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心理測量與評價研究所所長許燕教授
目前還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梢哉f,它是對網絡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絡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教育周刊:怎么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對網絡游戲上了癮?
許燕:一是把網絡當作生活的中心,學習被排斥到中心以外。二是將網絡作為排解調節(ji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比如一些內向的孩子,在網絡上跟陌生人交往時,害羞自卑之類的障礙全都沒有了。三是產生了依戀性,一旦停止上網,馬上就會出現(xiàn)不良的反應。四是無法阻斷,或者說反復。
教育周刊:造成“網癮”的原因是什么?
許燕: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從外部原因來看,首先,設計網絡游戲的人針對玩者的心理,設計的升級形式,要的就是讓你上癮;青少年具有擺脫家長控制的特點,網絡的自由化特征迎合了這一特征;青少年游戲在從低級的水平往高智商方向發(fā)展,他們需要一種帶有刺激性的、挑戰(zhàn)性的游戲,網絡游戲恰好具備這些特點。
從內部原因來看,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人格特點。有些人屬于“成癮人格”,容易對某一類事物產生過度迷戀。成癮人格形成有很多原因,有生理的因素在里面,還有后天的引導。其中家庭教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過度控制和過度放任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都容易使孩子形成成癮人格。
教育周刊:怎么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具有“成癮人格”呢?
許燕: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特征來判斷。比如說有一種我們叫做“T型人格”,“T型人格”是一種愛尋求刺激的、愛冒險的人格特征,它分為T+型和T-型。T+型從事的冒險活動是被社會所認可的;T-型所從事的冒險就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他尋求的這種刺激可能對他的成長是負面的,對這種孩子就要特別注意,一定要正確引導,讓他接觸到健康的活動。
還有一個特征是延遲滿足能力差。比如一個孩子產生某種需求時立刻就要滿足,否則就要鬧,而不考慮滿足這種需求的時間和條件。一般來講,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很容易上癮。比如說有的小孩子,一看見某個玩具,就要你必須馬上給我買,當時不買就鬧的特別厲害;還有的孩子說我特別喜歡這個玩具,但是他爸爸說,你只要期末考試成績考好了,就給你買,孩子經過努力得到了玩具。家長通過對孩子的欲望的控制使得孩子朝著比較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是培養(yǎng)一種延遲滿足的能力。
還有一些人格特點,比如人際交往困難,內心敏感,尤其是一些男孩子,網絡成癮男孩子多,內向的男孩子,對事情特別專注的孩子。還有害羞的,內向的,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受挫的人。
教育周刊:有什么心理學上的方法幫助孩子們戒除網癮?據報道華中科技大學的陶宏開教授用心理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戒除網癮,你對他的方法怎么評價?
許燕:方法有很多種,如脫敏方法。當不能徹底阻斷孩子上網時,就采取逐漸縮短上網時間的辦法。逐漸縮短時間會提高有些孩子的抵抗力,并采取一些提示性方法,比如說先設定孩子上網的時間,時間到了,屏幕上就彈出結束的警告,或者說提示鬧鐘等警示物。替代法。用現(xiàn)實的方式替代網絡的方式,為孩子尋找一個有效的替代物,轉移他對網絡的專注,這種替代物要具有新異和興趣的特點,孩子具有求新求異的特點,或者從現(xiàn)實中找到一個他感興趣的替代物。
陶宏開教授強調用愛心來幫助孩子,這是一個原則。你要和這些孩子溝通,要關愛他。其實這些孩子很需要別人和他們做現(xiàn)實的溝通。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它要你逐漸遠離社會現(xiàn)實,越上網,越遠離,然后會發(fā)生一種社會適應不良。社會適應不良更逼著他又回到網絡世界中去,加劇他的社會適應不良,形成惡性循環(huán)。要和孩子進行現(xiàn)實的溝通,不停的把他從網絡中拉回來。
教育周刊:心理學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問題是現(xiàn)在上網成癮的青少年數量很多,有報道說北京中學生網絡成癮的有13.65萬人。真正解決問題恐怕還是要將正確用網、遠離網吧的教育融入教育體系中,成為孩子們必備的一種知識。
許燕:從技術手段上來說,我建議學校在進行心理普查的時候應該加入成癮人格這樣一個測量維度,這是教育防范的先決條件。教育不只限于對網絡成癮學生的補救性措施,更重要的是對他們實施免疫性教育。用孩子容易懂的各種方式告訴他網絡成癮的危害,讓他們自己提高免疫力。孩子在上網的時候,常常只是看到網絡的用處,不從危害的角度來看,所以我們如果這樣教育他們的話,他就能夠知道怎么來看待網絡的危害性。這需要家長老師用正確的方式加以提醒。治療總是被動的,重點要放在防患于未然,需要學校的正確引導。
