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聰明健康的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夢想。然而培養(yǎng)一名全面發(fā)展的兒童只是提供給他必要的生活用品是不夠的。我們的父母還必須知道如何與兒童心理溝通。
1.和孩子講話要比較慢、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讓他理解自己的意思。有的孩子說話發(fā)音不準,口齒不清,大多是因為在學說話時父母沒有注意糾正而養(yǎng)成習慣的。
2.不要說讓孩子妒忌的話。
很多成人喜歡講“你媽媽不喜歡你了,喜歡隔壁小弟弟“來刺激孩子,是很不對的。也不要用比較的語氣刺激孩子,如“你看人家多聰明,一學就會,你怎么這么笨?!边@都會引起孩子的妒忌心。
3.不要恐嚇孩子。
恐嚇會引起膽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恐嚇的話是假的 他也不怕了。這將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4.不要在孩子面前講他人(特別是孩子的老師和孩子熟悉的鄰居)的壞話。這對孩子會有不好影響。
5.家長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
家長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少用消極、禁止性的語言。如水倒翻在地上,一般家長會說:“不要去踩,你看弄得一塌糊涂了?!坝薪?jīng)驗的家長會說:“水倒在地上,讓我們拿拖布把它擦干吧!“孩子會很高興的去做。
6.委托比命令好。
同樣叫孩子去做一件事,講“去把畚箕拿來“和“幫媽媽把畚箕拿來“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很大的不同。孩子不喜歡命令,喜歡受人委托,特別是3歲以上的孩子,他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成人叫他做事,他有一種被信任的滿足,會非常興奮地搶著去做。
7.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暗示。
他喜歡聽成人講悄悄話。也喜歡和成人講悄悄話。例如,一個孩子不肯吃青菜,偶而吃了一些,晚上爸爸媽媽就講“今天亮亮真乖,吃了許多青菜‘。躺在床上的亮亮聽見了,第二天吃得更起勁了。一個孩子不肯給客人唱歌,媽媽說:“我們來說個悄悄話,商量一下唱什么好“,孩子就在媽媽耳邊說:“我唱一個小燕子“。
8.提問是個好方式。
2歲左右孩子就會提問,開始比較簡單,如“這是什么,這是誰呀“。3歲左右才會問“為什么?“這表示智力的開發(fā)。父母對孩子用提問方法,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啟發(fā)思維。如“聽聽誰來了? 這是什么聲音?“ “為什么風扇會轉呀?“等。對孩子的提問要認真回答,不可效衍。
相鄰博客
- 父母“懲罰”孩子的九大學問你知道嗎?(轉) [2009-09-06 15:30:00]
- QQ開心農(nóng)場:你偷的不是菜,而是人生(轉) [2009-10-24 22:29:00]
- 教孩子坦然面對貧窮(轉) [2009-11-14 22:24:00]
- 醉梅老師作業(yè):為什么說關系比教育更重要? [2009-11-21 16:1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