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關鍵期,培養(yǎng)孩子健全人格 |
[ 2009-12-16 13:21:00 | By: 李愛敏 ] |
0
抓住關鍵期,培養(yǎng)孩子健全人格 ――從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看家庭教育 大家好: 很高興又一次和大家相聚在這里,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話題是如何抓住關鍵期,培養(yǎng)孩子的健全人格。 我們常說要科學教子。什么叫科學教子?就是你首先要了解一個人一生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一個人在每一個不同的人生發(fā)展階段的特點是什么,針對孩子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fā)展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這樣,家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那么一個人的身心發(fā)展分幾個階段呢?每一個階段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家庭教育如何順應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呢?今天,我們從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來探討一下。 艾里克森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在心理學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持續(xù)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每一個階段的良好發(fā)展,為下一個階段的發(fā)展打下基礎。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fā)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么會成為現(xiàn)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jù)。 1、 信任對懷疑(0-2)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是培養(yǎng)希望品質的最佳階段。 有人會說,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吃了睡,醒了吃,其他的他知道什么呀?實則不是這樣的,雖然他很小,但這個時候的孩子一樣可以細膩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嬰兒是否得到了充滿愛的照料,他們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他們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這都是生命發(fā)展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這個時候的孩子,一切需求都是用哭聲來表達的,餓了要哭,尿了不舒服要哭,感到孤獨需要陪伴也要哭。一個細心的、稱職的媽媽可以從孩子的哭聲中聽懂孩子的語言,餓了及時喂奶,尿了趕緊換尿布,孩子會感到,這是一個好媽媽,我很重要,媽媽很喜歡我。需要得到滿足的兒童,會產(chǎn)生基本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指對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對自己的信任感。對那些受到適當關注的兒童來說,世界是美好的,人們是充滿愛意的,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兒童都那么幸運,都有一個細心照顧他們的媽媽。比如年齡很小、未婚先孕的媽媽,比如有精神智障的媽媽,比如孩子一生下來就放棄撫養(yǎng)孩子的媽媽。更多的是缺少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的媽媽,聽不懂孩子的語言,孩子尿了不舒服,孩子在大聲喊;“媽媽,我難受,快給我換換吧。”媽媽卻手忙腳亂給孩子喂奶,孩子餓了,你卻抱著他搖晃。孩子會覺得:這不是一個好媽媽,我不重要,媽媽不愛我。如果嬰兒從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關愛和照顧,這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這些兒童在一生中對他人都會是疏遠的,退縮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這一切都會影響他的一生。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他們在與人交往中對別人總是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什么事都疑神疑鬼,不輕易相信人,他們的內心缺少安全感。這樣的人生活的很累,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他在0-2歲期間沒有得到良好的照顧。因此,0-2歲期間,母子關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有的年輕人為了自己輕松,把孩子扔給老人,除了喂奶,孩子都是有老人照顧,包括晚上,這會影響母子關系的建立。你一時的輕松可能會給孩子的一生都造成影響。 我相信大多數(shù)的父母是負責任的,不想給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只是他們不懂,覺得那么點的孩子他知道什么?我的很多朋友,在接觸到這個知識的時候都會很自然的反思自己:“我孩子在0-2歲期間是否得到了良好的照顧?我是否已經(jīng)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有的還后悔這么晚才接觸到這樣的知識。我的一個心理學老師一直在呼吁:每一個準爸爸準媽媽都要接受心理學,尤其是兒童心理學的培訓。 現(xiàn)在條件好了,一家只能生一個孩子,孩子是全家人的寶,一般都會受到細致的照顧,但是,如果照料者之間或前后不一致,對嬰兒的發(fā)展也不利,嬰兒可能認為世界是危險的,這里的人是不可信任或不可靠的。 