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各位尊敬的家長朋友:晚上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交流家庭教育的話題。首先要感謝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的各位專家,正是由于他們給予的專業(yè)培訓和指導,才讓我對家庭教育事業(yè)有了全新的認識。其次要感謝各位家長朋友和同學,正是你們的為我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鍛煉機會,才使我能走上UC課堂,和各位進行交流。今天晚上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不要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一、生活中的現(xiàn)象:
每到學期末,是許多家長最為緊張焦慮的時候,考試前,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復習的范圍和重點,以便在家指導幫助孩子復習,好讓孩子考出個好成績;考試后,成績還沒有公布,便迫不及待地打電話了解孩子各科的考試分數(shù),排名情況;還沒放假,不少家長就四處打聽哪里開辦輔導班,要給孩子報名參加補習。
類似的逼著孩子參加“培優(yōu)”的現(xiàn)象我們已經(jīng)屢見不鮮,有的甚至達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爸袑W語文教學資源網(wǎng)”一篇爸爸寫的題為《如此“培優(yōu)”令人心疼》的文章講到:在武漢,一些媽媽把業(yè)余時間全部拿來陪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優(yōu)班”,除了工作外,她們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不讓孩子有一刻的空閑,必須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兒子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被他媽媽逼著“培優(yōu)”,從沒有過過周末。6年來,妻子把他送進的“培優(yōu)班”不下30個。兒子自嘲是見不到陽光的人,早晨6時走,晚上11時休息。
每天早上6時,妻子準時叫兒子起床復習功課。即便上廁所、吃早餐時,妻子也要讓兒子多背幾個單詞。兒子上小學時,每天下午5:30放學。妻子在校門口直接將兒子從漢陽接到武昌,趕6時的“培優(yōu)班”。公共汽車上,妻子一手端飯,一手拿水。兒子在車上解決完晚餐后就上“培優(yōu)班”了。晚上9時下課回家,兒子還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yè)。
兒子五年級時長出幾根白發(fā),當時我沒在意。上初中后,兒子白發(fā)越來越多,現(xiàn)在看起來像個小老頭……醫(yī)生的結論是孩子精神壓力過大。
近些年來,親子之間的惡性事件連續(xù)發(fā)生,人們把這一切歸罪于應試教育。于是政府有關部門就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想借此扭轉這種不利于人才健康成長發(fā)展的局面,但結果如何?收效甚微。我們試想,學校為什么要片面追求升學率?因為只有升學率高,才能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可以說,社會和家庭對應試教育氛圍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少家長常常無奈地說:我們也不愿這樣逼孩子啊,看著孩子每天學得那么苦那么累,誰不心疼?但現(xiàn)實太殘酷了,孩子現(xiàn)在學習不好,以后怎么在社會上立足,怎么可能有個幸福的未來?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xiàn)在必須得咬牙堅持。這道出了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的主要根源:家長心中充滿了比老師更大的壓力,比孩子更為強烈的焦慮,并把這種焦慮轉嫁到了孩子頭上。
之所以如此,有社會的原因,而更多的是我們家長自身的原因。
如今我們家長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風口浪尖上,過去是沒有競爭,現(xiàn)在競爭比西方還要激烈,不少家長總覺得工作、生活缺乏保障,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擔心被社會淘汰,心中充滿了焦慮不安,但又覺得自己沒有成長空間,對提高自己缺乏信心,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想通過孩子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二、錯誤的做法及不良影響:
我們背負著如此沉重的壓力,懷著這樣強烈的焦慮來教育孩子,就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xiàn)一些錯誤的做法,從而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影響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和成長。
1、偏重學習成績,孩子的心智不能得到健全發(fā)展。
隨著升學競爭日趨激烈,我們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僅次于生命,認為有了好的成績,就等于有了一切。于是輔導孩子學習,提高孩子成績就成了做家長的唯一重任。孩子取得了好成績,笑臉相迎;孩子成績差了,冷眼相向。下面是學生寫的一篇題為《兩副面孔的媽媽》中的片斷:
那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數(shù)學試卷,糟了!58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膽怯地靠在門旁,眼睛盯著腳尖:“媽媽,我得了58分?!?span lang="EN-US">
媽媽的眼睛瞪得像銅鈴,額上的皺紋形成了一個倒立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蒼蠅拍,照我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說著:“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學,你不好好讀書,才考了這么點分,我看你是瘋了……”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飯是和著淚水咽下去的。
“不爭氣的,還敢看電視!”
