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完全版)十一
十一、捭闔之術(shù)(開合之術(shù))
捭闔的本義是開合。捭就是撥動,闔就是閉藏。戰(zhàn)國時期著名戰(zhàn)略家、軍事家鬼谷子認為一開一合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是掌握事物的關(guān)鍵。
三國時曹操與劉備都是深諳捭闔之術(shù)的英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是雙方捭闔交鋒的經(jīng)典之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強大。劉備起兵未久,勢力尚弱,為防曹操謀害,便閉藏自己,在后院種菜,以為韜晦之計。一日曹操召見劉備,二人在小亭旁煮酒暢飲。席間,曹操多次以言詞試探劉備的反應(yīng),意欲得到實情,劉備卻十分謹慎小心,始終不以真情流露。后來曹操以天下誰是英雄再三相問,劉備無法,只得虛與委蛇,一一說出袁術(shù)、袁紹、劉表等二流人物相搪塞,均被充滿霸氣的曹操否定。曹操最后以手指劉備,又指自己說:“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罷了。”劉備大吃一驚,手上的湯匙、筷子不自覺掉在地上。當時正值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不愧為胸藏韜略的大英雄,他故作從容撿起筷子,說:“雷聲震動,將筷子嚇掉了。”這樣,將掉落筷子的真正原因,輕輕掩飾。曹操的反復進行撥動和試探,差一點就要成功,但劉備的閉藏術(shù)畢竟技高一籌,后來終于得以三分天下,與曹操、孫權(quán)成鼎足抗衡之勢。
教師在做學生工作尤其是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如果想要更有效率更加圓滿地解決問題,就必須掌握捭闔之術(shù)。
當學生處于開啟狀態(tài)時,他的心扉是敞開的,對教師是信任的,是不加防備的。教師可以很準確地知道學生的真實情感、動機、意愿等等,而一旦了解了真實情況,教師就可以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策,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問題。
當學生處于閉藏狀態(tài)時,他的心扉是緊鎖的,對教師是不信任的,是加以防備的。教師無法了解引起學生行為和情緒變化的真正原因,只能靠猜測或主觀臆斷來作出分析,就如同蒙上眼睛打獵一樣,難以集中目標,教師的工作不能觸及到學生的問題根源,也就難以真正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
因此,在做學生工作時,最好的結(jié)果就是使學生處于開啟的狀態(tài)。當學生處于開啟狀態(tài)之時,教師可以閉藏起來,以更仔細地觀察學生,觀察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優(yōu)缺點,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喜怒哀樂之情;也可以敞開自己,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用自己的觀點去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學生??傊攲W生處于開啟狀態(tài)之時,學生便處在明處,我們無論在明處還是在暗處,都可以比較自如地選擇有效的方法對之進行教育。
教師找學生談話時,最怕的就是學生閉藏起來,學生一言不發(fā),什么都不講,全是教師講,講的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學生根本聽不進去,教師白費口舌,對學生產(chǎn)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高明的教師在與學生談心之時,一定會想法設(shè)法使學生開口,學生講得越多,談話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揣摩學生的心理,要設(shè)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
使學生從閉藏到開啟的辦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用激勵、褒揚去鼓動學生。褒揚是一種方向性的暗示,學生很有可能朝著你指示的方向努力,學生一旦努力了,有成績了,教師馬上予以肯定,再送上幾頂高帽子,把學生的進步加固,斷了學生回退之路,這樣,便可以逐步引導學生達到教師的目標。學生在沿著教師指示的方向努力之時,也就自然而然地處于開啟狀態(tài)了。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當我們不經(jīng)意地表揚某一名學生某一次作業(yè)做得很好時,這名學生往往在下一次的作業(yè)中會做得格外認真,教師如果及時加以表揚,再把他的作業(yè)在班級張貼或冠之以諸如“作業(yè)標兵”之類稱號,這名學生再想退回去就不太可能了。教師就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對該學生的控制。從人的本性來說,對于表揚的話語,不管是不是符合實際,人都是先接受了再說;對于批評的話語,也不管其正確與否,不自覺地會生出抗拒之心。因此,通常情況下,表揚使學生開啟,批評使學生閉藏。