案例: 一天中午,婆婆哄寶寶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說了幾句話,讓 更為關鍵的是,寶寶屬于難養(yǎng)型氣質的孩子,特別愛哭,白天不睡長覺,醒了就哭,夜里則是個“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盡。每次寶寶哭的時候,婆媳倆常常會等待對方先做出反應,這時候,寶寶就會一聲高于一聲地哭,有時候, 寶寶兩個月大的時候,被發(fā)現(xiàn)兩側腹股溝疝氣,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也有一點麻煩,比如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非常緩慢。 像 2、 自主對羞怯(2-4)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良好的人格品質的是意志品質。 一周歲以后,兒童會主動形成一種與外界的關聯(lián)感。他們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東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東西控制著我?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常常要試試自己能力的范圍和大小,特別渴望自主,他已不滿足于停留在狹窄的空間之內,而渴望探索新世界。凡事都喜歡自己動手而不愿他人的干預。我們做家長的的都有過體驗,這個年齡的孩子特別難管,他沒有怕的觀念,什么都敢碰,什么都想摸。做家長的特別擔心,一步不離的看著孩子,這個不能懂,那個不能摸,生怕孩子出危險。 案例: 陳嘯宇從小就喜歡黏著媽媽,無論是大小便,還是吃飯散步、穿衣洗澡都離不開媽媽,而且這些非要讓媽媽為他做。媽媽雖然累一點,但看到孩子這樣親近自己,感覺非常幸福。可是孩子漸漸大了,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穿衣了,而他卻不能,幼兒園老師為此總向父母告狀。有一次吃雞蛋,他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為平時吃雞蛋,都是媽媽剝好蛋殼送到他嘴邊的??吹胶⒆記]有自主能力,媽媽也很著急,擔心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fā)育,不得不尋找心理醫(yī)生進行咨詢。 如今的孩子被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視為掌中寶,自幼就在6:1的重重關懷之下成長,過度寵愛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樣樣都由他們包辦,形成了過度依賴的壞習慣。這樣不僅使孩子喪失自主的權利,長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會極差。 家長知道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就要克制一下自己的種種擔心,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一些東西,當然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在這個階段形成了自主性的兒童,覺得自己是獨立的,他們善于自我表現(xiàn),富于自信心,這對孩子將來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好處的。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允許兒童進行探索,就會阻礙這個年齡兒童自主性的發(fā)展。 該階段大多數(shù)兒童產(chǎn)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開始。具有較強自主性的兒童,在他們以后的生活中,將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運,自信使他們能向艱難困苦挑戰(zhàn)。相反,羞怯和懷疑的兒童將永遠是追隨者,他們依賴性強,缺乏果斷性,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夠的自信,而這些正是激烈競爭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在這個階段,家長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干預太多、包辦太多。因為孩子還小,手腳的協(xié)調能力很差,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會給大人添亂,家長往往圖省事,干脆自己干。比如吃飯,喂孩子要比讓他自己吃省事的多??墒?,家長朋友們不要忘了,你的包辦代替會導致孩子的意志品質差、沒有自信,不會自主,這會對孩子將來的發(fā)展帶來很多障礙,這恐怕不是家長們愿意看到的。 3、 主動感對內疚(4-7)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目標品質。 這一階段兒童的活動范圍逐漸超出家庭以外,開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這時如果成年人過多的干涉,兒童將會缺乏嘗試和主動性。艾里克森認為,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jīng)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的發(fā)展程度有關。兒童試圖象成人一樣做事,試圖承擔他們能力所不及的責任。他們有時候采取的目標或活動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是沖突的,這些沖突可能使他們感到內疚。 判若兩人的晶晶 3歲半的晶晶在2歲多一點就上幼兒園了,可是在家里活潑開朗的她,到了幼兒園就像換了一個人:她總是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接近任何人,不說也不笑,只是面無表情地看著周圍的一切;老師提問題時她回答的聲音小得只有她自己能夠聽見;別的小朋友在做操時,她卻木木地站在那里,一動不動…… 晶晶的媽媽是教師,她從孩子一出生就她對開始進行早期教育:聽莫扎特音樂、每天睡前講故事、早期識字、培養(yǎng)英語語感、接觸大自然,看見什么講什么……只要是可借鑒的育兒資訊,能做到的她都努力實現(xiàn),她的希望只有一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了抓緊每一分鐘的寶貴時間,給孩子的小腦袋里輸入更多的東西,晶晶媽幾乎很少帶孩子去串門,因為她總覺得這樣太浪費時間,她常用別的孩子串門的時間,帶晶晶唱歌、畫畫、聽英語歌曲、玩識字卡片。