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2日,美國《時代》周刊用中國少女作家春樹作為封面,并將春樹、韓寒等人作為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中國新一代的代表。這標志著了中國少年寫作群體,即“80后”作者群已浮出水面。“80后”作者群包括了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作者。他們最初嶄露頭角,是在上個世紀末,代表人物為韓寒、郭敬明,春樹,李傻傻、麻寧等。80后作家是當今文壇最具沖擊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學力量。
梁曉聲認為,一些很暢銷的年輕作家的書,之所以暢銷,與其說是作者寫作的成功,還不如說是商業(yè)炒作的成功。這些年輕的作者大多在商業(yè)文化和娛樂文化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自身沒有足夠的文學準備,加上他們的生活閱歷缺乏,他們的文學視野和對生活的體驗都很有限,對他們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如果他們繼續(xù)堅持下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沉淀,他們會對自己作為作家的良知和文化關懷有所增加,對文學更多的功能也會有新體悟,所以當他們第二次思考文學的功能時,他們會有大的進步和收獲。
無論如何,80后文學的崛起已是事實,在短短的幾年里便成為文壇乃至整個文化界的一大景象,帶給人們以無盡的思考。目前絕大多數(shù)80后作家依然處在學藝期,生活積淀的增多、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的提高,是寫作升華的關鍵。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時代精神、當下社會心理、基本的理論等等的了解與掌握是必要的,這些是促使有效的寫作資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誘惑叢生的當下,誰能保持必要的獨立和清醒,能夠不斷地超越、否定自己,維系內心的一份純凈,將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到底,誰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壇。
新概念作文大賽涌現(xiàn)出一些有天分、有個性、有創(chuàng)造力的小作家。由于他們的作品率真、原態(tài)地記錄了部分當代青年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情感特征,適應了他們的閱讀需求和心理,個性十足,抒發(fā)了他們自己的心聲,例如高考的壓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說出了自己心里話,在閱讀中得到宣泄,受到廣泛的推崇和喜愛。一些敏銳的出版社和書商發(fā)現(xiàn)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市場和商機,全力打造這樣一批青春寫手、作家,導致80后創(chuàng)作大量出現(xiàn),一些小說的銷量竟逾百萬冊。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賽、80后創(chuàng)作在社會上掀起的巨大影響,媒體也熱烈地關注、參與其中,不斷為80后創(chuàng)作造勢、炒作。通過對此的運作,許多涉獵其中的傳媒影響力劇增,而他們的宣傳、造勢,又為80后文學的創(chuàng)作、作家的名譽提高、作品的銷售推波助瀾,相得益彰。80后創(chuàng)作在青少年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這種巨大的影響與其說是因為其文學藝術上的造詣,不如說是抓住了青少年讀者們的閱讀心理。80后作品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主要反映在語言層面上富有藝術性,個性十足,同時其細膩、逼真的心理、情感變化,也有十分可取之處。千百萬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長期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歡最合適的“青春讀本”,80后小說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這個需求。當然,80后的創(chuàng)作也有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書商、出版集團要在短時間內出書、獲取利潤,所以會要求作家在短時間內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稅、稿費以及創(chuàng)作名望的推動下,作者們有時候也希望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質量有時難以保證,部分作品的創(chuàng)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團的策劃。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們并沒有受到專業(yè)的寫作訓練,結構上不免松散,由于年齡、經(jīng)歷,其社會閱歷、文化積淀不深,也難以寫出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節(jié)、人物塑造上稍顯單薄,而且有雷同的現(xiàn)象。
有人說,“80后”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文學觀,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成才方式。的確,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顏歌等一批從“新概念作文比賽”中脫穎而出的80后生人一走出賽場便直接走向了市場。當“60后”、“70后”作家還在為書稿奔波時,這些初來乍到的“80后”們已經(jīng)成了坐擁百萬版稅、引領閱讀市場的弄潮兒。他們的作品不斷出現(xiàn)在貨架的顯要位置、出現(xiàn)在各大雜志期刊的轉載欄目中。他們的名字被無數(shù)次的重復、宣傳,使他們享受著明星偶像般的追捧。 “80后”們的作品中確有較為成功之作,如韓寒的《三重門》、張悅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春樹的《北京娃娃》等。這些十分有特色的作品,是青春與文學的巧妙結合,一經(jīng)出版,便得到了市場熱烈的反響,那些讀膩了課本上“經(jīng)典”的同齡人被這類作品中新鮮的觀念、瀟灑的文筆、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所吸引,迅速成了他們的支持者?!?0后”很快成了圖書市場上最熱的品牌,隨著第一波寫手的名利雙收,出版商們紛紛來淘這一桶金,在媒體的炒作下,第二、第三波寫手們相繼出爐,一時間“校園文學”、“青春文學”的牌子隨處可見。
“80后”寫手們無疑是一批有著文學才華和文學追求的青年人,但卻在商業(yè)化的不斷炒作下有些江郎才盡。過早的面對社會和媒體、一夜成名的壓力加劇了他們的早熟,使他們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發(fā)展道路。但成名之后的固步自封卻成了他們的致命傷,脫離生活、沒有深度的作品,即使能因為文字的華美而暢銷,也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文學,因為它經(jīng)不起大眾的考驗,沒有長久的生命力。這種現(xiàn)象是應試體制的壓力和國人渴望一夜成名的畸形心理影響下青少年不正常心態(tài)的表露。我們應該從教育體制這個根本上尋求改革的突破點,從社會輿論的大環(huán)境著手,從關心青少年心理、思想健康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本著“人文關懷”的理念及時制止這種現(xiàn)象的繼續(xù)發(fā)展。青少年的文學更需要的是對深刻文字功底、文化底蘊的探究,而非純粹娛樂大眾、撈取利益的媚俗文學。閻連科(中國惟一兩次榮獲魯迅文學獎的作家,2005年又憑借作品《受活》獲得第三屆老舍文學獎長篇小說優(yōu)秀獎。)認為對“80后”不必苛求,苛求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孩子喜歡文學,就不會有發(fā)展。至少他們對文學的這種追求、這種向往,給文學帶來了新的希望。分析“80后”的特征時,他們的作品具有某種叛逆性和順應性的混合,表現(xiàn)了一種強烈的浪漫情懷,但這種浪漫卻是完全按照市場的邏輯來運作的,所以他們表現(xiàn)的是一種“物化”的感情。
進入21世紀后,“80后”寫作的“群體性”愈來愈凸現(xiàn),以“80后”為主體的青春文學占到整個文學圖書市場的10%。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不是文學現(xiàn)象。但就其實際效應來和發(fā)展趨勢來看,“80后”文學劃入文學現(xiàn)象是時日不遠。http://www.dyshow.net/UserPage/1/Blogs.aspx?ID=1317
相鄰博客
- “80后”——從現(xiàn)象探討其心理 [2009-02-11 14:42:00]
- 80后做父母的八大怪現(xiàn)象 [2009-02-11 14:44:00]
- 聚焦80后的閃婚現(xiàn)象 [2009-02-12 10:29:00]
- 反思“80后閃婚”現(xiàn)象 [2009-02-12 10:4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