二、用言語去試探對方。在很多時候,教師可以先暫時閉藏起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用一些與事實不一定相符合的話語去試探對方。比如說,教師可以這樣試探學生:我聽說某某這次考得不好,你在旁邊幸災(zāi)樂禍??!學生肯定會使盡渾身解數(shù)進行辯解,在辯解的過程中,學生吐露的基本上都是實情,學生也就不知不覺地處于開啟狀態(tài),而教師也就得到了足夠的信息。末了,教師可以這樣說,哎喲,我不了解實情,幸好今天跟你談了一談,差點冤枉了你,希望以后你有情況多與老師交流。既巧妙地消除了一開始那句“信口雌黃”的試探的負面影響,又為下次與學生交談做好鋪墊。激將法也屬此類。三國赤壁之戰(zhàn)時,諸葛亮為試出周瑜抗曹的真實想法,故意歪曲曹操《銅雀臺賦》的意思,說只要東吳把二喬送給曹操,魏國自然退兵,周瑜立刻被激怒,立下了與曹操死拼到底的誓言。諸葛亮卻佯裝不知小喬是
三、故意保持緘默或忽視對方。當學生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或關(guān)注時,教師卻一反常態(tài)保持緘默,甚至故意忽視學生。教師的閉藏態(tài)度不但令學生不能理解,也完全令學生失望。學生會終于耐不住性子主動向教師提出這個問題,教師等待已久,已做好充分準備,趁機加以引導。我聽說,有一位教師找一位學生談話,兩人進了辦公室之后,教師一言不發(fā),只是盯著學生看,看了足有20分鐘之久,學生終于忍受不住,率先向教師開口提問。這位教師面對的談話對象是一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學生,但是這位教師也的確把捭闔之術(shù)用到了極致,非有極大的耐心與信心不能做到。“賣關(guān)子”亦屬此類方法。明明有所圖謀,勾起了對方的極大興趣之時,卻故意引而不發(fā),直到對方苦苦相問,或承諾什么條件之時,才講出實情。古代謀士
四、使對方與自己情投意合。這個方法是教師所廣泛采用的。教師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充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同情和理解之情,目的是拉近雙方距離,為后面的溝通打下基礎(chǔ)。比如說有教師處理學生早戀工作,一開始就先談自己學生時代的早戀故事,學生馬上就會覺得教師很親切,原本抗拒反叛的心很快就冰釋了。教師然后再談自己現(xiàn)在對當時早戀的看法,雖然是在說自己,但是學生已經(jīng)能完全領(lǐng)悟教師的良苦用心。通常我們所講的“以情感人”即屬此類,要求教師要有真情實感,能以己度人,切忌無病呻吟。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講一講學生的優(yōu)點,講一講學生輝煌的過去,講一講自己對學生的肯定與關(guān)心,對后面的談話無疑是有很大的幫助的。《戰(zhàn)國策》中觸龍說趙太后也是一個這樣的很經(jīng)典的故事:大臣們勸說趙太后為了國家利益把兒子長
使學生開啟心扉的辦法還有很多,不能一一道來,有時候,還需要好幾種方法并用。只要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師生之間的溝通始終暢通無阻,教師的工作便不可能不成功。
以上講的是學生心靈的閉與合的狀態(tài)。其實,在學生身上,還有另一種更為重要的閉與合,那就是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
不同的人精神狀態(tài)相差是很大的。有的人消極低迷,有的人積極進取,有些人自暴自棄,有些人斗志昂揚。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狀態(tài),每一個人都有低潮,有高潮,有碌碌無為的日子,也有充實緊張的時光。不同的精神面貌是由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決定的。有人說,人的心理狀態(tài)是由一個開關(guān)控制的,開始可能處于一個閉合的狀態(tài),但是一旦過了臨界線,開關(guān)打開了,人就進入了開啟的狀態(tài)。在開啟狀態(tài)下,人會表現(xiàn)出與閉合狀態(tài)完全不一樣的特征。
這種不一樣的特征差別是非常大的。當人處于閉合狀態(tài)時,整個人體機器的運作是比較緩慢的,人的智力水平,反應(yīng)力,記憶力等各項綜合水平都處于比較低的狀態(tài)。人對于學習、成功的渴望很淡薄,沒有什么動力,即使有動力也不足以改變整個精神狀態(tài)。處在這種狀態(tài)時間長了,人的潛能就會受到抑制,甚至退化,日子也就過的庸庸碌碌,很是平凡。
當人處于開啟狀態(tài)時,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是積極的,活躍的。各個器官的運轉(zhuǎn)速度明顯加快,人體的工作效率提高,這時候的人渴求獲得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渴求提高,有不斷學習與工作的欲望。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人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并且會因為取得的成績而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從而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有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歸納研究。他們找了二十個大學剛畢業(yè),決定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的人;另外也找了同樣學歷和年齡,決定先投身熱門行業(yè),賺到錢,再做自己喜歡事情的二十個人。二十年后,在兩個對照組中發(fā)現(xiàn),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的人,有十八個成為百萬富翁,而后者只有一個成為百萬富翁。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不同的二十個人,其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人,一定是處于開啟狀態(tài)的,他們會在自己的工作中聚集自己所有的聰明才智,隨著時間的流逝,也不會因為厭煩而閉合。而那些投身熱門行業(yè)的人只是因為這份工作薪水比較豐厚而不一定對這門行業(yè)本身感興趣,因此時間長了其工作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他的狀態(tài)就會逐漸變成閉合。這樣日積月累,很長時間以后,巨大的成就差別就顯現(xiàn)出來。
