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精神科病房,應試教育何嘗不是幫兇,14歲的甜甜說:
“活著就要壓力大,將來才幸福”
說說笑笑,打打鬧鬧,這是十五六歲的花季少年最率性的表現(xiàn)。然而,有這樣一部分孩子,他(她)笑起來,一直傻傻地笑個不停;他(她)說起來,不分場合對象,自言自語沒完沒了;還有,看見身邊的同學打打鬧鬧,竟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隆隆”作響,吵得他(她)幾近崩潰……
本該無憂無慮的花季少年,為什么卻如同遭遇連綿的雨季,悶得心靈發(fā)霉,甚至再也回不到陽光地帶呢?
在以診療心理疾患見長、原為浙江省精神病院的湖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師資質的記者連著蹲點,試圖與這樣一批少年的心靈雨季溝通、對接。
“考不過人家,我不能原諒自己”
——走進心理咨詢室
“昨天一早醒來,一點都不想去學校,因為我無法理性地思考,也沒法判斷,要不要讀書,為什么讀書。”
“我比讀初中時努力多了,但別人可能比我更努力,我還是考得比別人差。”
“我可能是太功利,對自己定位也太高,所以考不過人家就特別焦慮,我根本就不能原諒自己。”
……
梳著獨角辮,清秀的臉龐,一雙眼睛閃閃發(fā)亮;一開口,條分屢析,對自己的解剖聽起來比老師還深刻。
這一番話是在湖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的新生科門診室發(fā)生的。新生科就是過去的神經癥科,主要診療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
達不到學習目標就焦慮
24日下午2點一刻,正讀高一的雯雯,在三四個家人的陪同下,向沈鑫華醫(yī)生咨詢求助。
雯雯今年剛考進去的高中一共有14個班,每個班50人左右。她說“班里的學習氛圍特別好,而我在初中是
專門做少兒心理門診的主治醫(yī)師林敏說,像這樣自己主動要求來看病的孩子,大多屬于心理問題,精神層面沒什么疾病,而且,出問題的往往是那種看起來特別聽話、懂事的孩子。
比如雯雯,小時候出去玩,每回把衣服弄臟了,媽媽都會說她,慢慢地,因為怕弄臟衣服,她越來越不跟同伴玩了,而且覺得瘋玩的同學很幼稚??忌细咧?,媽媽也是三番五次地叮囑她,別的同學一定很努力,她要超過別人必須更努力,所以雯雯看到別人不懂還來問她、考出來卻比她好就受不了。
當領導的父親天天挑剔
“一個孩子有問題,往往是一個家庭單元有問題。”林敏說。有一個從外省大城市趕到湖州來看的13歲男生,看過的很多醫(yī)院診斷他是伴有強迫癥狀的情緒障礙。常常,他會突然打斷父母的話,然后反復說固定的詞語。比如有回母親正數落他老是上網,學習不努力,男孩立刻打斷母親,然后反復地大聲說“番茄番茄番茄……”
父母都以為他有精神病來求治。“其實還是家庭教育有問題。”醫(yī)生了解到,盡管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做父親的是單位里的領導,平時動不動批評員工,在家對兒子也總是愛挑剔、很不耐煩。母親呢,丈夫忙單位,自己就特別關注兒子,天天盯著他說些將來會很糟糕的情況,而且因為她本來就有焦慮的人格特質,對根本沒有現(xiàn)實依據的未來,習慣往壞處想,會越說越糟糕。“你完蛋了”、“你將來找不到工作去偷去搶就是罪犯”。孩子呢,就變得越來越孤獨、暴戾和怪異。
每天作業(yè)做到半夜,出現(xiàn)幻覺
——走進精神科病房
“我在這里第20天了,我想回去讀書。”
“我真的沒有病。只是外面太吵了,我外公都說的確是太吵了。”
“老師說我太認真了,叫我休學半年再說。”
在精神科住院病房8樓,14歲的甜甜個子高高的,眼睛、鼻子、嘴巴圓圓的,非常漂亮可愛。但她因為早期的精神分裂癥狀,從溫州過來,到24日已經住院20天了。
因為太想讀書,甜甜對自己到醫(yī)院的日子記得特別清楚。
在學校,甜甜的學習像放衛(wèi)星一樣突飛猛進,從一開始的100多名到80幾名、70幾名,一個年級近500人,她最后一直排到第20名,在自己班里是第4名。
下面是記者和甜甜的一段對話。
“甜甜,是不是因為對自己要求太高了,所以睡不著、覺得吵?”
