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這種文化轉(zhuǎn)型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征,朱大可指出,“哄客”就是針對文化丑角的新式消費群體,它類似以往的歌迷會,卻分為三種截然不同的群體:要么贊美和結(jié)盟(這是“贊客”),要么嘲笑和毒罵(這是“罵客”),要么只是發(fā)出樂不可支的笑聲(這是“笑客”)。盡管角色不同,但其功能卻完全一致――享受丑角和嘔像帶來的狂歡,并且通過收視率和點擊率進行投票,完成對商業(yè)炒作的市場支撐。哄客們是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消費主體,他們的趣味構(gòu)成“丑角經(jīng)濟學”的支柱,并充當了娛樂型社會的精神路標。如果將這個時代稱之為哄客時代的話,我們來觀察80后現(xiàn)象,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80后的文學現(xiàn)狀是令人堪憂,還是值得稱道?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從韓白之爭到郭敬明抄襲事件,媒體給予的基本上都是負面報道,加之社會新聞版的一系列關于80后的新聞報道,他們給大眾的印象就是:過于自我、奢侈、缺乏信仰等等,似乎他們是最沒有希望的一代。一個學者朋友甚至認為,從人類學角度看,也就是說80年代,喪失的是人類的集體創(chuàng)造能力,環(huán)境本來適應能力。80后欠缺太多,生活太好了。不過,如果我們的視線從韓寒與郭敬明轉(zhuǎn)移到更多的80后的身上,我想,這種看法可能會有所改變。
事實上,我們必須注意到一點,80后作為一個群體,不管是批評界的大肆批評,還是表揚,我們都不能否認一個現(xiàn)實,80后在文學中所表達的與老作家有所表現(xiàn)的不同,畢竟一些舊的體制、價值觀念正在他們身上瓦解,新的價值觀念在他們身上重新塑造、建構(gòu)、形成。同時,他們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對當下的社會造成了強烈沖擊。可這并不能80后整體寫作者的精神和狀態(tài)。
在我所了解的80后文學群體中是不乏有優(yōu)秀作家的,他們以獨特的風格、迥異的敘事手法顛覆了小說文本。比如本期雜志推出的恭小兵、郭小三與魏亦的小說,是值得一讀的。他們使小說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質(zhì)跟以前的小說是不同的,也許內(nèi)容有些另類,但這并不妨礙小說的價值。如果僅從文本來看,還是有其價值的,這一點是不容忽略的。
這正如50后、著名詩人柏樺說的那樣:每一代人都有一定的模式和模型,這無可厚非,沒有高下和貴賤之分。在我看來,老人看年輕人總是看到毛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等這一代的年輕人進入不惑之年,他們也會對自己的后輩有所不滿。在我看來,較之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80后”的自由精神和獨立性更強一些。而我們這一代,專業(yè)精神和基本功都不太好——專業(yè)精神是一種品質(zhì),指向了職業(yè)精神——因而沒有出現(xiàn)真正的專家。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是與世界同步的,其思想、行為等與世界同步也是無可厚非的,由此引起文化上的連鎖反映是必然的。對此,我以為是社會發(fā)展的趨勢,那么文化融合之后,可能產(chǎn)生更了不起的文化,這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
在談論80后作家群時,如果我們僅僅局限于現(xiàn)有的視野,只是看到他們的部分行為,就斷然下一個結(jié)論,顯然是對80后的不夠客觀的做法?!霸诔錆M各種分歧和對抗的社會,寬容就是最偉大的美德。”因此,我們只有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里來觀察80后,才能得出一個比較理性的結(jié)論。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寫了這樣的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闭\然,在這個哄客盛行的時代,我們看80后尚需要時間,畢竟短暫的時間不太容易看清他們的真實面貌。 http://tieba.baidu.com/f?kz=132733797
相鄰博客
- 80后的100個特點 [2009-02-08 19:41:00]
- 80后現(xiàn)象 [2009-02-08 19:44:00]
- 嘉賓對話:如何看待職場中的80后現(xiàn)象 [2009-02-08 19:49:00]
- 積極方面勿忽略 無病呻吟不僅是“80后”現(xiàn)象 [2009-02-08 19:5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