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家庭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的心理素質(zhì)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廣泛性、深刻性和長期性。心理學認為,個人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很關(guān)鍵的是取決于兒童時代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作用。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曾對1326名中小學生家長極其子女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測試,發(fā)現(xiàn)家長的心理健康與子女之間有很高的相關(guān)(子女與母親之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5536;與父親之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4433)。家長有心理問題的,其子女有心理行為問題的達60%。特別是母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謂家長不良教育心態(tài)即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恰當心理的總稱。家長的教育行為是在其心理支配下有意識進行的,不良教育心態(tài)必然導致不當?shù)慕逃袨?,進而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一、家長常見不良教育心態(tài)對子女心理健康的負作用
家長不良教育心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過度焦慮、急于求成、求全責備、期望過高、犧牲自我等心理。
(一) 過度焦慮心理對子女心理健康的負作用
所謂過度焦慮就是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可能造成傷害的細節(jié)都表現(xiàn)出不必要的擔心,對發(fā)生在子女身上各種事件的消極后果有主觀夸大的傾向。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對孩子百般呵護,送孩子到幼兒園遲遲不愿離去;孩子放學晚痕跡幾分鐘坐立不安,浮想聯(lián)翩;孩子考試自己比孩子還要擔心;生一點小病就大驚小怪等等。這種過度焦慮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明顯的負作用:
1、家長的過度焦慮必然表現(xiàn)為行為上的過度保護、過分干涉和包辦,限制孩子正常、必要的活動和交往,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學習、鍛煉和發(fā)展機會,形成社會、生活技能低下、缺乏想象力和開拓精神、依賴性強等個性品質(zhì)。
2、過度焦慮導致對子女的高度關(guān)注,也會造成子女自我重要感過強,常以自虐自殘的方式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致使獨生子女以染的“嬌、驕二氣”、愛心匱乏和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品質(zhì)得到充分強化。
3家長的焦慮情緒,夸大事情消極后果的思維方式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不當行為模式自然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使其在長期的感染下習得高焦慮的心理特征和瞻前顧后、謹小慎微、封閉退縮,神經(jīng)質(zhì)等不良心理品質(zhì)。
(二) 急于求成心理對子女心理健康的負作用
急于求成即無視兒童身心成長規(guī)律,期望對子女的教育和期望能出現(xiàn)立竿見影的效果。表現(xiàn)為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子女最好在短期內(nèi)就成為人人傳誦的“神童”。在教育行為上盲目進行早期教育,在方法上不考慮兒童的特點,生搬硬套、成人化或使以拳腳棍棒。這種急于求成心理和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負作用主要表現(xiàn)有:
1扼殺子女的興趣。有急于求成心理的家長往往功利思想嚴重,很少考慮子女的興趣。即使是孩子原有的興趣愛好,也被家長的功利心所利用,變成了追求名利的手段。比如對樂器的興趣變成了考級訓練;對數(shù)學的興趣變成了參加競賽拿名次的備考;對體育的興趣變成了為有“特長”上重點學校而拿證書的拼搏;等等。追求名利的結(jié)果不僅使子女享受不到絲毫興趣愛好帶來的樂趣,而且原有的對興趣也被功利性目的所扼殺,使孩子誤認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是如此枯燥無味,從此在也不愿問津。
2、影響子女個性形成。為了使子女早成才加班加點對孩子進行訓練,孩子的時間和空間被那些對其成毫無意義甚至有害的訓練所擠占。他們沒有時間或被拒絕與父母談心聊天,更沒有時間撒嬌親昵;沒有時間與同學、伙伴游戲、交往。家長也不在乎甚至反對這些在他們看來毫無意義的舉動。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和愛心,親子關(guān)系淡漠,由于感受不到愛所以不會愛,由于沒有交往的經(jīng)驗所以不會交往。常常內(nèi)心孤寂,缺乏熱情,終形成閉鎖狹隘、冷漠自私的個性。3、出現(xiàn)社會適應不良和反社會行為。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需要有接觸、適應社會的實踐。在急于求成心理支配下的家長往往有意識地限制孩子這些必需的實踐活動,使子女在諸如交往、合作、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極差。家長的嚴格監(jiān)督行容易導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對父母的行為產(chǎn)生怨恨、反抗,“徐力殺母”、“楊斌殺母”等悲劇就是明證。
