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早在本世紀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孩子應該: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以適應日益發(fā)展的國際大潮。從這三個學會中,不難看出,學會做人已經(jīng)成為目前國際上兒童教育的重要課題。然而,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家庭教育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學校家庭和社會應怎樣聯(lián)手發(fā)揮巨大的教育影響合力,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探討這一話題: 一、為什么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1、是時代飛速發(fā)展的需要。隨著21世紀的降臨,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時代。信息網(wǎng)絡(luò)將遍布世界,地球?qū)⒊蔀榈厍虼?,十幾億人將在互聯(lián)網(wǎng)構(gòu)筑的平臺上生活和工作。這是對整個國民素質(zhì)的嚴峻挑戰(zhàn)!世界各國為迎接挑戰(zhàn)正積極采取措施加大教育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的力度。 2、是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的需要。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zhì),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保ń瓭擅瘢┻@對培養(yǎng)和造就我國21世紀一代新人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3、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功能所決定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育人的搖籃。每個人從呱呱落地,就受到家庭成員、家庭環(huán)境、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影響。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最富感染力的教育(學校教育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常規(guī)教育,而家庭教育則以言傳身教的形式進行,有時可以說聲情并茂、聲淚俱下,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最富有感染力)。 是最具針對性的教育(學校教育只是對學生中存在的某種現(xiàn)象、某些問題對所有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個別教育是有一定限度的。但家庭教育能針對孩子在生活、學習等過程中的個別現(xiàn)象對孩子進行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 是最富靈活性的教育(學校教育只是在特定的場所、特的環(huán)境中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家庭教育,卻能夠做到隨時隨地、采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進行。比如:在吃飯中、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在旅行途中、在走親串友時等)。 是最具連續(xù)性的教育(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是階段性的,比如:一年級將進行哪方面的教育,二年級將進行哪方面的教育......小學、中學以至到大學都分別有自己的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形式。而家庭教育則是自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一直走上工作崗位,做父母的還是千叮嚀萬囑咐,所以它最具連續(xù)性)。 因此,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比的更是不可取代的。其功能有育德、啟智、健體、審美等。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正如春雨潤物,滲透到子女的思想行為,是學校、社會所難于做到的。 (上海一身殘志堅的婦女叫陳徽黎,自幼因患小兒麻痹癥而雙腿殘疾,幾十年一直靠雙手和輪椅艱難地生活。1995年因單位效益不好下崗,全家擠在一個僅12平方的閣樓上。生活的拮據(jù)可想而知,就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下,她的女兒徐芹不僅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名牌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還成為全上海知名的優(yōu)秀青年,曾在上海學生風云榜中排名第三,受到當時黃菊書記的贊揚。由于她優(yōu)異的成績,還沒畢業(yè),許多高校的研究單位已經(jīng)向她敞開了大門。 她的成績不僅僅是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與她母親的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女兒很小時,由于他們住在小閣樓里,很難見到陽光,但雙腿殘疾的陳徽黎為了讓女兒能曬到太陽,每天都用嘴巴叼著女兒的衣服,雙手在樓梯上一級級艱難地爬行,拖著女兒下閣樓、走出去、到弄堂、到花園,甚至到街頭去沐和風、曬太陽,去看綠樹紅花,去聽車聲人語,讓孩子走出狹窄的“鴿子籠”,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這樣艱難的“出游”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天! 孩子稍大一些,她就靠雙手搖輪椅帶孩子到公園。 盡管他下崗了,但她自強不息,通過刻苦努力考上了上海市第二工業(yè)大學的會計班。他克服種種困難,風雨無阻,堅持上課,到學習結(jié)束時,不但獲得了會計和電腦的合格證書,還被評為優(yōu)秀學員。最后以過硬的學習成績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青睞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 徐芹這個小時候被媽媽用嘴叼著爬下閣樓,走向外面世界的小女孩,如今已經(jīng)有了一雙堅實的翅膀,她的前景無限開闊,但她永遠忘不了他的母親。她在演講《母親的愛》中說:“是我那殘疾的母親的愛才使我長成一個健康的女孩”)此,教子做人在家庭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是一名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深感學校教育工作責任之重,對學生教育工作之難,這個“難”,除外部條件的限制外,還難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jié)。我從以下幾方面嘗試著作以分析: 首先、當前家庭教育狀況 (一)觀念不正確 對孩子的教育,許多家庭存在以下不正確的觀念,認為: 1、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認為嬰兒什么也不懂,其實,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認知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如果以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水平為100,那么他4歲時的智力水平已達到50,4~8歲可發(fā)展30,8~17歲只能發(fā)展20??