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理性開明的父母,起初還能以寬容的態(tài)度接受孩子的改變,希望孩子能恢復往日的笑容、希望孩子很快地再快樂起來。然而,孩子卻越來越不快樂,事實上,有些時候孩子的情緒使得整個家庭生活變得更陰沉。那個曾經(jīng)可愛、體貼、溫順的小孩就這樣突然間在家里變成一個不討人喜歡,自私和霸道的陌生人。
建立積極的親子互動關系
有效能的親子關系,可以幫助孩子快樂、順利的成長。但是我們要遵守一些信條,而且要從此刻起確實實行。
(一)相互尊重并給適度的關心
任何年齡的人之間所產(chǎn)生的問題,通常都是缺少相互尊重的結果。當我們在抱怨孩子不尊重長輩之余,可曾也自省自己是否平等的對待孩子?
建立相互尊重,我們必須先從愿意表現(xiàn)對孩子的尊重開始。最好開始的方法是把我們負面談話減到最少,在氣氛友善的時候和子女說話。仔細聽他說話、認真的注視他,讓他了解我們真的關心并想知道他的問題所在。
(二)傳達你的愛意
你是否常常用語言或行動,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們?也許說一些“我愛你”、“我好喜歡你”這一類的話,對幼小的子女是有效的,而青少年可能認為你說這些話是件很愚蠢的事,但當他聽到你這樣表達時,心中還是十分高興的。當然,特別是在他們沒有預期到這種對待時,在言語之外加上非言語的信號,如:一個溫暖的微笑和關心的眼神或是拍肩、擁抱、親吻,甚至親密的撥弄一下頭發(fā),即使是個極微小的親密動作都是很重要的,孩子會倍覺溫馨。在愛人與被愛中,他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
(三)適當?shù)墓膭?span lang="EN-US">
當孩子做了一些讓你感到貼心的事時,要及時的讓他知道你對他的滿意。強調(diào)孩子的秉賦和優(yōu)點,而且一定讓他看到、聽到、感覺到你對他的鼓勵,千萬不要只會當面數(shù)落他的不是。同時你也可以鼓勵他們作些“自我鼓勵”。
(四)共賞生活中的樂趣
忙錄的生活步調(diào),何妨停一下腳步?刻意的安排相聚的時刻,美滿的家居生活是需要經(jīng)營的。親子在一起的時間,絕非“量”的問題,關鍵在相處的“質(zhì)量”是否能滿足他的需要?;ㄐr間輕松一下,增加家中的和諧氣氛。每天花點時間與孩子做一些你和他都喜歡的事,發(fā)掘他特殊的潛能。雙親分別和孩子個別相處,在這段一對一的相處時光中,會測驗出你對孩子的包容度;孩子也可能在此時透露出一些他的問題,并要求你的幫助。
最后要再次強調(diào)的是:請記住所有的不良行為,甚至只是用不適當?shù)男∈侄潍@取注意,都是由于沮喪、挫折和氣餒,孩子缺少勇氣用生動而具建設性的態(tài)度來面對。除非他真實的或威脅性的感受到要喪失其地位,否則便不會有不良行為。我們也體會到?jīng)]有一個人能夠去改變另一個人,包括子女在內(nèi),如果想要孩子改變他們的行為,我們一定要集中精神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在閱讀本書時,你將會學習并領悟到許多新的想法和觀點來看待自己的孩子。在決定運用適宜的策略幫助子女渡過難關前,必須先花些時間耐心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傾聽他的想法,但不要給予任何主觀的評價,這樣會幫助你更了解孩子,做個有效能的父母。
動腦筋
以下這些問題,可幫助你了解你對孩子真正的感覺。真實的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你更接受自己,更能以人性化的平等方式來對待孩子。
1.我的孩子對我的意義是什么?
2.我是否對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
3.我想藉由孩子來完成自己的期望嗎?
4.我是否因時間的緊迫,對孩子作過多的要求?
5.我是否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控制力?
6.我對孩子有那些負面或正面的影響?
7.我是否認為孩子是一種負擔?
8.我是否會因為孩子只是一個青少年,而去干涉他們的判斷?
孩子的行為目的變化和辨認
五歲的逸仙第一次上幼兒園,她媽媽陪著去,逸仙把墻上的畫看了一遍,大聲問:“這些畫好難看!是誰畫的?。俊?span lang="EN-US">
媽媽很窘。急忙說:“這是小朋友畫的。很棒??!你怎么說不好?”
