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大了要離巢,海龜大了要游向大海,成長就必然伴隨著分離的痛苦。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在世界上所有的愛中,唯有親子之間的愛最終是要以分離為目的?!?/font>
不論是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世界,母愛、父愛都是被人歌頌的。愛的目的我們沒有人否認,但愛的方式卻多種多樣,有好有壞。
可是,在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卻長時間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人的生命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肉體生命,一個是精神生命。就肉體生命而言,毫無疑問,父母給予了孩子的生命,是他們生命的源頭,他們是有血濃于水的親子關系。沒有父母,怎么會有子女?但精神生命,每個人卻是獨立的。意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說,我們一出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我們從小就會在這個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西方哲人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既然世界上連兩片相同的樹葉都沒有,何況是兩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成為他自己的過程。
現(xiàn)實中糟糕的是,一些父母把這兩個生命概念混為一體,認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必然帶來的行為是‘塑造孩子’,而不是讓孩子‘自我探索’。塑造孩子,父母就成了工匠,孩子就是產(chǎn)品。現(xiàn)實中有多少父母把自己扮演成工匠的角色?他們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思路在設計孩子的一生,包括他成長的每一步。父母無視孩子的自主意志,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發(fā)展,完全忽略了孩子自我的精神需要。不論多么高明的工匠,都無法雕琢出符合孩子生命本質(zhì)的產(chǎn)品。
生命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探索、不斷選擇的過程,做的選擇越多,我們的生命就越豐富多彩,我們相應就越自信。所謂的自信,其實就是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種價值感,就源自于自我探索,不斷選擇的過程。
但是,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xù),就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結果,孩子就沒有機會通過自我探索的過程認識自我,并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價值感。
我們其實都討厭別人替我們做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想主宰自己的生命!即便是錯誤的選擇,那也意味著自己曾經(jīng)活過。而沒有選擇,則意味著自己根本沒有活過。
醉梅收錄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寶貝,有你真好(l轉自博愛樂嬰的嬰幼天地 ) [2009-06-28 17:28:00]
- 我讓女兒主動學習的秘訣------俞敏洪(轉) [2010-08-18 15:35:00]
- 走出幼兒教育的常見誤區(qū)(作者:曲益) [2010-08-22 21:54:00]
- 操作要點詳解——張惠娟(轉自庭州家庭教育指導師之家) [2010-08-30 23:2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