“不爭氣的,又想玩游戲了!”
今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語文試卷,啊!99分!我哼著小曲像小燕子似地飛進家門:“媽媽,你看99分!”
“叭!”一個響亮的吻印在我的臉上,媽媽那大大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額上的皺紋變得溫柔了,雙手抱著我,嘴巴笑得合不攏:“我的兒子真棒?!?/span>
你看,孩子把媽媽愛分數(shù)甚于愛自己描述得多么形象。
我們要明白,成績好壞的決定因素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如果不注意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只一味地強逼孩子學、學、學,做、做、做,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越學越差。
更嚴重的是,我們只強調(diào)學習,而不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忽略了對孩子品格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很容易使孩子的心智不能得到健全發(fā)展。孩子的目標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學,但是考上大學之后呢?有多少孩子考上大學之后,因為失去了奮斗的目標,沒有了人生的動力,就沉迷于網(wǎng)絡世界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割腕、跳樓自殺。大家還記得發(fā)生在2000年春天的徐力弒母事件吧?徐力為什么會殺死給了他生命的親人?就是因為他的媽媽每天逼著他學習,這個剛剛17歲的少年,承受不了母親的重壓,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做出了這一悔恨終生的舉動。
2、期望值過高,讓孩子背負上難以承受的壓力。
互動:您認為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現(xiàn)在考大學是容易了,還是更難了?
的確,現(xiàn)在大學招生比例逐年都有大幅增長,但學生卻并未因此而感到輕松,反而學得更苦更累了。這是為什么呢?一是有的孩子并不適合考大學,而家長卻硬逼孩子走升學這條路,好像人生的路就這一條,舍此別無他途。二是大部分家長并不滿足于孩子考上大學,而是必須得考上名牌大學,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個較為理想的就業(yè)前景,而這種過高的期望帶給孩子的只是難以承受的沉重壓力。有這樣一個孩子,父母都是教育學教授,第一次高考時,沒考上重點大學。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次參加了高考。就在考試成績公布的前一天,因為擔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大學,他跳樓自殺了。
這種不堪忍受沉重壓力,選擇跳樓的方式結束生命已經(jīng)蔓延到了小學生身上。有個叫小剛的小學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跳樓自殺前留下遺書對爸爸媽媽說:我無論怎么努力都達不到你們的期望,累極了。你們常說對我很失望,我不想讓你們再失望了,所以選擇了死。而更令人心酸的是,他自殺前砸碎了自己的儲錢罐,把積攢的零花錢留給了爸爸媽媽:我走了,爸爸媽媽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希望爸爸媽媽再加些錢,去坐坐火車,坐坐輪船,去玩一玩吧……這其實是他最大的期望,自己實現(xiàn)不了,但希望自己最愛的父母去實現(xiàn)。
3、急功近利,磨滅了孩子的興趣。
如今許多小學生除了承受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外,雙休日還要奔波于各種興趣班之間。而不少家長讓孩子學習琴棋書畫,不是因為孩子喜歡,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而是家長的一種功利行為。家長們或者是看到別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不能不如別人;或者認為未來社會需要多才多藝的人,多學一樣東西,才更容易立得住腳;或者是因為中考、高考時特長可以加分。于是就逼著孩子去努力獲獎、考級,把孩子原有的一點興趣給逼得無影無蹤了?!恫惠斣诩彝ソ逃稀?span lang="EN-US">2008年下卷,程桂芹老師在《放下二胡,找回孩子的快樂》這篇文章里,告訴了我們她教育孩子中的教訓:一開始孩子確實喜歡二胡,學得也很好,但自從為了升學時加20分而要求孩子考級后,媽媽的情緒就開始發(fā)生變化了,從動嘴說到動手打,最終逼得孩子放棄了學琴,母子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值得慶幸的是,程老師是位善于反思的媽媽,她及時覺悟了,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和方法,又為孩子找回了快樂。
4、要求苛刻,讓孩子無所適從,缺乏自信。
由于過分焦慮,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追求想象中的完美目標,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小缺點,而且容易把它放大。孩子有點調(diào)皮就懷疑他是“多動癥”,孩子經(jīng)?!奥慌摹本蛻岩伤恰氨亢⒆印薄:⒆訒r時處處都在不斷地受到批評指責,就會無所適從,慢慢地自信心也就喪失了。
有這么一個心理測驗:心理學家把孩子分成A、B兩組,分別讓他們考同樣的問題。過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學校,告訴A組同學:“上次考試成績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們千萬不能輸給上次,好好寫吧!”
