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懲罰
編者按:對于小孩子犯了錯,到底該不該懲罰?該用什么樣的手段去懲罰?懲罰的度該怎樣把握?這一直是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今天推出的專題也許能為你破疑解惑。本期專題:細說懲罰
冰冰和強強一起玩玩具,強強搶了冰冰手上的小汽車,冰冰急了,抓起一個玩具就敲強強的頭。如果你是冰冰的媽媽,此時你會怎么做?
A 一把拎起冰冰,朝他的小屁屁上狠狠打兩下,邊打邊說:“看你以后還打人嗎?”
B “不可以打小朋友,不許你玩了!”你嚴肅地告誡冰冰,并沒收了他的玩具,以示懲罰。
C “又干壞事了吧,等你爸爸回來收拾你!”你搬出常扮紅臉的孩子爸爸來嚇唬他。
以上三種方式都屬于“懲罰”。
懲罰,作為教育的十八般武器之一,對于某些父母來說,是屢建奇功的“獨門暗器”;而對有些父母則是實在被“逼”急了的時候,不得不使的“不入流手法”。但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期望通過懲罰可以使孩子變得更好。
那么,對于減少孩子那些不合乎我們希望的行為,懲罰到底是否有效呢?
通過動物實驗,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從理論上來講,懲罰是有效果的。當行為之后跟隨著不利刺激(比如說電擊),或跟隨著積極刺激的撤除(比如說把食物拿走),這樣,行為發(fā)生率就會減少。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卻表明,懲罰的有效性是有限的。
◆懲罰不能教會孩子恰當?shù)男袨?/span>。
因為打了人而被懲罰,有可能使孩子以后少打人,但孩子并未因此學會以后面臨類似的受挫情境時,該如何更正確有效地應付。所以,與其懲罰,不如教給他用別的方法替代打人行為。
◆
為了使懲罰有效,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時,父母應該盡可能快地懲罰孩子,而不是“等你爸爸回來”。懲罰還必須要有相當?shù)牧Χ?,“撓癢癢”式的懲罰毫無意義。另外,對某一行為,要懲罰就要一罰到底,如果孩子說臟話時,父母有時容忍,有時懲罰,并不能改變孩子說臟話的壞習慣。
◆
▲種瓜得豆
一個孩子因為把玩具扔向窗戶而受到父母的懲罰,結果以后他可能再也不玩玩具了。因為,盡管父母的本意是通過懲罰使他以后不要把玩具扔到窗外,可孩子卻把玩玩具與懲罰聯(lián)系起來了。這種陰差陽錯的結果如果僅僅是令人啼笑皆非也就罷了,但有時它造就的負面影響可能很深遠,難以彌補。
▲
根據(jù)經(jīng)典條件反射原理,伴隨著懲罰的沮喪感可能會與實施懲罰的人聯(lián)系起來。所以,挨了父母打的孩子會把父母與挨打的痛苦聯(lián)系起來。以后看到父母就害怕、擔心,甚至躲得遠遠的,融洽的親子關系就此蕩然無存。
▲
小時候常挨打的孩子長大、變得身強力壯后,往往也較具攻擊性,常常用打人來解決問題、發(fā)泄不滿。因為父母成了他的“榜樣”。
▲
被懲罰的孩子常常產(chǎn)生恐懼和焦慮等消極情緒,在強烈的消極情緒中孩子不可能聽進父母講的道理,反思自己的行為,學習恰當?shù)姆磻?/font>
那么,懲罰到底還能不能用?
既然懲罰的效果很有限,而且還帶來很多副作用,所以心理學家不提倡父母濫用懲罰,他們的建議是:
一、
二、
當“好行為”與“壞行為”不相容時,父母可以先懲罰“壞行為”,然后再獎勵“好行為”。例如,面對受挫情境“去求助”和“發(fā)脾氣”就是兩個不相容的行為。當孩子總是因為搭不好積木或畫不好畫而發(fā)脾氣時,父母可以使用懲罰,比如這一天里不許孩子看電視,也可以若無其事,不去關注他。而當孩子搭不好積木向父母求助時,父母就應當以熱情肯定的態(tài)度強化他這一“好行為”。如此堅持一段時間,直至孩子的發(fā)脾氣行為完全消失,那時,孩子就學會了,受挫時發(fā)脾氣是沒有用的,應該積極想辦法,向他人求助。
說到底,更為有效的、更積極的教育方法是“正面教育”——鼓勵、肯定、和支持,愿這些成為你的“拿手好戲”!
(文:藝勝)
相鄰博客
- 興趣班,家長要避免三種錯誤心態(tài) [2009-07-02 21:52:00]
- 興趣班,存在的四個問題 [2009-07-02 21:57:00]
- 讓寶寶不再任性的十三妙招 [2009-07-05 08:30:00]
- 你的寶寶為什么越打越犟 [2009-07-05 08:3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