碰巧老師明白孩子的話。她微笑著說:“在這兒你不需要畫很漂亮的畫。你可以畫很壞的畫,只要你喜歡,你想怎么畫都成。”逸仙的小臉上出現(xiàn)了笑容,因為老師答復了他話里隱藏著的問題:“要是一個孩子作不好功課的話,會不會挨罵?”
隨后,逸仙拿起了一輛壞了的玩具救護車,很有正義感的問:“是誰弄壞了救護車?”媽媽回答說:“你想知道誰弄壞了這輛救護車干什么?跟你有什么關系?這兒你一個人也不認識?!?span lang="EN-US">
其實,逸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誰弄壞了這輛車。他想知道的是那個孩子在弄壞了玩具后,得到什么結果。老師了解了這個問題的含意,很恰當?shù)幕卮穑骸巴婢呤悄脕硗娴?。有時候免不了會玩壞,這種情況曾發(fā)生過?!?span lang="EN-US">
逸仙似乎滿意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數(shù)據(jù)。這些資料編織在一起,變成了他內(nèi)心所要的答案:“這里的大人很和氣,即使是一幅畫畫得很難看、一件玩具弄壞了,他們也不會馬上發(fā)脾氣。我用不著害怕,待在這兒會很安全的?!庇谑牵_心地跟媽媽揮手“再見!”,跟著老師去過他在幼兒園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們所說的話,很少是“傻話”。他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的,得經(jīng)過一道“譯碼”的手續(xù),才能懂他的真意。而孩子的每一個行動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學到某些行為來達到他的目的;也發(fā)現(xiàn)某些行為不能達到目的,于是成功達到目的的行為保留了下來;那些無法達到目的的行為就被淘汰了。心理學家稱這種形式的學習為“鼓勵”或“增強”。而其行為的背后動機,大多是為了要滿足歸屬感的需求,為此他們常會不惜一切的爭取自己在團體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為都是孩子們?yōu)榱艘_知或是獲得自己的地位而產(chǎn)生的錯誤結果,成人卻往往不能了解他們這些行為的意義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強他們行為目的的反應,為了要有效的解決孩子們的這些問題,做父母的應該要清楚孩子們可能產(chǎn)生那些類型的偏差行為及其隱含的目的,而且所隱含的行為目的可能不只一個。
一般而言,十二歲以下兒童的偏差行為目的有四個:獲得注意、爭取權力、報復、自暴自棄。而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偏差行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種行為目的,還加上追求興奮刺激、尋求同伴接納、表現(xiàn)優(yōu)越感等三種行為目的。
(一)獲得注意
大多數(shù)的偏差行為都是為了要獲得注意,使得我們一提到這個目的就會與破壞性行為聯(lián)想在一起,其實在孩子幼兒時期,其行為發(fā)展剛剛開始,通常會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為去獲得特別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達到目的,那么他會變成一個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敗者;如果他不幸失敗了,那么他就會去尋求另一種可能的途徑來滿足他的需求,潛意識中他告訴自己:“既然建設性的行為無效,何不來個破壞性的行為試試看?”一旦成功的達到目的了,家中就又會多出一個不肯合作、過份依賴、不時制造問題、游手好閑的孩子。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親一定得了解他們這種行為不過是要獲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為父母親者要特別注意這一點,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爭取權力
尋求權威的孩子們只有在他們覺得自己是老大時,才感到重要。這樣的孩子只想為所欲為,通常他們內(nèi)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壓制了他們,而這勝利卻是短暫的,因為父母贏了面子卻失了里子。確切的說,就是父母可能贏得了斗爭,卻賠上了親子關系。所以,父母親要切記:一旦斗爭爆發(fā),孩子就已經(jīng)贏了。
當孩子反抗或挑戰(zhàn)時,父母常覺得被激怒了,但嘗試去糾正孩子的行動卻很少成功。孩子會藐視或抗拒父母,并繼續(xù)不可接受的行為,或者會暫時停止行為,然后則變本加厲。有些孩子在權力斗爭中,會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卻在背后做出違背父母要求的行為,即所謂的“反抗式的順從”。而在面對爭取權力的孩子時,成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氣,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權力斗爭中。使用權威來壓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對權力的印象,深信權力很有價值,也更增加了爭取權力的渴望。
(三)報復
通常權力競爭越演越烈的結果,孩子會逐漸感到被排斥、被拒絕,并相信自己是不可愛的、是受害者,當他察覺自己無法擊敗父母的權威時,就更為沮喪和氣餒了。于是他轉(zhuǎn)而以報復的方法,借著傷害別人,讓自己被別人仇視,來突顯自己的重要性。企圖以殘忍和讓別人討厭為自己尋求一個地位,以報復的手段來平衡自己的情緒。
