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滿18歲了!”“五四”前夕,在南京市成人預備期廣場志愿服務行動上,200多名學生打出宣傳標語。
“今天,我成人了!”也是“五四”前夕,在揚中市18歲成人儀式上,200名學子喊出成長心聲。
| |
|
2008年,第一批“90后”——1990年出生的青少年邁入18歲的成人門檻,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公民,開始承擔社會責任。
在又一個“五四”青年節(jié)到來之際,我們請來了一些“70后”、“80后”、“90后”,與老師、家長、專家代表一起,就此話題議論風生。
“90后”眼中的“90后”——我的地盤我做主
姜珺(1990年出生,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三(1)班學生,已保送復旦大學):我覺得“90后”的最大特點是獨立意識強烈?!拔也灰愎堋钡目陬^禪,也成為許多家長的苦惱。和前幾代人相比,“90后”在小時候有過最多的獨自一人在家的經(jīng)歷,承受著最沉重的學業(yè)負擔和來自同齡人的競爭壓力,最早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一個新鮮、紛繁的世界……這么多的“最”相疊加,也許能夠解釋我們?yōu)槭裁匆鼻械仉x開父母,渴望獨立生活。但是我的同齡人們準備好了嗎?據(jù)我所知,許多人除了微波爐、方便面、“下館子”,就不知道怎么解決一頓飯了;不會削蘋果;從來不洗衣服;很少整理房間;不能及時隨天氣變化增減衣物;上學乘父母專車……這些現(xiàn)象已經(jīng)十分普遍。
但這并不意味著“90后”就是自私自利的一代。在公交車上,我們比別人更加主動地讓座,在麥當勞用餐后會主動把餐盤里的垃圾倒入廢物箱。我們還積極主動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民工子弟小學支教、路口維護交通秩序、參加奧運志愿者報名……
史今(1990年出生,南京林業(yè)大學南方學院大一學生,第一批進入大學的“90后”):目前社會上對“90后”有很多非議,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我認為,隨著時代發(fā)展,我們所接觸的事物已與“70后”、“80后”有很大差別:“80后”看的是《讀者》、《青年文摘》,而我們之間流行的是極具個性的《最小說》;beyond的歌影響了一代“80后”,但充斥“90后”世界的是超女、快男;“三好學生”是“80后”的評優(yōu)標準,而有一技之長、新銳的想法,或多方面才藝的同學,則成了“90后”的校園之星……
我們的世界比“80后”更加物質,但我們并不自私。相反,我們會更加大膽地表達我們對同齡朋友的欣賞與崇拜,我們的學習目標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高分過渡到了對各方面才能的渴望?!?0后”更具表現(xiàn)欲望,所以我們敢于挑戰(zhàn)與嘗試,我們推崇的一句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社會中,但與“80后”不同的是我們有強烈的消費意識。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物質、張揚個性的同時,我們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越走越遠?!?0后”受應試教育所迫,我們雖然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主線,但是成績已不是我們追求的中心,傳統(tǒng)教育中的勤儉、克己等要求在“90后”中也被慢慢淡化。所以,我覺得,“90后”是引領潮流的一代。
多聲道·支持方——“90后”好學上進、富有愛心
吳女士(媒體工作者,“70后”人):我的外甥女陳璞君,是南京九中高三學生,今年正好18歲,算是成人了。有思想有追求的她,春節(jié)后就拿到了大學“入門券”,并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xiàn)已參加黨課學習,這是她自覺開始對社會承擔責任的表現(xiàn)吧。雖然是獨生女,可璞君也很有孝心。前不久,家里爺爺奶奶輩組織了一個老年旅行團去河南玩,璞君自告奮勇加入這個銀發(fā)隊伍,跑前跑后為爺爺奶奶們服務,樂此不疲。
王守明(金陵中學高三教師):“90后”成長的背景和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們將來對這個社會的貢獻要遠遠大于我們現(xiàn)在給他們的。他們對學習、人生、民族、國家制度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也很強,將來一定能給我們帶來驚喜。
濮文(南京九中歷史教師):“90后”的主流是好學上進。他們受惠于新的課程改革,各種社會實踐課都積極參與,自覺完成?!?0后”的孩子也不缺少社會責任感和關愛之心。最近學校有個孩子被發(fā)現(xiàn)腦中有血管瘤,手術進行了13個小時,輸了6000cc的血。很多同學聽說后都哭了,每個人都折了千紙鶴,班里組織起來去醫(yī)院看他,帶去慰問信。
多聲道·反對方——“90后”缺乏責任心、心理素質差
儲成(南京醫(yī)科大學三年級學生、“80后”人):我雖是80年代中期出生的,但覺得與“90后”還是有不小的“代溝”。我們十七八歲的時候,流行聽音樂、看歐美大片、蹦迪等??赏鏆w玩,大家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懂得身上的某種責任,知道團隊精神和合作的重要性??煽纯匆恍?0后”,比我們那時候夸張多了,涂黑眼圈,頭發(fā)搞得像雞窩,耳朵上扎七八個孔,泡吧一泡一夜,哪里好玩到哪里,什么刺激玩什么,游戲一打就不分白天黑夜,照片要PS后才拿給別人看。土豆(“80后”網(wǎng)友):說真的,現(xiàn)在的“90后”真早熟,有的一點點大就開始談戀愛,覺得自己十分成熟,其實對社會知識一竅不通。唯一可圈點的,也許就是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楊海龍(南京鼓樓醫(yī)院心理科主治醫(yī)生):“90后”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自我意識很強,不太考慮別人。近年來,隨著離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紀就嘗到了家庭分崩離析的苦痛。有些“90后”則缺乏挫折鍛煉,逆反心理特別強,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來看心理醫(yī)生的比較多。特別是患抑郁癥的孩子,“90后”占了相當比例。
