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追一只羊:專注于一個目標
目標太多,孩子會無所適從,慢慢失去了學習的興致和動力,也就成了父母眼中的懶孩子、“問題”兒童。讓孩子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其實很簡單,就是緊追一只羊—讓孩子只專注一個目標!
周末,和孩子在家看《人與自然》,有一段動物界弱肉強食的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在一望無際的非洲拉馬河畔,有一頭彪悍的非洲豹兇狠地向一只未成年羚羊撲去,窮追不舍。在追與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邊驚恐觀望的羚羊,但非洲豹對那些和它靠得很近的羚羊,卻像沒看見一樣,一次次放過。終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由于疲于奔命,體力不支,最后被兇悍的非洲豹撲倒了。
那只非洲豹為什么不放棄先前那只羚羊,而改去追離它更近的羚羊呢?原來,因為豹子已經跑累了,而其他的羚羊并沒有跑累。如果在追趕途中改變了目標,其他的羚羊一旦跑起來,轉瞬之間就會把疲累不堪的豹子甩到身后,因此豹子始終不丟開那只已經被自己追趕得精疲力竭的羚羊。緊追一只羊,是非洲豹在殘酷的動物世界中的生存之道。緊盯一個目標,是非洲獅在捕獵中屢屢得手的法寶。因為它們知道,每次只專注于一個目標,比盯著幾個目標更容易成功。
作家愛默生說:“生活中有一件明智的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壞事,就是精力渙散。“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在學習中目標太多,必然無法精神集中,從而導致孩子不能夠專注地去做事。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某一個具體目標上,從而常常導致孩子無所適從,失去學習的動力。
就像古代的紀昌向“神箭手”飛衛(wèi)學射箭一樣。飛衛(wèi)說:“你要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我們再談射箭。“看東西不眨眼睛,其實說的就是要盯緊目標。紀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用眼睛注視著練習不眨眼睛。練習三年之后,即使是錐子尖刺到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然后,他又去找飛衛(wèi)。飛衛(wèi)說:“你做得不錯,不過這還不夠,你還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微小的東西像看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后再來跟我學射箭。“看,飛衛(wèi)強調的還是要專注目標。到家后,紀昌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懸掛在窗口,朝南面遠遠地看著虱。十天之后,他眼里的虱子漸漸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此時,他轉過頭來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裝飾的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箭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卻沒有斷。紀昌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wèi),飛衛(wèi)高興得手舞足蹈,拍著紀昌的胸膛,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紀昌的成功源自于他對目標的專注。
同樣,齊白石專注于畫蝦,畫出的蝦才栩栩如生;黃胄專注于畫驢,畫出的驢才活靈活現;徐悲鴻專注于畫馬,畫出的馬才呼之欲出;李苦禪專注于畫鷹,畫出的鷹才形神兼?zhèn)?。而與此相反的是,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卻整天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目標太多,孩子會無所適從,慢慢失去了學習的興致和動力,也就成了父母眼中的懶孩子、“問題”兒童。父母在埋怨孩子不愛學習的時候,是否想過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呢?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學習上,給孩子制定太多目標,其實就是沒有目標。讓孩子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其實很簡單,就是緊追一只羊—讓孩子只專注一個目標!
相鄰博客
- 孩子特別"懶"于學習怎么辦 [2010-09-15 03:16:00]
- 家長如何正確表揚孩子 [2010-09-15 03:19:00]
- 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2010-09-15 03:27:00]
- 五種眼光看孩子 [2010-09-15 03:3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