4、影響子女智力發(fā)展。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心理發(fā)展有階段性,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特定的發(fā)展任務,而且每種心理機能的發(fā)展都有其關(guān)鍵期。因此不了解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盲目進行急功近利的“造才”教育,不僅不能如愿,反而會使孩子失去智力發(fā)展的機會。
(三) 期望過高,求全責備對子女心理健康的負作用
在子女教育的過程中,追求完美,提出子女力所不及的要求或無視兒童間的差異,將自己的子女與別的孩子盲目攀比,并經(jīng)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時常為子女的前途擔憂。表現(xiàn)為要求子女在所有方面都只能高人一等而不能稍有不及。只要發(fā)現(xiàn)子女在某反面有差距就迫不及待地設法追趕。有此類心態(tài)的家長對孩子的考試成績、排名十分敏感,這些往往是他們情緒波動的焦點。期望過高,求全責備對子女的不良影響有:
1、學習興趣下降。心理學表明,當一個人通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仍然達不到要求時,就會放棄追求。期望過高,孩子雖然經(jīng)過努力仍與父母的要求相差甚遠,學習興趣自然下降。
2、產(chǎn)生自卑感。在心理咨詢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各方面都還比較優(yōu)秀,但自卑感嚴重。其原因就是平時父母高,總是把孩子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比,把缺點夸大。孩子感到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久而九之就導致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嚴重。
3、形成急功近利、圖慕虛榮的個性。由于家長對分數(shù)、名次過分看重,孩子就可能為了取得父母滿意的分數(shù)和名次而不顧一切。可能作弊、撒謊,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學,對比自己強的同學產(chǎn)生嫉妒心。形成虛偽、虛榮、好高騖遠、贏起輸不起的個性。
4、影響親子關(guān)系。名次、分數(shù)決定著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和行為。孩子逐漸感受到,父母愛的是自己的考分和名次而不是自己,對父母的愛產(chǎn)生懷疑,影響親子感情。
(四) 犧牲自我心理對子女心理健康的負作用
為了子女能夠成才愿意犧牲自己的一切。表現(xiàn)為一切以子女的學習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為子女服務。比如每天無微不至精心料理飲食起居、按時接送;督促作業(yè)、陪讀等等。凡是能為子女做到的都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子女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而自己在各方面則得過且過,甚至放棄進步的機會。認為只有這樣自己在子女面前問心無愧。近年來出現(xiàn)的越來越多的“專職媽媽”就是具有犧牲自我心理的家長的典型。
1、影響獨立生活和適應能力的發(fā)展。一切由“專職服務員”代勞,自己當然沒有親自動手的機會和必要,必要的生活技能當然難以發(fā)展起來。一旦離開保姆式的照顧,自己就無法正常生活。
2、致使子女不懂得尊重父母。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和全身心的支持,期望通過子女的成功得到回報、愛和尊重,然而期望很有可能落空。因為天長日久的服務性勞動往往會被子女忽略、習以為常。他們也許會依賴父母的照顧,卻并不一定因為這種依賴而感激或尊敬他們。相反子女往往因為母親是家庭婦女、父親一事無成而看不起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期望和愛心不屑一顧:“你們只要求我好好學習成名成家,你們做了些什么?”
3、增加子女的心理壓力。父母犧牲一切為了子女的成功。把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壓在了子女的肩頭。父母的犧牲讓子女時時刻刻感到自己如果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對不起他們而感受到沉重的壓力。關(guān)于學生考試焦慮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各種導致考試焦慮的原因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怕考不好對不起自己的父母”??梢姡改傅臓奚黾恿俗优男睦韷毫?,影響其心理健康。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一個成功者所具有的十三項習慣 (轉(zhuǎn)) [2009-05-25 22:47:00]
- 幫孩子找尋自信 [2009-06-01 22:57:00]
- 讓自卑的孩子自信起來(轉(zhuǎn)) [2009-06-03 23:31:00]
- 幫孩子樹立信心(轉(zhuǎn)) [2009-06-07 09:2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