又對B組的同學說:“你們上次成績很差!這怎么行呢?這次必須反敗為勝才行!”
結果,原本成績相當?shù)膬山M,得到夸獎的一組,第二次測試成績很好;受到責怪的一組,成績很不理想。
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曾有過這種錯誤的做法:每次聽寫默寫之后,我便開始找錯別字,說也奇怪,那些錯別字在我看來特別醒目,一找一個準,從無遺漏,連學生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挑完錯了,能得到表揚的只有那些全對的極少數(shù),而那些即使是只錯了一兩個字的同學,也會受到批評。一次又一次,學生默寫聽寫時的出錯率并沒因為我的批評而降低?,F(xiàn)在我明白了,是因為我的眼睛只盯著這些錯誤,給學生的是打擊,學生怎么可能有進步提高的信心呢?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2008下卷有篇題為《有種“嚴”不是愛》的文章,講述了一位教師媽媽是如何在不斷地挑錯、不斷地批評中毀滅了孩子的自信的。其中的教訓值得我們吸取。
5、嚴盯死防,惡化了親子之間的關系。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對孩子由擔心慢慢地轉變?yōu)椴环判?、不信任,所以總想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視野之?nèi),又因為焦慮過度,又不注意方法,不是通過平等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而是采用偷聽孩子電話、偷看孩子日記等窺探盯梢的方式暗中了解。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和我們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一位初二年級女孩的媽媽向我訴苦:“女兒總是把自己的東西鎖得嚴嚴的,鑰匙藏在自己的兜里。一天晚上,我忽然發(fā)現(xiàn),女兒把鑰匙放在桌子上,我喜出望外,拿了鑰匙準備去開女兒的柜子。他爸在旁邊說,別這么干,讓你閨女知道了,跟你沒完。我想:算了,別招她了,就把鑰匙放回了原處。沒想到第二天,女兒醒了大叫起來:‘你們偷看了我的東西!’我冷靜地說:‘沒看!’女兒說:‘別以為我不知道,我的鑰匙上放了一根頭發(fā)絲,怎么不見了?’我倒吸了一口涼氣,依然鎮(zhèn)靜地說:‘沒看!’女兒自己打開柜子一看,里面的東西紋絲沒動,大聲說:‘對不起,冤枉你們了,你們是沒看我的東西。告訴你們吧,我所有的東西上都有記號!’女兒把我們都當成特務了!”
我說:“首先是因為你們不信任孩子,孩子才把你們當特務?!鼻啻浩诘暮⒆佑忻孛埽枰鹬?,需要好好維護他們的隱私權,給他們自由的空間。如果我們不信任他,就會引起他們極大的反感,激化他們的逆反心理。
6、包辦代替,讓孩子一無所能。
有的爸爸媽媽的焦慮表現(xiàn)為對孩子百般呵護。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如眾星捧月一般,幾個大人圍著孩子轉,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許動,生怕孩子有一點閃失,這樣造成的后果,不僅是孩子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甚至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的形成。
發(fā)生在2002年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事件,震動了許多人。劉海洋之所以做出這種讓人不可理解的事情,就與他的人格缺失有關。他剛剛出生時,父母就離異了。媽媽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了他身上。母親對兒子的愛達到了極致,從生活到學習,全由媽媽安排,以致他上到大四,穿衣服都成問題,有時會把扣子扣錯,有時衣服領子一半里一半外。有一次他走在校園里,不小心撞到電線桿上,腦袋流血了,他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傷熊事件發(fā)生后,他說自己并不是有意傷害熊,只是聽說熊的嗅覺非常靈敏,他想試一試。正是由于母親給予的“超負荷”的愛,造成了他心靈世界的冷漠。雖說這是個特殊的案例,但上了大學后生活不能自理自立的孩子卻不在少數(shù),究其原因,大都是我們做父母的包辦代替的結果。
三、對策:
從上述現(xiàn)象中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這種把焦慮轉嫁給孩子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那么怎樣避免這些行為的發(fā)生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把孩子看作獨立的人。
我們之所以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是因為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來看待,而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當成了為自己爭面子、實現(xiàn)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的對象和工具。當我們把孩子當作有獨立人格的人看待時,就會尊重孩子的個性,留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個信念——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因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該決定孩子的選擇和前途的。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法國出差,于是蔡志忠擔起了接送孩子上鋼琴課的任務。車到了鋼琴學校門前,女兒卻坐在車上悶悶不樂,不想下去。蔡志忠問女兒:“為什么不高興?”女兒說,自己最想學的不是鋼琴,而是笛子,可媽媽卻覺得女兒該學鋼琴,因為在媽媽看來,學鋼琴比學笛子有用。蔡志忠聽完女兒的話,二話沒說,掉轉車頭,一路開回家。女兒對爸爸的做法有些擔心,不禁問爸爸:“媽媽剛交了4000元學費,如果不學鋼琴,人家也不退錢,那怎么辦?”蔡志忠說:“那只好算了?!迸畠河謫枺骸皨寢尰貋砺裨乖趺崔k?”蔡志忠說:“什么也沒有你的快樂重要。”
4000元,對于很多家庭都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但蔡志忠卻認為,如果節(jié)省一點,少買兩套衣服,少吃幾次大餐,錢就可以賺回來,而孩子的快樂是用錢買不到的,童年也是不會重來的。如果強迫孩子學習一些她所不喜歡的東西,那將會抹殺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變得沒有自己,只能聽從大人的意愿。蔡志忠認為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這個事例,會不會引起您的一些思考,讓您從中受到一些啟發(fā)呢?當我們著急焦慮的時候,反省一下:“我考慮的到底是誰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誰在焦慮?”