還有在學校里應建立一種比較好的溝通環(huán)境。要多關注那些交往不良的孩子,及時與他們溝通,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
教育周刊:馬上要放寒假了,很多家長都很緊張,覺得寒假是一個長時間段,很有可能孩子會一玩不可收拾。
許燕:解決問題不能光靠家長和學校,應該鼓勵社會多組織一些健康的課外活動。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去做他真正喜歡的事情。這點我們在政策制定上有缺失。現(xiàn)在不讓學校開補課班,那么就要有更健康的活動提供給孩子們。而這點我們做得不夠。不能只“堵”不“疏”。
香港社區(qū)的社區(qū)教育做得非常好,有專門的場地,有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有專職人員指導。孩子放寒假的時候,就像送上學似的送到這里,在這里玩,鼓勵他們去關注社會,比如他們找一個社會問題,讓孩子去采訪拍攝,整個的過程全部都是讓孩子來想方設法完成,最后做成紀錄片,非常好。我們初中生為什么不能做?如果我們的社區(qū)教育到位的話,就可以吸引很多孩子。
教育周刊:國外由于網絡比我們出現(xiàn)的早,那么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肯定也比我們早一點,其中有什么可以借鑒的作法嗎?
許燕:國外主要是預防比我們做得早做得多,我們目前的側重點仍然是在治療上,問題出了以后才想辦法。所以說教育的根本在于預防問題的發(fā)生。國外的心理咨詢方面做得也比較好,碰到問題,不當作是一種病,而是作為正常問題來尋求解決。國外的經驗對我們的實際意義也有限,因為問題不一樣。在國外,孩子們在學校里面的學習壓力不大,和國內孩子們承受的壓力沒法比較。國內很多孩子上網就是為了逃避學習上的壓力,還須根據我們的情況,對癥下藥才行。
教育周刊:許教授,青少年玩網絡游戲成癮,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戒除心癮很難,心理學上對“網癮”這種現(xiàn)象怎么看?
許燕:我們一般叫做“網絡成癮綜合征”,
|
教育周刊:怎么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對網絡游戲上了癮?
許燕:一是把網絡當作生活的中心,學習被排斥到中心以外。二是將網絡作為排解調節(jié)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比如一些內向的孩子,在網絡上跟陌生人交往時,害羞自卑之類的障礙全都沒有了。三是產生了依戀性,一旦停止上網,馬上就會出現(xiàn)不良的反應。四是無法阻斷,或者說反復。
教育周刊:造成“網癮”的原因是什么?
許燕: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從外部原因來看,首先,設計網絡游戲的人針對玩者的心理,設計的升級形式,要的就是讓你上癮;青少年具有擺脫家長控制的特點,網絡的自由化特征迎合了這一特征;青少年游戲在從低級的水平往高智商方向發(fā)展,他們需要一種帶有刺激性的、挑戰(zhàn)性的游戲,網絡游戲恰好具備這些特點。
從內部原因來看,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人格特點。有些人屬于“成癮人格”,容易對某一類事物產生過度迷戀。成癮人格形成有很多原因,有生理的因素在里面,還有后天的引導。其中家庭教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過度控制和過度放任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都容易使孩子形成成癮人格。
教育周刊:怎么判斷一個孩子是不是具有“成癮人格”呢?
許燕: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特征來判斷。比如說有一種我們叫做“T型人格”,“T型人格”是一種愛尋求刺激的、愛冒險的人格特征,它分為T+型和T-型。T+型從事的冒險活動是被社會所認可的;T-型所從事的冒險就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他尋求的這種刺激可能對他的成長是負面的,對這種孩子就要特別注意,一定要正確引導,讓他接觸到健康的活動。
還有一個特征是延遲滿足能力差。比如一個孩子產生某種需求時立刻就要滿足,否則就要鬧,而不考慮滿足這種需求的時間和條件。一般來講,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很容易上癮。比如說有的小孩子,一看見某個玩具,就要你必須馬上給我買,當時不買就鬧的特別厲害;還有的孩子說我特別喜歡這個玩具,但是他爸爸說,你只要期末考試成績考好了,就給你買,孩子經過努力得到了玩具。家長通過對孩子的欲望的控制使得孩子朝著比較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是培養(yǎng)一種延遲滿足的能力。
還有一些人格特點,比如人際交往困難,內心敏感,尤其是一些男孩子,網絡成癮男孩子多,內向的男孩子,對事情特別專注的孩子。還有害羞的,內向的,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受挫的人。
教育周刊:有什么心理學上的方法幫助孩子們戒除網癮?據報道華中科技大學的陶宏開教授用心理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戒除網癮,你對他的方法怎么評價?