多聲道·中立方—— 不要輕易給他們貼標簽
老鄔的江湖(網(wǎng)友):“90后”的非主流喜歡“火星文”,喜歡勁舞團,喜歡追星,完全可以看成是這一代人的時代特征。對此,我們不必輕易否定。就如同“80后”小時候鐘愛電子游戲,卻被主流社會痛斥為玩物喪志一樣。但現(xiàn)在呢?網(wǎng)絡游戲已經(jīng)成為年產(chǎn)值過百億的產(chǎn)業(yè),很多家長巴不得孩子能夠進入這個行業(yè)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我們抱著寬容一點的態(tài)度來看待“80后”和“90后”的這場非主流之爭,或許能從中看到非主流一代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王醫(yī)生(南京疾控中心、“90后”家長):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特有的印跡?!?0后”的人多“憤青”,漂流、徒步探險,這在當時許多“60后”的眼里也等同于頹廢和不務正業(yè),如今他們不都是各單位的骨干嘛?后來,“70后”又把“80后”稱作“垮掉的一代”,就如同今天“80后”把“90后”稱作“腦殘的一代”,但如今“80后”也進入了社會的主流。所以,不能人為地劃分什么年代好、什么年代不好,不要輕易給一代人貼上標簽。
專家點評——
欣賞“90后”,引導“90后”
陳如(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90后”一代與“70后”、“80后”相比,至少有三大特點值得關注——
個性張揚與社會責任感強?!?0后”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生活、追求另類是他們的一個共同特征。他們不再滿足“夠用就好”,而是追求“愛用最好”。他們崇拜偶像其實更關注他們的人格魅力、個性特征,比如說喜歡姚明,主要喜歡他為人謙和大氣;喜歡快男,主要喜歡他們努力實現(xiàn)夢想的勇氣。我們首先應該用賞識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這一代人的優(yōu)點,因為他們有激情,有夢想,有追求,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溝通,積極向上,獨立性強,且大多數(shù)人并不缺乏社會責任感。
虛擬世界的生活方式與“火星文”現(xiàn)象?;ヂ?lián)網(wǎng)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使網(wǎng)絡世界成為一種新生活方式。作為這種新生活方式的急先鋒和主力軍,“90后”所受的影響最直接、最深刻。隨著勁舞團、泡泡堂等面向中小學生的網(wǎng)絡游戲盛行,“火星文”漸漸在網(wǎng)絡流行,現(xiàn)已成為“90后”交際亞文化群落符號表征。
視野廣闊與內心空虛?!?0后”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加多元化,他們對手機、MP3、MP4等新事物、新媒體、新知識的熟悉程度超過幾代人,知識面、早熟程度也超過幾代人,但他們過多地生活在電視、DVD、電子游戲機、音響、電腦等制造的”虛幻空間“里,少有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生存體驗,許多人虛擬溝通能力已超過了現(xiàn)實溝通能力,而辨別是非的能力卻明顯弱化,不少“90后”對于學校規(guī)章制度、法制教育相當冷漠。于是,早戀、過早性行為等偏差行為嚴重,甚至違法犯罪現(xiàn)象增多。
優(yōu)點與欠缺都是如此的鮮明,這就是“90后”。因此,我們在欣賞“90后”“天生優(yōu)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一代人的“先天不足”,別忘了對這代人進行適當引導。
鄭玲玲(南京團市委副書記):“90后”的青少年個性鮮明,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五光十色的畫面在他們面前閃爍,各式各樣的壓力也如影隨形。社會應該更多地傾聽“90后”的心聲,了解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態(tài)度,從而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建立起更加和諧的關系。
延伸閱讀
近八成“90后” 自認有社會責任感
南京團市委近日在4000余名1990年出生的18歲青少年中開展了一次“90后的社會責任觀”大型公益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的“90后”成員自認有社會責任感。具體到應當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排名前兩項的選擇是“熱心公益,例如支持環(huán)保、關注貧困兒童教育等”、“孝敬長輩,照顧好家人”,顯示“90后”比較務實并樂于奉獻愛心。在可以多項選擇的“你認為成人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問題中,57%的“90后”把獨立生活能力作為成人最應具備的素質,過半的選擇顯示了“90后”不愿依附長輩和獨立的個性。(姜圣瑜蔣廷玉陳曉春 吳紅梅 任松筠 仲崇山 周小潭) (來源:新華日報)
相鄰博客
- 公眾視角下的“90后” [2009-02-18 10:50:00]
- 平視“90后”:他們的未來不是夢 [2009-02-18 10:52:00]
- 圖文:90后:我們長大了! [2009-02-18 10:56:00]
- 90后大學生:我們不是你們想像那樣 [2009-02-18 11:0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