06:00]
- 家庭高壓易致子女染網(wǎng)癮 治療先改善親子關系 [2009-11-07 10:10:00]
- 浙江衢州 聰明老師用“表揚術”搞定發(fā)型“釘子戶” [2009-11-07 10:20:00]
- 新教育部長提出義務教育新目標 [2009-11-08 05:4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