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教學內(nèi)容:論證的語言
(一)時間是一頭獅子
日前,我在兒子的讀物上讀到一則小故事,深感意味深長。
文章說伯樂在集市上發(fā)現(xiàn)一匹千里馬,便買回家訓練它,可是無論他怎么訓,這匹馬都不能日行千里。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他們訓練時遇到一頭獅子,這匹馬便沒命地跑起來,速度極快!
伯樂興奮之余,仿佛明白了什么。他對這匹馬說:“今后你上路后,就假想有一頭獅子在你身后追著你?!?/span>
千里馬答應了,它后來果然成了一匹真正的千里馬!
讀了這個故事感觸很深。這匹馬之所以能夠成為千里馬,是因為壓力--獅子追趕的壓力,不快跑則無以活命。人生的每一階段也有各自的不同壓力,什么壓力像獅子一樣在我們整個一生中都窮追不舍呢?那就是時間!
孔子把時間比作河水:“逝者如斯夫!”他把時間看得太無所謂了。時間應該是催人熟,催人老,并且最終把人拖進墳墓的獅子。它總在我們身后追趕著我們年齡的腳步,每天都蹭過來咬一口,直至吞掉整個生命。
這么說來,時間就顯得太可怕了。其實時間是忠誠的,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的意志。種種宏圖偉業(yè),無一不是在時間的參與下建立起來的。種種是非功過,無一不是在時間的檢驗下明了起來的。
但是,不要指望時間是公正的。時間的含金量,取決于生命的質(zhì)量。無論你怎樣糟蹋它,時間都不會吭聲,不會生氣;無論你怎樣珍重它,時間都不會喜形于色。而時間最后揭示的人生境遇會有所不同!
遺憾的是我們并未把時間當回事。有人算過一筆賬,一個活72歲的人,他的一生可能是這樣度過的:睡覺20年,工作14年,吃飯6年,生病3年,讀書3年,娛樂8年,饒舌4年,打電話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這是個平均數(shù)??矗∥覀児ぷ鞯臅r間只占總數(shù)的19%,讀書時間只占總數(shù)的4%。
不如假想時間就是一頭獅子吧!它就在我們身后追趕著,撕咬著,我們每一步的猶疑,都可能葬送經(jīng)營半生的業(yè)績,一世的英明!
不如假想時間就是一頭獅子吧!它就在我們身后咆哮著,催促著,我們每一次的松懈,都令它暴跳如雷,痛悔不已!
1. 本文以事喻理、敘議結(jié)合,以一則小故事開頭,你看這小故事有沒有作用?
2. 本文是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述的,正面指出_________;反面指出___________。無論是正面論述,還是從反面論述,都是為了說清一個道理:_______________
3. 本文引用孔子的話,又把時間比喻為一頭獅子,還算了一筆“時間賬”,這些在議論文中我們稱為什么論證方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4. 結(jié)尾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有什么作用?
5. 下列句子中哪個詞用得最好,為什么?
它總在我們身后追趕著我們年齡的腳步,每天都蹭過來咬一口,直至吞掉整個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故事頗有作用,起了巧妙地引入正題的作用,把時間比喻成獅子,賦予時間以生命與情感
2. 時間是忠誠的,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的意志 不要指望時間是公正的。時間的含金量,取決于生命的質(zhì)量。 道理:要珍惜時間
3. 引證法、喻證法、舉例法(例證法)作為各種論據(jù)使論點更突出。
4. 排比段的形式,呼告的修辭手法,反復詠嘆,起到啟人深思、催人奮進的作用
5. “蹭”;非常形象地寫出了時間是不留情的,在你不經(jīng)意中“蹭過來咬一口”。
(二)反彈琵琶意何如--創(chuàng)造性思維隨筆
<1>在描寫音樂的古典詩歌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恐怕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詩人寫道:“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由此可知歷來的琵琶藝人都是懷抱琵琶撥弦彈奏的。沒料到,今天的《絲路花雨》舞劇中的英娘,卻以其反彈琵琶的舞姿在萬千觀眾間爆了彩。我想,當年傷心落淚的詩人倘若有幸一睹反彈琵琶之妙舞,一定會破涕為笑的。
<2>懷抱琵琶而彈為“正”,舉于身后而彈為“反”。因為一般藝人都是正彈琵琶的,所以一旦反其道而為之,頓然使人耳目一新?!督z路花雨》的舞蹈設計高就高在一個“反”字上,真可謂平中出奇,不落俗套!君不見那些最善于搶鏡頭的記者一個個無不對準“反彈琵琶”的一剎,銀光頻閃嗎?
