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
大多數(shù)家長只關心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而不認真分析學生的錯誤原因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我發(fā)現(xiàn)許多的家長在孩子考試結束后都問老師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是多少?如果得了高分就十分滿意,分數(shù)低了就責怪孩子。有的家長看了成績后隨意簽字,或簡單批評一下:“你怎么沒有考好?是不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下次要考100分!”。其實孩子沒有考好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做題不夠細心,粗心大意贊成的;還有的是知識掌握不好,做不到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審題能力差,不能明白題目的意思而錯誤解答造成的。作為家長應該在考試結束后與孩子一起共同分析錯誤原因,讓孩子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同時家長也要做個有心人,將孩子的不足記在心中,平時的學習中要重點進行輔導。一次考試成績不能說明孩子不行,但長期成績較差就能說明孩子在聽講、審題、細心、態(tài)度、習慣等方面出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了!家長就應引進高度重視,及時排查,找出問題所在,并及時糾正。數(shù)學知識與語文知識不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如果那方面的知識出現(xiàn)了斷層,那么,將影響到后面的相關知識的學習,不及時彌補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到后面是很難修補的。
問題二
家長過份依賴老師而忽視自己的責任。
很多家長與老師交流時都說到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都只聽老師的,我們做家長的說的不聽?!边@就說明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只是自己的保護傘,有時可以撒嬌。試問一下,一個班70多個孩子,老師上課有自己的教學任務,而且面對70多個孩子不能偏跛。對待每個孩子應該做到公平,要面向全體學生。一節(jié)課中平均花到每個孩子身上的時間也不過一分鐘而已,怎么能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呢?課外時間也只能解決極個別調(diào)皮的學生,或問題特別突出的學生,肯定有忽視的地方。家長一味要求老師嚴格要求,老師的要求只能針對全體學生來提出,碰到個別不按要求做的,老師則會花很多的時間去糾正。如果長期出現(xiàn)類似問題,老師也就會重復糾正,也將讓老師產(chǎn)生厭煩情緒。如果你想老師發(fā)現(xiàn)問題后會說的、會輔導的,那可就麻煩了,如果70個孩子中有20-30個家長都像你這么認為,那老師就成了這20幾個孩子的保姆了,什么事情都得老師來做,老師也只能一對一進行輔導,時間是限制老師的最大問題,要想將這20幾個孩子的同一個問題解決清楚那至少會花4節(jié)課的時間細心輔導,老師會有這么多的時間嗎(這只是一個班學生)?家長應該協(xié)助老師在家做好這方面的工作,而不應該全部將責任推向老師,如果幾個家長連一個孩子都應付不了,那么老師怎么能應付70個孩子?140個孩子呢?我想家長換成了老師也都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吧!現(xiàn)實學生一例:一學生周六作文沒有完成。家長想孩子作業(yè)沒有完成,明天老師發(fā)現(xiàn)后會批評的,讓老師批評比我們批評好一些。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周一沒有改到這個學生的作文,周二也沒有呢?那么這個問題就被拖到周二以后的時間去了。那么老師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時機,作為家長為什么不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當時進行教育,這樣不是更及時嗎?這就像我們生活中人們發(fā)現(xiàn)有人在犯罪,可看到的人想,這個事情是警察的事情,不關我的事,那么等到警察接到報案后來看時,現(xiàn)場已經(jīng)破壞,罪犯已經(jīng)走了,警察得偵察很長時間才將罪犯抓獲。(這個比喻有點過份)我們最好不要做忘羊補牢的事情,所以我認為家長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孩子存在的問題家長應該及時地糾正,這樣將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有的家長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卻要求學生的學習成績要達到100或90以上,那是不現(xiàn)實的。有的孩子可能做的到,那有很多的孩子就不一定辦得到。因為家長沒有什么付出,卻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除非孩子的自覺性強,學習習慣非常好,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匆豢垂鸬闹袊⒅械募议L是怎樣陪孩子學習的?她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她得到了什么樣的回報?對照自己看一看我們做到了什么?你應該得到什么回報?家長也是教育者,不能忘記自己的責任。
問題三
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定好位,不要與別的孩子比!
大多數(shù)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強。別人的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想到自己的學識和自己的社會地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甚至能超過自己。所以很多家長不惜花大筆的金錢投入到各種補習班中、特長班中。有的家長口頭上說是學習特長不想他學出什么成績,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等。我想這個不一定是所有家長的想法,想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并有所好成績才是家長的最終想法。這其中不乏有盲目趕熱鬧的家長。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給自己的孩子定好位,屬于一個什么層次,那么在學習和其它的特長學習中就以這個層次看待他。在此并不表示自己的孩子就這個水平,沒有培養(yǎng)的需要。要讓家長明白孩子的基礎是什么,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進步,家長則應給孩子再次定位,以此類推,逐步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學生。這個就是說,孩子的發(fā)展是分階段的,不是一步登天的。孩子的發(fā)展得根據(jù)個體的差異而定,有的可能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有的可能是一個比較短期的過程,這得看學生的原來基礎和在學習的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學習習慣或?qū)W習態(tài)度差的學生)與別的孩子比,只能越比越不如人,越比越失望。所以應該看到自己的孩子真實能力,不要撥苗助長,讓孩子去摘樹頂上的桃子,而應該讓孩子摘跳起來夠得著的桃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孩子的發(fā)展,再去摘更高處的桃子。
來源: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9/222968/archives/2008/1079587.shtml
相鄰博客
- 在乎面子 多揣票子“90后”大學生瀟灑?敗家? [2009-04-27 20:47:00]
- “90后”的家庭教育 [2009-04-29 23:30:00]
- “90后”大學生開學行李清單嚇壞老媽 [2009-04-29 23:33:00]
- 家長如何教育“逆反”的子女? [2009-04-29 23: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