晶晶媽自從有了孩子,再也不做美容、不逛街了,她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孩子。讓她欣慰的是,晶晶在她的教育下聰明可愛,不但會說兒歌、背古詩,識字量也超過了500個,偶爾還會說幾句簡單的英語短句,各種形狀、常見的顏色、百以內的數(shù)字也都能準確地說出來。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晶晶媽開始發(fā)現(xiàn)晶晶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了:別的孩子在看到同齡的小朋友時都表現(xiàn)出喜悅與興奮,而晶晶的腦子里卻根本沒有和別人交往的概念,更不懂得應該怎么與人交往。晶晶媽帶晶晶進行飯后散步的時候,她總是拽著媽媽的手,從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每當見了鄰居或熟人,不論媽媽怎么讓她打招呼,晶晶都總是躲在媽媽后面,著急地拉著媽媽走。 晶晶媽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她覺得自己只顧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潛能,卻忘了孩子終究是社會中的人。一個沒有交往能力的人,就算素質再高也沒有用武之地!兩年以來,晶晶接觸的人除了爸爸媽媽就是一些親戚,晶晶媽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想到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去過集體生活,把她送到幼兒園去。晶晶媽馬上到網(wǎng)上查詢了關于孩子入園的有關信息,她看到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就可以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了。由于晶晶已經(jīng)達到了上述的能力,因此晶晶媽決定把晶晶送到幼兒園去。 由于公立幼兒園只招收3歲以上的孩子,晶晶媽為了早點讓孩子在幼兒園里得到鍛煉,最后選擇了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私立幼兒園。晶晶所在的小班一共有20個孩子,年齡都在3、4歲左右,其中只有4個女孩。由于男孩子比較多,又調皮,而晶晶是最小的,所以男孩子們都喜歡圍著她玩。從來沒接觸過生人的晶晶,突然接觸了那么多的人,使得她整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粗鴦e的小朋友都能很快就把碗里的飯吃干凈,而自己總是把飯吃得到處都是,這使得晶晶感到很著急?;丶液螅ЬЫ?jīng)常一邊玩玩具,一邊嘴里一遍一遍地反復說道:“不去幼兒園,我怕?!庇袝r夜里還會因此哭醒。但是晶晶的這種表現(xiàn)卻沒有讓媽媽擔心,并且這種情況很快就結束了,這倒不是因為晶晶適應了環(huán)境,而是因為小小的她已經(jīng)學會了做“兩面人”。在幼兒園里,面對著那些愛鬧愛動的小朋友,晶晶怕到了極點,因此她選擇了逃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她從不和任何小朋友說話,幼兒園里有意思的活動她也不敢參加,因為她既跑不快,也跳不高,說話的速度也遠不及其他小朋友快。在私立幼兒園里,晶晶的這種情況并沒有得到老師的關注,一回到家里,晶晶很快就忘了幼兒園,一下就轉換了角色,又重新變得活潑愛笑了。此時,媽媽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問題:晶晶由以前不和小朋友接觸,到現(xiàn)在變成了一見到同齡的小朋友就怕,甚至被嚇哭。 晶晶滿3歲時,媽媽將她轉到了公立幼兒園。幼兒園老師每月都與家長就孩子的情況進行一次溝通,在溝通中晶晶媽了解到:晶晶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比較聰明的,記憶力也極強,但是晶晶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動作慢得就像電視里的分解鏡頭。她沒有表現(xiàn)欲望,也看不到同齡孩子的活潑模樣,并且從來不敢主動 在晶晶這個例子里,晶晶媽在孩子入園前片面地強調早期智力開發(fā),因而忽略了晶晶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顧此失彼,使晶晶在“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中長大。當晶晶媽意識到孩子沒有交往能力后又強硬地將自己的思想加給孩子,在晶晶完全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之時,就將孩子送到了幼兒園里去“學習”與人相處的本領。由于晶晶在入園時的年齡只有2歲,而幼兒園里與晶晶同班的孩子都是大晶晶至少1~2歲的,晶晶與這些哥哥姐姐在體力、心智、能力上都有著很大的懸殊,當她一次次地受挫之后,不僅沒有學到任何的與人相處之道,反倒將自己本身所有的自信心、交往的快樂感都在幼兒園里消磨掉了。 作為家長,在這個階段如何保護兒童保持這種主動性,又要孩子學會不侵犯他人的利益,達到一個平衡,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家長過度干預和包辦會使孩子產(chǎn)生內疚感,缺乏主動性,總是依賴別人。 這一時期是使一個人產(chǎn)生雄心壯志和目標感的關鍵。兒童良好主動性的發(fā)展,會使他們體會到完成任務的喜悅,這種主動感是指導兒童以后成功的關鍵。 4 、 勤奮感對自卑感(7-12) 兒童都認為自己沒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們開始與別的孩子展開競爭,不可避免到遇到成功或失敗,如果體驗到成功,他們的競爭意識就會不斷增強,這為他們以后積極進取打下了基礎。如果失敗了,就會體驗到一種無能感,對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這一時期形成了勤奮感和對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 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希望通過自己勤奮的活動以獲得成功,這一階段屬于學齡期,兒童依賴的重心已由家庭轉向外部世界,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tài)度和溯源于本階段的勤奮感。