“不是的。我沒有失眠,每天要到12點才睡,是因為作業(yè)太多。”
“是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嗎?”
“不是的。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在校內早就完成了,我在家做的是自己買來的課外輔導習題。”
“那每天做這么多累不累呀。”
“開始累后來不累了。我答案看一下,再抄一下,這樣很快樂,不難。”
“你不能對自己要求太高,你是壓力太大了。”
“活著就要壓力大,現(xiàn)在壓力大將來就會幸福一點呀。”
……
甜甜最初的癥狀是出現(xiàn)幻聽幻覺。她家因為離學校近,有一個讀四年級的男生和一個讀三年級的女生寄住在她家,都是親戚關系。孩子在一起,難免吵鬧,本來學習壓力就大的甜甜,到后來,從討厭這兩個弟弟妹妹太吵,到覺得全班同學都很吵,不喜歡看到別的孩子,看到就覺得吵,就要哭,睡不著。即使在很安靜的環(huán)境,也會聽到“隆隆”的吵鬧聲。
“回去,我要讀書。我會住到嬸嬸家去,他們家安靜,離學校遠,我就騎助動車去上學。”
“老師說毛澤東都能鬧中取靜,我做不到就搬遠點。”
絮絮叨叨不斷說著要回去讀書的甜甜,突然讓記者也很痛恨今天的教育,除了她母親是精神分裂癥帶來的遺傳因素,教育又何嘗不是摧殘?zhí)鹛鸬膸蛢茨兀?span lang="EN-US">
“尤其是抑郁癥,治與不治,是否徹底治療大不一樣。”范振華介紹說,“抑郁癥的病例,第一次就診規(guī)范治療,就可以根治;而治療斷斷續(xù)續(xù),再次發(fā)作,根治的機率就大大下降了。嚴重的抑郁癥患者,是自殺的主要人群,但通過治療重新恢復正常生活的例子卻很多。湖州有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因為抑郁癥來看病,經過用藥治療康復后順利考上北大,后來也沒有任何反復的跡象,一直很健康。有一個康復后20年,年年都偷偷給醫(yī)生寄禮物謝恩。”
青少年發(fā)育提前,教育疏導沒跟上
——現(xiàn)在多數人能接受心理咨詢
“現(xiàn)在大多數人能接受心理咨詢”。
范振華從1986年就開始專門從事心理咨詢和精神疾患診治,20年的社會變化很大,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及時治療還有待進步。
范振華說,過去說某人是抑郁癥,病人自己都不承認?,F(xiàn)在自己主動來看這個病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平均年齡也越來越小。一般十七八歲的出現(xiàn)心理問題乃至精神障礙的人群最多,這一方面是今天的人們因為懂得來看的多,發(fā)現(xiàn)的早了;還有個重要原因是現(xiàn)在的青少年發(fā)育大大提前,而相應的教育和疏導跟不上,加上外部環(huán)境影響,這個年齡段發(fā)病就多。如果發(fā)現(xiàn)本來成績不錯,突然不想讀書、話少、睡不好、吃不下,
“精神分裂癥診斷,鹽酸氯丙嗪治療”,橫批“精神病院”。范振華說,這副對聯(lián)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精神障礙醫(yī)療的認識,所有的精神疾患都停留在“精神分裂”層面,不像現(xiàn)在細分躁狂、抑郁、精神發(fā)育遲滯等等。而用藥也不僅僅是鹽酸氯丙嗪。因為這個藥的確對大腦皮層有抑制作用,過去,電影和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都是吃了這個藥變胖變傻了,所以很多患者不愿意去醫(yī)院?,F(xiàn)在用藥選擇的余地很大,一般國際上的新藥,他們醫(yī)院作為精神疾病治療特色醫(yī)院,3~6個月就能引進。科學用藥和外界輔助治療等,不光不會“變胖變傻”,而且能比較快地好轉,甚至根治。精神疾病診斷和治療都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http://edu.ifeng.com/news/200911/1127_6978_1453793.shtml
肖慶蘭搜集整理
相鄰博客
- 父母鬧離婚 女孩被媽媽趕出來風中呆立3小時 [2009-11-28 23:04:00]
- 武漢 一中學鐵腕封殺手機 發(fā)現(xiàn)后一律沒收 [2009-11-28 23:13:00]
- 北大"實名推薦制"給高考改革帶來什么? [2009-11-28 23:34:00]
- “倒飯”事件:教育失敗與抗爭 [2009-11-28 23:3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