2、將心態(tài)放平。
我們之所以壓力過大,焦慮異常,是因為好多時候不是懷著一顆平常心看待生活、對待孩子。自己想成為“人上人”卻沒有成功,就希望孩子能成為“人上人”。但是有些事情的結果往往和你所想的相反,你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偉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也做不好,正所謂“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yǎng)孩子,也許經(jīng)過或長或短的歷練,最后孩子卻反而會成為一個“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創(chuàng)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
前面提到的蔡志忠先生,曾送給女兒一個這樣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們告訴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長得很高,果實像西瓜一樣大,味道像香瓜一樣甜,并且還會像蘋果一樣有營養(yǎng)。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養(yǎng)分,很賣力地做體操運動。結果,它的果實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現(xiàn)在小秧不再認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連一點兒自信心都沒有了。
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過一篇《坐在路邊鼓掌的人》,收在我的博客里:
(u/4932/archives/2008/2008121223310.html)您看了也許會受到一些啟發(fā)。
如果我們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就能明白人的發(fā)展過程是不均衡的,從而接受孩子不如意的成績;如果我們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就會明白孩子是在犯錯改錯的過程中成長的,從而寬容理解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我們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從而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竟有這么多的長處。
3、家長要自我成長。
我們因為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相差太遠,所以就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塑造孩子,而這樣做的結果基本上是希望落空,甚至容易使孩子出現(xiàn)強烈的逆反。如果我們注重自身的成長,就不容易對適應社會產(chǎn)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并且,因為我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如果我們不斷地努力提升自己,事業(yè)有成,也就為孩子樹立了標桿,對孩子是一種無聲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專家黃慧賢老師講的她自身的感受很有啟發(fā)性:因為媽媽是做家庭教育的,而且在學校已經(jīng)有很大的影響力了,兒子就有一種自我意識——自己必須努力做得優(yōu)秀,不然會讓媽媽和自己都很沒面子。所以她的兒子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其他方面,從不需要家長督促,都是自覺主動地去做的。
做為父母,我們尤其需要提升自己育子的素質(zhì)和能力。當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孩子成長的過程和規(guī)律,不論孩子出現(xiàn)什么問題,我們都會沉著應對,不會手忙腳亂。在我們看來,黃老師教育孩子毫不費力,沒有絲毫的焦慮,并非孩子沒有出現(xiàn)過問題,而是她在家庭教育上已經(jīng)做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她就做兩件事:一是注重德行塑造,讓孩子學會了自律;二是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幫孩子定下人生奮斗目標。我想,我們只要努力,即使趕不上像黃老師這樣的專家水平,至少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孩子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只會著急上火、束手無策了。
請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就會讓焦慮日漸遠離我們,享受到幫助教育孩子的快樂!
相鄰博客
- 09年8月20日《不愛做總結》和《作業(yè)不能及時完成》個案研究NO.6報道(馬金龍) [2009-08-20 21:21:00]
- 2009年10月31日現(xiàn)場咨詢活動報告(周玉萍) [2009-11-02 08:31:00]
- 2009年咨詢活動專題活動報告(王英霞) [2009-11-06 00:01:00]
- 2009年11月7日個案咨詢活動報告(周玉萍) [2009-11-07 23:1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