現(xiàn)代學校教育在本質(zhì)上應(yīng)該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迎接挑戰(zhàn)的積極心態(tài)。愛因斯坦在他的《論教育》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學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jié)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jié)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啟發(fā)并加強青年人的這些心理力量,我看這該是學校的最重要任務(wù)。只有這樣的心理基礎(chǔ)才能導致一種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財產(chǎn)--知識和藝術(shù)技能。”愛因斯坦這里提到的心理基礎(chǔ)也好,心理力量也好,正是一種開啟而不是閉合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生總是對學習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向往,對未來充滿渴望,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的都是這樣的人群,我們的民族怎么可能不強大呢?
那么如何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這種精神狀態(tài)呢?
首先,教師應(yīng)該以鼓勵為主。鼓勵會使學生的心態(tài)更加積極,更加開放。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之下,更傾向于作積極的嘗試,如果在嘗試中體驗到成功,他便有可能達到啟動捭闔開關(guān)的臨界線,便有可能進入開啟狀態(tài)。教師通過鼓勵以及對學生努力之后所取得成績的肯定,可以不斷筑高學生的基點。當學生最終達到臨界狀態(tài),從閉合狀態(tài)跳轉(zhuǎn)為開啟狀態(tài),學生就有了自己前進的動力,就好像一列小火車,通過教師的努力使得小火車啟動之后,教師就不必再費力地推了,只需要偶爾適當?shù)丶右稽c油,以使學生這列已經(jīng)發(fā)動的小火車跑得更快。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不斷地提要求。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要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實際水平。在尊重學生的基礎(chǔ)上,要對學生提要求,而且要盡量多地提要求。教師對學生提要求實際上也是一種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是尊重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是對學生潛能的一種肯定。在尊重與要求的雙重作用下,學生就會逐漸從閉合轉(zhuǎn)向開啟,并不斷地達到新的高度。
再次,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目標。目標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成功的人通常都有很明確很遠大的人生目標,很難想象一個處于開啟狀態(tài)積極進取的人只是漫無目的地過日子而沒有目標。一個有著堅定不移的人生方向的人,才有可能克服不斷出現(xiàn)的困難和阻力,而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樹立目標,更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制定目標。讓學生自己學會激勵自己,自己學會調(diào)整自己。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生的開啟狀態(tài)可能有時不會非常的穩(wěn)定,會因為一些突然的失敗或挫折而重新消沉下去回到閉合狀態(tài)。教師的工作就是及時地激勵學生,及時地點燃學生已經(jīng)熄滅的希望之火,盡量不要讓每一個學生閉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保護幼苗一樣保護學生的上進心,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應(yīng)當成為學校和教師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動搖。
開啟學生心靈的工作是辛苦的,卻是非常值得的。懂得捭闔之術(shù)至少可以讓我們看見光明,使我們有努力的方向。想象一下那些面對著一群閉合自己心靈的學生的教師們的痛苦吧,他們在作著沒有希望的努力,想奮起卻無力改變大局。失敗不但使學生的心靈閉合得更緊,教師自己的心也終將閉合起來,對教育的前景充滿了悲觀與絕望。
班主任兵法(完全版)十二