許燕:方法有很多種,如脫敏方法。當不能徹底阻斷孩子上網時,就采取逐漸縮短上網時間的辦法。逐漸縮短時間會提高有些孩子的抵抗力,并采取一些提示性方法,比如說先設定孩子上網的時間,時間到了,屏幕上就彈出結束的警告,或者說提示鬧鐘等警示物。替代法。用現(xiàn)實的方式替代網絡的方式,為孩子尋找一個有效的替代物,轉移他對網絡的專注,這種替代物要具有新異和興趣的特點,孩子具有求新求異的特點,或者從現(xiàn)實中找到一個他感興趣的替代物。
陶宏開教授強調用愛心來幫助孩子,這是一個原則。你要和這些孩子溝通,要關愛他。其實這些孩子很需要別人和他們做現(xiàn)實的溝通。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它要你逐漸遠離社會現(xiàn)實,越上網,越遠離,然后會發(fā)生一種社會適應不良。社會適應不良更逼著他又回到網絡世界中去,加劇他的社會適應不良,形成惡性循環(huán)。要和孩子進行現(xiàn)實的溝通,不停的把他從網絡中拉回來。
教育周刊:心理學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問題是現(xiàn)在上網成癮的青少年數量很多,有報道說北京中學生網絡成癮的有13.65萬人。真正解決問題恐怕還是要將正確用網、遠離網吧的教育融入教育體系中,成為孩子們必備的一種知識。
許燕:從技術手段上來說,我建議學校在進行心理普查的時候應該加入成癮人格這樣一個測量維度,這是教育防范的先決條件。教育不只限于對網絡成癮學生的補救性措施,更重要的是對他們實施免疫性教育。用孩子容易懂的各種方式告訴他網絡成癮的危害,讓他們自己提高免疫力。孩子在上網的時候,常常只是看到網絡的用處,不從危害的角度來看,所以我們如果這樣教育他們的話,他就能夠知道怎么來看待網絡的危害性。這需要家長老師用正確的方式加以提醒。治療總是被動的,重點要放在防患于未然,需要學校的正確引導。
還有在學校里應建立一種比較好的溝通環(huán)境。要多關注那些交往不良的孩子,及時與他們溝通,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
教育周刊:馬上要放寒假了,很多家長都很緊張,覺得寒假是一個長時間段,很有可能孩子會一玩不可收拾。
許燕:解決問題不能光靠家長和學校,應該鼓勵社會多組織一些健康的課外活動。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去做他真正喜歡的事情。這點我們在政策制定上有缺失。現(xiàn)在不讓學校開補課班,那么就要有更健康的活動提供給孩子們。而這點我們做得不夠。不能只“堵”不“疏”。
香港社區(qū)的社區(qū)教育做得非常好,有專門的場地,有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有專職人員指導。孩子放寒假的時候,就像送上學似的送到這里,在這里玩,鼓勵他們去關注社會,比如他們找一個社會問題,讓孩子去采訪拍攝,整個的過程全部都是讓孩子來想方設法完成,最后做成紀錄片,非常好。我們初中生為什么不能做?如果我們的社區(qū)教育到位的話,就可以吸引很多孩子。
教育周刊:國外由于網絡比我們出現(xiàn)的早,那么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肯定也比我們早一點,其中有什么可以借鑒的作法嗎?
許燕:國外主要是預防比我們做得早做得多,我們目前的側重點仍然是在治療上,問題出了以后才想辦法。所以說教育的根本在于預防問題的發(fā)生。國外的心理咨詢方面做得也比較好,碰到問題,不當作是一種病,而是作為正常問題來尋求解決。國外的經驗對我們的實際意義也有限,因為問題不一樣。在國外,孩子們在學校里面的學習壓力不大,和國內孩子們承受的壓力沒法比較。國內很多孩子上網就是為了逃避學習上的壓力,還須根據我們的情況,對癥下藥才行。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網癮之戒》案例評析 (于俊卿) [2009-08-25 15:13:00]
- 【轉】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的最佳方案 [2009-08-25 15:4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