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現(xiàn)象的文化透視
〈題記〉
我性格里的叛逆因子太多,所以我的文章從來都有攻擊性?!n寒
我期冀著真正的自由,去我想去的地方,做我想做的工作,交我想交的朋友?!簶?/span>
我希望我始終是自由獨立的。——郭敬明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早熟。早熟的蘋果好賣。——蔣方舟
透過我的文字看我的本質吧。——孫睿
“80后”是指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寫手們。日前,浙江文藝出版社與萌芽雜志社聯(lián)手推出了六本“萌芽小說族”叢書的同時,也旗幟鮮明地把“80后”的創(chuàng)作群體推到了世人面前。春樹、郭敬明、張悅然、孫睿、蔣方舟……“80后”們毫不遮掩地顯示他們張揚的個性和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肆意地在文字上跳舞,他們生活得沒有顧及,他們表達著自己的需要,對于說“不”,他們沒有做作和理由,就是不需要,就那么簡單。他們語言的順溜,個性的鮮明都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一代同齡人,深受我們這一代同齡人的歡迎。本文就試圖對這一群在文字上跳舞的小鬼的出現(xiàn)作一個文化分析。
“80后”現(xiàn)象之所以引起我們的關注,是因為這些年輕的寫手們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舉幾個例子:孫睿懸賞10萬元向韓寒和郭敬明叫板;“暢銷王”郭敬明上了“福布斯”;穿肚兜簽名售書的春樹上了《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封面;十七歲的春樹出版了首部自傳體小說《北京娃娃》,這部驚世駭俗的著作袒露了她“無比殘酷”的青春,在寫作界和年輕人心里掀起了軒然大波,被文學界驚呼為“中國第一部殘酷青春小說”,并成為當年暢銷書之一……近段時間以來,文壇全部的目光都被這群80年代出生的少年作家所吸引,他們甚至都擁有自己的網(wǎng)站,擁有大批的FANS,他們精心包裝自己,明星般地出場……為平靜的書市掀起了一股旋風,引起了不小的注意力高潮:讀著春樹的文字、感受著春樹的情感,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心痛的感覺,心痛她的童真不再,純情不再,美麗不再,陽光不再,會讓人感到風光的表面下隱藏著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看郭敬明的作品,會讓人感受到一種壓抑著的悲傷,有人說他的作品大都為搞笑而搞笑,但也有人認為在他搞笑文字的背后隱藏著深沉的傷感和絕望……
這里就有一個社會角色扮演中的文化問題。對于這一群“80后”,他們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是反映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對社會文化的觀察與體驗,逐漸建立了一種文化自覺意識,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對自己身邊的文化進行反思,對某一事物、某一社會關系或某一社會現(xiàn)象進行認知和理解。表現(xiàn)為一個從認知到理解再到實踐的過程。他們在同齡人、甚至整個社會中都引起了廣泛的影響與關注,在這期間,他們使自己的行為與自身的角色內(nèi)涵統(tǒng)一了起來。并且,他們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作出讓人震撼的作品,與他們自身個性的張揚、不滿足于現(xiàn)狀以及一個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所分不開的。
同時,他們這一群人所創(chuàng)造的特殊的這一應該說是屬于年輕人的文化,也是與現(xiàn)在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整個的社會大環(huán)境是相關聯(lián)的。這里就涉及了一個文化與社會關系的問題。莫言說過,“80年代的人最大的痛苦是迷惘”。的確如此,80年代的人生長在一個人的基本欲念由被禁錮到被歸放,甚至極端發(fā)展的時代,他們在物欲橫流及信息時代所帶來的各種思潮下顯得手足無措,從而任自己的青春激情盲目地東突西撞。隨著年齡的增長,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較高的知識素養(yǎng),使他們的心態(tài)漸漸平靜下來,開始慎重地進行自我價值的反思,開始對生活品位的追求。相比祖輩革命年代的政治狂熱,父輩改革年代的物質狂熱,他們可能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富裕的物質生活,但在精神和心理上卻缺少被信任和被尊重。于是他們覺得四周沒有一個可以溝通的人,他們只有通過他們的筆表達他們的心聲、他們的情緒——即通過文字表現(xiàn)出另類與叛逆。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些“80后”的鮮明個性與他們的作品也帶來了不少爭議。
到2004年,1980年出生的人已經(jīng)二十四歲了??墒巧?/span>80年代的人在人們的印象中還只是孩子。所以,很多人都被“80后”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殘酷、叛逆所震撼?,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場面:一群人在談論“80后”寫作中的弊病——生活閱歷少,文筆稚拙,題材單調,諸如此類;另一群人——大多數(shù)的“80后”讀者——認為,你們成年人不懂得我們的世界。在這個時候,塞格林式的拒絕長大成為一種抵抗方式。于是,雙方各行其是。
有很多人認為,這群人以及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現(xiàn)象的存在,已不僅僅是在童話中長大的孩子所能做到的,這其中還有卡通、網(wǎng)絡、機器人喂養(yǎng)的“功勞”。他們一出手就顯示寫作的超凡特性,動不動就反常識、反經(jīng)驗、反規(guī)則,因為他們的思維原本就沒有歷史沉淀的羈絆。少年出書,在某種程度上是把未成年的孩子過早推入社會生活的洪流,陷入各種誘惑和過度的贊揚聲中,對這些年輕人的成長是不利的。
但是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認為,這一群“80后”能在這樣的年齡出書,在我們父輩的時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他們的寫作,最貼近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也因此受到我們同齡人的歡迎,這是社會的需要。我們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我們的很多事情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少年的青春究竟是殘酷還是美好,都應該問我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成年人把他們自己的價值判斷和感受強加給我們這一代人,這似乎不太公平。讓這群“80后”自然地發(fā)展,不要用太多的社會手段去干預,去評論,才會給予他們最好的出路。
而面對這樣一種個別的文化碰撞現(xiàn)象即上一代人的文化與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的碰撞,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不要刻意地去干預,而是應讓其自由地協(xié)調與整合,這樣不僅能讓兩代文化之間互相了解,更能促成社會文化的多樣性。http://bhc.hkedu.sh.cn/blog/user1/kulumi/archives/2007/3621.html
相鄰博客
- “80后”文學現(xiàn)象對當代文學生態(tài)的影響 [2009-02-11 13:44:00]
- 80后未婚族之怪現(xiàn)象 [2009-02-11 13:46:00]
- “80后”人談“80后”現(xiàn)象 [2009-02-11 13:51:00]
- 從《武林外傳》折射的文化現(xiàn)象看80后”青年 [2009-02-11 13:5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