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錯誤態(tài)度和不當行為
當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時,大部分父母的錯誤處理態(tài)度或不當的行為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交換型,即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使孩子終止某些消極的情緒。
如見到孩子悲傷時,馬上去買孩子喜歡吃或玩的東西,只要孩子停止那種消極的情緒,什么條件都答應;或者不管孩子的情緒如何,刻意壓制其情緒的爆發(fā),甚至對他們說:"如果你想別人看得起你,最好把這些不好的情緒埋在心里。"
●懲罰型,即用責備、恐嚇或打罵來終止孩子的消極情緒。
這類家長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緒或發(fā)泄情緒的行為上,不去深究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甚至動輒以批評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產生的情緒。就算有時主動了解原因也只是為了作出反應:"合理"的原因會得到諒解,稍微"不合理"的原因會受到責備,而非常"不合理"的原因會受到嚴懲。
●冷漠型,即雖接受孩子的情緒表現,卻不作出積極的反應或加以引導。
這類家長不關心孩子情緒的變化,常會讓孩子感到孤獨和無助。
●說教型,即不注意孩子情緒或行為的原因,反復埋怨或羅羅嗦嗦地說教一番。
這類家長的行為極易引起孩子的反抗或厭惡心理。
以上4種處理方式,都對孩子情商的發(fā)展不利,必須加以克服。要想妥善處理孩子的情緒,提高孩子的情商,家長必須善于通過情感上的共鳴或移情作用培養(yǎng)孩子感覺他人情緒的能力。如看到孩子流淚,就能設身處地地想像孩子的處境并感受其悲痛;看到孩子生氣,則感受到其失敗或憤怒。家長接受并與孩子分享這種感受,會使孩子更有信心面對困難,因為孩子感到身邊有可信賴之人的支持。家長不責備孩子,不嘲笑孩子的情緒,不主觀地否定孩子的意向,不拒絕他們的要求,孩子就會讓家長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只要孩子覺得家長與自己的立場是一致的,就愿意與家長一塊解決問題,接納家長的意見。
相鄰博客
- 老師家長都受用的十大教育原理 [2009-03-14 19:17:00]
- 怎樣才能讓孩子不說謊 [2009-03-14 19:30:00]
-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檢查作業(yè)? [2009-03-14 19:52:00]
- 孩子做作業(yè)為什么磨蹭 [2009-03-14 19:5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