梢?,嬰幼兒時期是智力發(fā)展的高速階段。 2、樹大自然直,兒女自有兒女福。在這種思想支配下,許多父母往往對孩子采取任其發(fā)展,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認為兒女自有兒女的福,不必為他們的未來擔心,不要為孩子當“馬牛”。于是只顧自己搓麻、看電視或瀟灑。結(jié)果等“小樹”長彎時,那時父母再怎么反省都遲了,因為教育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 3、教育孩子,無師自通。不少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無師自通的事,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惑和煩惱時,既不虛心向人咨詢,也不通過書本尋找答案,更不主動接受家庭教育課的“培訓”,結(jié)果沒有及時進行亡羊補牢或正確疏導,阻礙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4、教育是學校的事。這實際是推卸責任。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是在家里由父母親開始的。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開發(fā)、培養(yǎng)興趣點、引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良好行為道德習慣和健康人格等的場所,具有開啟鴻蒙的功能;學校教育只是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把孩子教育的希望全部寄托給幼兒園和學校,家長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家庭教育的緊迫感,是極不明智的做法。我不是教師,我不懂教育。很多家長,往往都以“泥腿子”、“大老粗”自喻,把教育看得太神秘,把智力等同于知識,以為教育就是教知識,而知識只有老師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小到一個話題的交談,大到意志力的培養(yǎng),囊括了智商和情商以至更廣泛的方面。其實,不管你有無意識到,對自己的孩子,你都在當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幼兒期的孩子與你朝夕相處最多。與其推卸責任說“不懂教”,不如拿起書本來多學點家庭教育知識,多去家長學校聽講座,多給自己灌輸點正確的現(xiàn)代家庭教育觀。 5、讓老人帶孩子。找借口把養(yǎng)育孩子的任務丟給老人,以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觀念陳舊、傳統(tǒng)、固步自封,他們大都無法承擔孩子早期智力開發(fā)的任務。從非智力方面來說,由于祖輩容易嬌慣、溺愛孫兒,易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和品行。同時,祖輩撫養(yǎng)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易導致諸如心理障礙、缺乏愛心、易產(chǎn)生暴力傾向和行為等問題,這樣既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也影響了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和關(guān)系。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二)存在的誤區(qū)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構(gòu)筑自己未來的生活。而許多家庭存在著替孩子做本該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這種教育方式除培養(yǎng)了孩子的依賴性以外,沒有任何可取之處。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將很難取得應有的成功。一些家庭教育孩子往往存在幾個誤區(qū):一是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中心,一切滿足孩子的需求;二是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三是在孩子犯錯時家長往往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對待,冷漠讓孩子壓抑;四是為讓孩子以后“出人頭地”,強迫孩子學習各種技能;五是除了學習外,事事都包辦,為的是給孩子騰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六是百般袒護犯錯的孩子,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不違法,犯什么錯誤他們都可以原諒;七是父嚴母寵或父寵母嚴,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不一致。 其次、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的關(guān)系 所有的孩子都沒有問題,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家長和家庭的問題!一個孩子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以后成為一幅名畫還是一張廢紙,完全取決于你在上邊畫些什么。孩子的成長、成才與否,關(guān)鍵取決于父母的培養(yǎng)、教育和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及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師長和朋友,有義務和責任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信、堅強、不怕吃苦、百折不撓的個性和良好習慣。家庭教育要求父母雙方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需要父母雙方默契的配合,這點尤為重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chǔ),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觀念形成在這里基本奠定,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念中,“德行”是這一教育的根本目標,未來的成就也從此被大致決定。家長是家庭教育中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教育的成效負有主要、直接的責任。 正確的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強化與拓展,它緊緊圍繞做人、做事的正確態(tài)度、觀念予以強化,使之培養(yǎng)、內(nèi)化為素質(zhì)和能力,進而延伸到更好的做人、做事、服務社會大眾所需的知識、技能領(lǐng)域內(nèi)的教育。而學校教育的成敗更多決定于:是否能將家庭教育的內(nèi)涵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于工作中的教師,他們的“德行”素養(yǎng)及數(shù)量又極大的影響、主導了團體、社會、國家、世界的未來。 社會教育是上述兩者教育的應用、落實、深化與拓展。因此主導各個領(lǐng)域的權(quán)力者和支配強大‘影響’工具的各類媒體人,應當對社會風氣、國家的治亂興衰負有重大的責任,因為他們的認知和影響決定了人們的未來。而這一切都來源于正確的家庭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曾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握在當權(quán)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手中,因此我們需要努力啟發(fā)人類的教師——母親。”