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差生”與“優(yōu)生”
據(jù)報道,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最近通過了《山東省義務教育條例(草案修改稿)》,該條例規(guī)定:“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給予批評教育和相應處分,但是不得開除學生或者責令其轉學、退學”。
所謂“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就是平常所說的“差生”、“落后生”。
對這樣的學生,實在沒辦法了,就“令其轉學、退學”。轉到后來,只能“轉”到家里去,“轉”到社會上去。徹底脫離教育環(huán)境,最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這個學生的前途就很令人擔憂了。
“令其轉學、退學”的理由太充分了:“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但是,這個理由真的站得住腳嗎?
既然“正?!钡纳鐣褪怯筛鞣N各樣的人組成的,為什么學校就容不下“差生”呢?希望學校里清一色是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這樣的“正常觀”是正常的嗎?教學秩序不受一點打擾——這樣的教學秩序也是不正常的。
對少年兒童來說,在學校與各種性格、稟賦的同學相處,或友好互助,或吵架打架,失和然后和好……這些童年經歷,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學習理解他人,學習與人相處,體驗各種人際關系;這是他們成年之前必修課,是走入社會的必要準備。學校人際環(huán)境的多樣性,對“優(yōu)秀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說,凡差生就“令其轉學、退學”的做法,那種理想中的、不受一點打擾的、所謂的“正常”教學秩序,同樣不利于“優(yōu)秀生”。
B精英教育與平民教育
那么為什么人們普遍認識不到這一點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等級社會的傳統(tǒng)太悠久,平等意識,人權意識太稀薄,精英、優(yōu)秀分子“多吃多占”理所應當。直到晚清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中國人的最高理想,是盡可能擠到等級社會金字塔的上層,把別人擠下去,自己做人上人;沒有人覺得這個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有問題,這就是皇權社會能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之久的原因。
“人分九等衣分五色”的等級社會,一定是一個缺乏公平、人群分裂的社會,因而一定是危機醞釀與危機爆發(fā)相交替的社會,根本沒有和諧可言——即使是對“精英階層”,這樣的社會也未必是好社會。一個和諧的、平等的社會,才是每一個人都能免于被“擠下去”命運的社會。和諧社會必須保證最基本、最低限度的公平,而教育公平又是社會公平的基礎。
歷史悠久的等級觀念,在教育觀念中的表現(xiàn),最典型的,莫過于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中的一大人生樂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只有“英才”或“讀書種子”才配受教育,這樣的教育,也只能教出“人上人”來。只有到了陶行知、晏陽初,中國才有了“平民教育”——不僅僅是讓平民受教育,更是用平等意識教育人民。
C僅有規(guī)定是不夠的
優(yōu)秀教育資源本來就不足,“教育精英化”傾向又加劇了教育資源緊張;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僅僅規(guī)定“不得開除學生或者責令其轉學、退學”是遠遠不夠的。比如,教師職稱評定,只看學生成績,只看有多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那么,你就不能要求老師多在“差生”身上花工夫;教育管理部門如何分配教育經費,如何調配師資力量,也會影響甚至決定學校是否愿意在轉化“差生”上多花氣力。
“差生”被勸退,也是一種被“擠下去”,被社會“擠下去“的人,最可能產生的情緒,還能是什么情緒?所以,教育管理者最重要的意識,就是平等意識,和諧意識。(戎國強)
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2/01/content_12569216.htm
肖慶蘭搜集整理
相鄰博客
- 廣東廣州 記憶大師出少年 專家稱記憶訓練可改變大腦硬件 [2009-12-03 07:40:00]
- 調查顯示:求職簡歷有十大致命傷 36%的簡歷相片不合適 [2009-12-03 07:43:00]
- 云南昆明 大學生感染艾滋病呈上升趨勢 不好意思用安全套機 [2009-12-04 07:00:00]
- 河南商丘 15歲少年自導自演綁架案 敲詐勒索爺爺10萬 [2009-12-04 07:0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