十二、手段與目的
100多年前,西方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寫下了“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這一名言。戰(zhàn)爭是為政治服務(wù)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把孟獲抓住之后卻又放掉,有部下不理解,費了很大力氣好不容易抓住叛軍首領(lǐng),為什么又輕易放掉他呢?這便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抓孟獲不是目的,使南方部落心悅誠服永不叛亂才是目的。諸葛亮的七擒六縱因此傳為千古美談,以至于幾十年后,已經(jīng)一百多歲的與諸葛亮同時代的南方部落的一位老人在談到諸葛亮時,仍由衷地贊嘆說:聰明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孔明那樣把任何事情處理地那樣得當?shù)?,還沒有遇到過。
可是,許多職業(yè)軍人就不管那么多了,他們要么只看到一城一池的得與失,要么只懂得能否殺人三千,斬首萬余,而對國家為什么要運用戰(zhàn)爭這種手段,以及運用這種手段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卻早就丟到了九霄云外。中國幾千年來一直被許多軍人們奉為經(jīng)典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家名言,就給戰(zhàn)場指揮官以機動專行的權(quán)力而言,自然是真理,但將其推廣之,變成許多將軍使自己的行動脫離戰(zhàn)爭政治目的的制約的借口,可就謬之千里了。以至到了后來,中國的舊軍人的口頭禪經(jīng)常是“我是軍人,不談?wù)?/span>”。用現(xiàn)在的目光看,這是錯誤的,也是極端狹隘與愚蠢的。因為,政治是目的,戰(zhàn)爭只是手段,手段是要為目的服務(wù)的。
今天,我們用軍事思想來研究學生工作,也是符合手段為目的服務(wù)這種思想的。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是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是使學生成為和諧發(fā)展的人。在新形勢下,學生的情況與幾十年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工作也更加復雜多變了,完全采用以前的那種“傳統(tǒng)而高尚”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可能不一定能完全收到效果了,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苡靡恍┬碌姆椒?,借鑒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比如說軍事方法與軍事思想,來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呢?
當然了,我們首先要保證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正確的。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軍事家孫武,就把政治因素的“道”,列為戰(zhàn)爭“五事”之首?!秾O子兵法》第一篇《計篇》這樣說:“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即戰(zhàn)爭的政治目的,是否符合天理人心,是否是正義的。我們在做學生工作時,也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東西,我們所試圖傳遞給學生的思想,是否是正確的和有價值的。
遺憾的是,我們現(xiàn)在很多教育措施已經(jīng)偏離了正確的目標。我們批判應(yīng)試教育,是因為應(yīng)試本來只是一種手段,現(xiàn)在卻被當成了最終目的,而真正的教學目的則被遺忘和忽略。教師的頭腦中只有分數(shù),只有升學。學生如此,家長如此,整個社會都是如此。雖然有很多人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現(xiàn)狀短時間內(nèi)還難以改變。在功利心的驅(qū)使下,錯誤的目標暫時仍然會吸引千千萬萬的目光。這正是令人痛心之處:當目標不正確的時候,我們的努力越多,錯誤也就越大。
教學的目標不正確,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想象能力,教育的目標也同樣有偏差。在學校里所謂思想品德好的學生就是守紀律、聽話的學生,那些整天調(diào)皮搗蛋闖禍不斷的“問題學生”思想品德等第無疑是很差的。但是我們老師常常驚訝地發(fā)現(xiàn),從做人的角度來說,長大之后,仍然尊重老師,與老師親熱無間的反而更多是那些讀書時思想品德“不好”的學生。有時候,我們甚至光天化日之下教學生撒謊。上級來檢查工作,我們事先進行所謂的“培訓”,“培訓”的內(nèi)容有時與事實是完全相反的;教師開公開課,許多東西都是事先演練好的,學生只需配合教師“表演”就行了。此時我們的目標也就是變成了通過檢查和獲得領(lǐng)導的認可,即使與真正的教育目的相違背也在所不惜。