西諺亦云:“偉人的后面必定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一個孩子將來能否成功,其主要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母親如何加以教養(yǎng)和培育。因為在孩子的眼里,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母親總是想方設(shè)法把自己身上那些最為美好的東西帶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學會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父愛,不像母愛那樣火辣辣的,更沒有母愛那樣用溫暖的語言或親切的舉動來表示,甚至有時教育子女的方式還有些粗暴,可謂父愛無言。 許多事例表明,好母親是一所學校,孩子可以通過她走向世界。好父親是一座高山,孩子可以踏著他的脊梁登上人生的制高點。家庭是一個大熔爐,可以把孩子冶煉成為更好的純鋼。 某種程度可以說,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命運。知識決定命運,但能否令學生形成對學習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家庭教育;孩子形成什么樣的觀念或性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學生各種心理障礙的形成,主要源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健康人格的形成,主要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根源在于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孩子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接受學校教育,應對社會影響,決定的因素主要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心理或性格傾向。一些中學生已經(jīng)形成的厭學、逆反、早戀、網(wǎng)絡(luò)成癮、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的矯正其突破口主要在于家長們教育方式的改善。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但家長們很少懂得家庭教育的規(guī)律,很少懂得孩子成長的心理學規(guī)律,總是用最迫切的心態(tài)把孩子向與自己愿望相反的方向“培養(yǎng)”而不能自知,更無法自制。許多家長常認為,一切都可以待孩子長大后再學,唯有學習不能耽誤,在他們看來,性格和習慣的培養(yǎng)與學習成績相比較是較為次要的,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這是極端片面的。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或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單獨承擔起塑造人這一細致、復雜的任務。”這就提醒我們的父母,家庭教育對孩子后期的成長,對未來人生成就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是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也是難以補救的。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是孩子真正的靈魂工程師。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啟蒙,它對一個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有深遠的影響?!抖Y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養(yǎng)子不教不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國家。宋代程頤說:“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明代方孝孺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明代楊繼盛說:“人須要立志……你發(fā)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可見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強調(diào)要明理,要先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古人教子注重儉樸、廉潔。以勤儉為本,愛惜一布一飯,這是人生道德教育啟蒙的一部分。人,都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故把儉樸當作人生中的一種美德。 古代家教講求“清白傳家”。林則徐的祠旁有一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現(xiàn)在有不少人丟了儉樸的傳統(tǒng)美德,把讓孩子常常得到享樂的體驗當作一種“重要責任”。其實這樣下去,孩子長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質(zhì)、承受能力、意志力都較差,須知,人生的苦頭在后面。真正為子孫的長遠利益著想,就應喻之以義,遣之以義,而不遣之以利。 古人教子講究“慈愛”,反對溺愛。韓非子曾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司馬光亦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他們認為父母之愛需理智而有分寸,“愛之太殷,優(yōu)之太勤”,則會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驕狂的習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父母應盡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基本保障。家庭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父母生活的態(tài)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zhì)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反映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態(tài)度。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敬師長,自己首先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素質(zhì),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guī)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桿、走“后門”。優(yōu)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引導孩子學會珍惜時間、珍惜幸福、努力學習。 那么我們究竟要教子做什么樣的人呢?
來源:中原油田家庭教育講師團 |
相鄰博客
- 孩子的呼喚——給父母的備忘錄 [2009-11-13 11:45:00]
- 劉京海:如何讓差生女兒考上復旦 [2009-11-17 16:06:00]
-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2)張淑榮 [2009-11-17 19:38:00]
-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3)張淑榮 [2009-11-17 19:4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