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孩子的黏人,是因為缺少安全感,所以要給予更多的愛和關(guān)懷。讀了小巫的《接納孩子》之后,才明白,原來孩子黏人并不完全是因為孩子缺少安全感,更多時候往往是因為我們成年人缺少安全感,往往是因為我們舍不得離開孩子,導(dǎo)致孩子回應(yīng)我們的情緒,從而哭鬧。而造成成年人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心和安全感,甚至曾有過被拋棄的感受。因而當他們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往往因害怕讓孩子有自己曾有過的經(jīng)歷,往往會過分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從而過度地保護孩子,甚至是過度地依戀于孩子,深怕分離會讓孩子無以忍受,事實上分離焦慮癥不僅僅指向孩子,更多時候還指向我們?yōu)槿烁改刚撸驗楦鄷r候并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反倒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終于清醒地意識到在我和女兒的相互依戀當中,其實自己占的比例也許更高。因為在我幼年及童年的記憶里,那種被親人忽視、指責(zé)、沒有安全感的影響一直伴隨著我。而對于我來說,學(xué)習(xí)家庭教育其實也是個自我療傷的過程。
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對于孩子來說今后要面臨無數(shù)的分離,我們必須教會他如何坦然面對,所以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里要給予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給予他足夠的愛和包容,讓孩子體會到我們對他的愛,并且感受到我們對他的無條件的、絕對的接納,這樣他才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和我們短暫的分離,他才會相信分離并不意味著被拋棄。我們也必須接納自己的情緒,必須明白分離是必然,因為我們不可能陪伴呵護孩子一生。我們只要給予孩子夠的愛,讓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那么,我們也完全可以坦然地去做自己的事,而不必在和孩子道別的時候心存內(nèi)疚,只要我們是坦然地,不表現(xiàn)出過分的依戀和不舍,不表現(xiàn)出內(nèi)疚和擔憂,其實孩子也會受我們積極的情緒影響,也會坦然地接受短暫的分離,即使小有哭鬧也會很快過去。只要我們尊重孩子,給孩子說明理由,說清回來的時間,并遵守約定,孩子會慢慢習(xí)慣的。
理清思路后,嘗試讓孩子的父親帶女兒出門,我留在家里準備晚飯。和女兒商量好之后,我很坦然地在門口送他們父女出門,并叮囑他們不要忘記回來吃飯的時間。女兒很瀟灑地和我揮手道別,關(guān)了門之后,聽到女兒開始帶哭腔喊媽媽,我沒有象以前那樣再去開門,果然,女兒一會就停止了哭聲,開始和父親有說有笑了。到了晚飯時間,女兒準時地回來敲門,興奮地喊著媽媽,撲向我的懷里,然后開始給我講她的趣事兒。黏人的女兒終于可以接受沒有我的陪伴出門了,終于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其實在女兒出門的這段時間里,我一邊做飯,一邊在腦海想著女兒在干什么,總有些心神不定的感覺。自從全心全意地回家陪伴女兒之后,我們幾乎沒有再和彼此分開過,所以女兒表現(xiàn)出極度地依戀我,甚至很少讓他人抱,現(xiàn)在想想,其實是自己的做法有些偏頗,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我依戀著她。好在通過學(xué)習(xí),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并及時做出了調(diào)整。
在實踐中體驗著學(xué)習(xí)的快樂,在快樂中實踐著所學(xué)的知識,越來越感覺到家庭教育的巨大魅力,家庭教育真的是一門能夠令人幸福生活的學(xué)問。
相鄰博客
- 畢業(yè)的夜晚,我無眠 [2009-06-21 00:21:00]
- 家長如何面對“改變自己”(轉(zhuǎn)自南柯一夢) [2009-06-23 00:48:00]
- 記女兒開心的生活片段 [2009-07-01 23:33:00]
- 先斟滿自己的杯子(轉(zhuǎn)自和孩子一起成長--王英霞家庭教育工作室) [2009-07-03 00:1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