兒童必須掌握重要的社會和學習技能。這一階段兒童經(jīng)常將自己與同伴相比較。如果很勤奮,兒童獲得社會和學習技能,從而感到很自信。不能獲得這些技能會使兒童感到自卑。 這個階段影響孩子形成能力品質的動因除了家長,又多了老師和同伴。家長不僅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還要引導孩子如何處理 以學習為例,一些行為如做功課,需要集中精力和時間,才能完成。不斷學習,就產(chǎn)生了“勤奮感”;就會得到家長、老師的夸獎和獎勵;這樣,孩子又產(chǎn)生“榮譽感”和“自信心”。反之,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自然也就不刻苦,如果再加上父母對孩子讀書的期望值不切合實際,要么“打牛上樹”,要么斥罵沒出息,說是掃大街、淘廁所的“料子”;得不到表揚和鼓勵,那孩子的人格發(fā)展就會產(chǎn)生消極解決的情緒和不良適應的心理,孩子對學習失去樂趣,就會“自卑”,“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5、 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良好的人格品質是誠實品質。 12-18歲正是青春期,是自我探索最關鍵的一個時期,他們開始關注“我是誰”這個問題。 對“我是誰”的回答,如果是成功的,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就建立了,理解自己是怎么樣的人,接受并欣賞自己。 在這一階段,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使他們具有強烈的成人感,覺得自己有著很強的能量。另一方面他們又很難一下子適應紛繁負責的社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們被這種沖突和混亂困擾。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確立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青春期是一個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如果孩子在前4個階段順利地建立起“希望”、“意志”、“目標”、“能力”的品質,這就可以通過整合過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質,可以無約束地進入“青春期”。 6、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 這一階段的個體受生理發(fā)展的影響,開始和異性發(fā)生戀情,如果一個人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識,找到比較滿意的配偶,才能導致美滿的婚姻而獲得親密感。如果沒有建立自我同一性,則會擔心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而失去自我,由于某些原因暫時還未找到合適的配偶,那么將會體驗到一種孤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親密的友誼關系,與他人建立戀愛或伴侶關系。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愛”即相互奉獻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形成混亂的兩性關系。 艾里克森認為,發(fā)展親密感對個體是否能滿意地進入社會有著重要作用。 7、 繁殖對停滯(25-60)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克服停滯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愛的品質。 這時的男女擁有自己的事業(yè),開始成家立業(yè),興趣擴展到下一代,會努力創(chuàng)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的財富,關心和指導下一代成長,如果這一需求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繁殖感(即成就感),缺乏這種體驗的人就會因過度專注自己而產(chǎn)生停滯之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導致自私自利。 8 、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60以后) 這是人生進入了最后階段,前面七個階段順利度過的人,具有充實、幸福的生活。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很充實,沒有虛度,就會產(chǎn)生一種完善感,認為自己的生命周期與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為一體。如果說達不到這種感覺凡不免恐懼死亡,覺得人生苦短,對人生感到厭倦和失望。老年人回眸生活,認為它既是有意義的、成功的、幸福的,也是失望的、沒有履行承諾和實現(xiàn)目標。個體的生活經(jīng)驗,尤其是社會經(jīng)歷,決定著最終的生活危機的結果。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智慧”“賢明”的品質,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有失望和毫無意義之感。 上述8個階段,前5個階段是從嬰兒到成人的人格發(fā)展階段;后3個階段是成人的人格發(fā)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存在發(fā)展,只不過是發(fā)展的方向、以及發(fā)展的好壞程度。因此,父母及我們家庭教育指導師應根據(jù)人格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各個時期的培育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性格教育和訓練,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每一關鍵時期,更好地塑造孩子健康、成功的性格。 |
相鄰博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