如果報復的斗爭在親子之間持續(xù)不斷,孩子就會感受到完全的失敗,他們可能放棄或為不當?shù)男袨閷ふ医杩凇?span lang="EN-US">
(四)自暴自棄
當孩子感覺到非常沮喪的時候,他覺得他在“好”的社會里喪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徹底放棄了,因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沒有用的,終究是要失敗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漸變壞,于是他放棄一切有建設性的嘗試,轉(zhuǎn)而尋求無助的途徑。他會用“我沒有辦法”、“我無能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來保護自己,使別人對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來逃避一些責任,免除許多被責罰的機會。但相對的可能受到老師及同學的輕視,父母逐漸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極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結識不良游伴,逐漸發(fā)展不良行為,盡量在“壞”的社會里求表現(xiàn),這個過程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假如父母及老師在孩子開始有如此跡象時,未做適當?shù)奶幚?,反而給了他增強的作用,讓他更覺得自己是無藥可救的,孩子越顯得無助,也就更為自暴自棄,這時再想挽救他,為時已晚了。
當媽媽告訴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時,她就發(fā)起牛脾氣來。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變得歇斯底理。珊珊想隨心所欲,因此她以權力的爭奪來獲得。“馬上停下來!”媽媽喊叫?!拔也灰 鄙荷杭饨?,斗爭繼續(xù)進行(顯然珊珊已經(jīng)贏了,因為媽媽失去了冷靜)。媽媽重重地打了珊珊幾下屁股,她哭鬧得更兇了。最后,媽媽把珊珊關到浴室,在那兒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鐘。爸爸回家時,媽媽泄氣地抱怨:“實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對勁,居然發(fā)了一整天的脾氣?!?span lang="EN-US">
讓我們把上述“孩子的行為目的”,應用到孩子的行為問題上。珊珊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媽媽。當媽媽拒絕時,她就發(fā)脾氣,企圖逼使媽媽讓步。媽媽不愿認輸,再度拒絕了,又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狠狠的打了孩子?,F(xiàn)在,珊珊不只是因為不能出去玩而氣惱,也因為媽媽對她權力的挑戰(zhàn)有所反擊而生氣。因此她想報復,叫鬧得更兇。結果是被關進浴室里。再將這場斗爭做個摘要:
1.珊珊要到屋外去玩(珊珊的第一個目標)
2.媽媽拒絕了她的要求。
3.珊珊發(fā)脾氣,是想獲得權力而隨心所欲。(珊珊的第二個目標)
4.媽媽接受了她權力的挑戰(zhàn),打了珊珊一頓,為了證明自己能夠控制。
5.看到媽媽有力量反擊,使珊珊真的生氣了,以哭鬧得更兇來作為報復。(珊珊的第三個目標)
6.為了不愿認輸,媽媽氣得把珊珊關進浴室。
7.為了不愿認輸,珊珊繼續(xù)哭鬧喊叫。
從這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珊珊的第一個目標背后還有其它兩個目的:想要爭取權力,同時想要報復。一旦刺激媽媽使她感到挫折,珊珊就表現(xiàn)了她的權力。她已經(jīng)誘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地爭了起來。這樣就“增強”了珊珊對權力的爭奪。當珊珊繼續(xù)尖叫,使媽媽更加生氣,她是一個神經(jīng)衰弱的人,珊珊的大力尖叫對媽媽是一個厲害的報復。在追求權力和尋求報復兩方面,珊珊都得到了增強作用。下次再有類似情形發(fā)生,她可能會同樣出招。媽媽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教育珊珊多發(fā)脾氣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動機。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為方式,來表達內(nèi)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為目的會有變化,如幼兒時期大多的行為目的是獲得注意,且開始呈現(xiàn)爭取權力的行為目的。之后,孩子獲得注意和爭取權力的行為目的持續(xù),兒童階段可能開始有報復和自暴自棄的行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時期,后二者行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對這種行為目的的變化和辨認,我們不得不多加留意。
相鄰博客
- 弟子規(guī)(一) [2009-03-05 17:48:00]
- 年輕父母早期教育的秘訣 [2009-03-05 18:00:00]
- 兒童看卡通片的四個益處 [2009-03-10 00:33:00]
- 如何讓孩子學會玩 [2009-03-10 00:3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