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8歲的少年作家蔡小飛因感情問題縱身一躍,太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前他還參加了高考并寫下滿分作文《留給明天》。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年輕人,在學習、工作、感情、親情等方面也承載了更大的心理負擔,出現(xiàn)了心理和行為上的不成熟。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80后的爭議風起云涌。某知名門戶網(wǎng)站設立了“80年代生人:自私、丑陋的新新人類”的專題,歷數(shù)80后種種不是,受多元化的信息侵襲的他們也在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戰(zhàn),就此,記者采訪了省內一家醫(yī)院的心理醫(yī)生高成閣教授。
■初涉職場人際關系難OK
素描:敢闖敢換以我為中心張揚個性
語錄:“跳槽了嗎”“最近工作真郁悶”
7月,又有一批80年代人步入職場,《我為什么不要應屆畢業(yè)生》一書也因此引起轟動。而今年23歲的小李剛剛參加工作一年,已經(jīng)換了兩份工作,他認為領導管理太嚴,人際關系太復雜。初入職場的他很自信,有點自視不凡,在他頻頻更換工作證實自己的能力時,領導也對其頗有微詞,認為很多年輕人缺乏合作意識,在人際關系和心理承受力上存在不足,工作能力雖強,但對待工作很難專一。
專家點評:80后的職場新人成為“千夫所指”是有一定原因的,還帶著稚氣的80后多為獨生子女,是典型的“4+2”家庭模式下長大的一輩,習慣了身邊所有人對自己的寵愛,小時候缺少玩伴,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在工作中,他們往往認為工資不是問題,和同事相處較為困難,處理人際關系成為他們工作中較多的困擾,而經(jīng)驗和閱歷上的不足也使80后在職場上應對能力較差。
提示:不好高騖遠,不見異思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感情遺失的愛心
素描:現(xiàn)實的愛情未長大的“圍城”人享受信息
語錄:“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jīng)擁有”“這件事有父母管呢”
前段時間,一封“辛酸父親的信”刺痛了很多年輕人,考上大學的兒子一年給父母只寫了三封信,主題只有一個:要錢。兒子偷改學費多要點錢,卻很少給牽掛自己的父母送上一句問候。已經(jīng)結婚的小趙小兩口雖然工作都不錯,但卻常常入不敷出,房子首付是父母給交的,每天下班后就在家附近買著吃,很少做飯,也不知如何照顧別人和父母,不少父母卻對此無可奈何。
婚姻分得很清楚,享受愛情,回避婚姻;而新組建的家庭中的矛盾也主要集中在埋怨對方不做家務,不會照顧人,卻很少檢討自己。
提示:愛自己、愛別人,愛家庭。
■心理早熟不成熟
素描:不成熟承受能力差常有過激行為
語錄:“壓力太大了”“真想一走了之”
常常聽說一些只有十幾歲的孩子因為一些小事離家出走、甚至出現(xiàn)自殺行為,而且動輒給自己扣上“壓力過大”的帽子,甚至有人總結出了“80年代初出生的十大尷尬”來證明這一說法。而記者在采訪中也得知,去心理咨詢機構咨詢或就診的孩子中,問題形形色色,或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或因為青春期問題,從小嬌生慣養(yǎng)使他們多了幾分嬌弱,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容易變得頹廢消極。
專家點評:“早熟又不成熟”。80后雖然看似成熟,其實內心仍然處于未斷乳時期,正承受著空前的社會心理壓力。由于受到各種問題困擾,又對社會認知不足,在背負相對他們年齡不能承受的壓力時,很多人便產(chǎn)生了過激行為和想法,我們的社會,應該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疏導,年齡輕不是錯,單純按照出生年代來劃分也并不太科學,我們需要給他們時間和經(jīng)歷。
提示: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心理成熟才是真正長大。
來源:http://www.szhe.com/article/2009/0114/article_7755.html
相鄰博客
- 80后的家庭教育 [2009-04-13 21:30:00]
- 80后的戀愛觀 [2009-04-13 21:35:00]
- 80后的草莓族引發(fā)教育思考 [2009-04-13 21:37:00]
- 80后并非"集體缺信"的代名詞 [2009-04-13 22:0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