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目標也正確,可是缺乏有效的手段。比如說,現(xiàn)在倡導素質(zhì)教育,很多家長便一窩蜂地讓小孩去學琴、學畫、學藝術(shù)等等,全然不顧孩子的愛好和水平,這是因為我們對素質(zhì)的理解有欠缺,素質(zhì)不僅僅是鋼琴十級或圍棋兩段,而是一種能力,一種獨自應(yīng)對世界,應(yīng)對人生的能力;再比如說,我們要教學生有愛心,講誠信,可是,我們卻常常對學生痛加斥罵,毫無尊重和同情,自己當著學生的面經(jīng)常不守諾言,對學生的影響可想而知,這是教師或家長本身素質(zhì)有欠缺的表現(xiàn),只會言教不能身教的教育豈有成功之理;還有,我們要想使學生養(yǎng)成好的行為規(guī)范,制定了許多的規(guī)章制度,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但使學生經(jīng)過多年學校教育離開校園之后,好的行為規(guī)范一點沒有養(yǎng)成,最基本公民素養(yǎng)仍然很差,這是因為我們對教育的規(guī)律沒有掌握,我們沒有理解學生自身的體驗和理解才是決定其行為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別人的說教和限制。
符合實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有效果的手段就是好手段。鄧小平那句著名的“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原來是一句四川農(nóng)諺,據(jù)說這句大實話是他的老搭檔劉伯承過去在打仗時經(jīng)常講的。昔日劉鄧大軍所向披靡,沒有別的秘密,“就是不講老規(guī)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了算數(shù)”。
《孫子兵法》第六篇《虛實篇》有一段是這樣說的: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yīng)形于無窮。意思是說,把根據(jù)敵情變化而取得的勝利擺在眾人面前,誰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人都知道我戰(zhàn)勝敵人的戰(zhàn)法,然而弄不清我怎樣因敵變化而靈活運用這些戰(zhàn)法的,所以這樣戰(zhàn)勝敵人的方法是永不重復,適應(yīng)各種敵情而至于無窮。
孫子認為方法和手段應(yīng)該像水一樣,水隨地勢的高下而沒有固定的流向,方法和手段也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采用,我們說教無定法,也是這個道理。但是,好的方法一定是有利于實現(xiàn)我們的最終目標的。
有教師在做學生工作時,情緒失控,說了過頭的話,便是迷失目標的一種表現(xiàn)。要知道,最初,他是要教育學生認識錯誤的,可是,最終反而南轅北轍,為了發(fā)泄自己的怒火,而把教育學生的目標拋于腦后。還有的教師心胸狹隘,對學生的一些損害自身利益的過失耿耿于懷,甚至和與學生斗氣,更是不值得,有失教師身份。
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有教師便嚴厲地懲罰學生。懲罰不斷失去效果,于是懲罰的方式不斷升級,到頭來,懲罰成了目的,教師為懲罰而懲罰。這樣的懲罰不但不能產(chǎn)生效果,而且還會使學生產(chǎn)生反抗。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冷靜地思考一下,便會知道,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fā)展,懲罰只是其中一種手段,而并不是唯一手段。如果用其他的手段也能達到目的的話,懲罰并不是必需的。
懲罰實施不當常常會帶有副作用,因此懲罰的技巧性是很高的。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孩和他的媽媽晚上去商場里購物,小孩子喜歡上了商場里的木馬,一玩就是兩個小時,并且玩上了癮不肯下來,眼看商場要關(guān)門了,很多人進行勸說,小孩子平時被嬌寵慣了,就是不依。有人請來了商場里的心理專家,心理專家使用了很多招數(shù),都沒有效果。這時,旁邊圍觀的一個工人說,我來試試。他跑到小孩子面前,把嘴巴湊到他耳邊輕聲說了一句話,奇怪的事發(fā)生了,小孩子馬上撒手跳下木馬,跑到他媽媽身邊。大家都很奇怪,問他對小孩子說了什么,那工人說,我就說了一句話:你要再不下來,我就把你脖子擰斷!
我不知道我們那些從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一些從事教育領(lǐng)導工作的教條主義者看了這個故事有何感想。為了達到我們的目標,我們并不是不擇手段,而是要“擇”手段的,要選擇那些恰當?shù)挠行Ч氖侄?,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span>
我們一方面提倡尊重教育、理解教育,可是一方面又意識到學生心理承受力太弱,因而提倡挫折教育。我們就常常在這樣的困惑中徘徊。教育是個很復雜的問題,絕對不是單純地用是或否就能給出全部答案的。我們常常矯枉過正,可是有時候又有點鄙視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覺得那不能解決問題。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答案真的很簡單,既沒有那么多原則,也無須那么多顧忌,我只要牢記我的目標就行了。首先要看準老鼠,其次選擇那些能捉住老鼠的貓,最后還得研究一下為什么這些貓能捉住老鼠,而那些貓不能。
韓信受了胯下之辱,終成大器。我想當他功成名就之時,他應(yīng)該感謝那幾個小流氓,沒有他們,說不定他這一生也就庸庸碌碌過去了。我要是有未卜先知的功能,我就做
相鄰博客
- 班主任兵法(完全版)八(轉(zhuǎn)) [2009-06-23 23:26:00]
- 班主任兵法(完全版)十(轉(zhuǎn)) [2009-06-23 23:26:00]
- 班主任兵法(完全版)十三(轉(zhuǎn)) [2009-06-23 23:28:00]
- 班主任兵法(完全版)十四(轉(zhuǎn)) [2009-06-23 23:2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