<3>筆者并非藝術(shù)評論家,也不能對反彈琵琶的美學意義再發(fā)掘點什么,我所感興趣的只是:為什么其他舞蹈設計家,沒有想到從“反面”做文章呢?
<4>從“反面”做文章,應該看作是一條思路。不僅僅是《絲路花雨》的設計者運用了這條思路,世界上善于動腦筋的人,都喜歡運用它,只不過有自覺與不自覺之分罷了。
<5>喜歡打扮的婦女,想讓自己的頭發(fā)來一點曲線美??墒?,當初理發(fā)店用來燙發(fā)的工具竟是“火剪”。那可是怪嚇人的。后來,有人發(fā)明了“電燙”,電能轉(zhuǎn)化為熱能,“熱”使頭發(fā)卷曲起來。但這種方法操作起來既不方便,效果也不甚理想。愛動腦筋的理發(fā)師想:能不能換一種方法達到同樣的效果呢?于是,有人從“火”想到了“水”,從“熱”想到了“冷”。經(jīng)過多次實驗,終于以一種“還原劑”、一種“氧化劑”實現(xiàn)了“化學卷發(fā)”。大概因為當初的卷發(fā)技術(shù)都離不開“燙”,所以今天不少地方還是習慣地稱“卷發(fā)”為“燙發(fā)”,有的理發(fā)店門口甚至赫然寫著顯然矛盾的四個大字“化學冷燙”!
<6>頭發(fā)從來就是“熱燙”的,他卻發(fā)明了個“冷燙”。年輕的姑娘,當你“照花前后鏡,花面相交融”的時候,是否也曾想到,這便是理發(fā)大師的“反彈琵琶”呢?
<7>現(xiàn)在,讓我們再來看一個科學史上的實例。1826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用一根金屬線接觸伏打電池的兩端,無意間發(fā)現(xiàn)金屬線旁邊的磁針轉(zhuǎn)動了。這一發(fā)現(xiàn)宣告,電與磁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受奧斯特實驗的啟發(fā),科學家戴維用通電的金屬線環(huán)繞在一條軟鐵上,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塊軟鐵表現(xiàn)出磁的特性--這說明電流使軟鐵磁化了。
<8>電能生磁!受戴維實驗的啟發(fā),法拉第首先想到的是這一層。難能可貴的是,他并沒有把思想局限在這一步,而是又想到了問題的反面;磁能不能生電呢?他在自己的日記本上當即寫下“由磁生電”幾個字。
<9>這是一個思想火花。在它的照耀下,法拉第不怕挫折,堅持實驗。有一次,當他把整塊磁鐵插入銅絲纏繞的圓筒時,電流計的指針擺動了!法拉第驚喜萬分,磁終于生出了電!我們今天使用的發(fā)電機、電動機,其基本原理就是法拉第發(fā)現(xiàn)的這個“電磁感應”。有心人會想到,而今遍布世界、威力赫赫的電流,乃是法拉第從他老師的“電能生磁”實驗中,反彈出來的“精靈”。
<10>現(xiàn)代城市比起恬靜的中世紀村莊喧鬧多了,隆隆的馬達聲,嘟嘟的汽車聲,再加上熙攘的人群聲,有的地方已經(jīng)形成危害人類健康的噪音污染。為了對付噪音,有的隔之以墻,有的改進機器,有的干脆禁止使用發(fā)聲器(如北京長安街上從大北窯到公主墳一段禁止汽車鳴笛)??墒?,以上三種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并不理想。據(jù)報道,國外有的科學家想出了一種利用聲波干涉現(xiàn)象使空氣振動停止的反噪音方法,取得了奇特的 效果。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里,安上兩個喇叭,一只放噪音,一只放反噪音,兩束音波頻率振幅相同,作用相反,從而使噪音減弱了五十分貝以上,幾乎小到聽不見的程度。還有個科學家利用這個原理,“造”出了四周一片嘈雜,中間兩平方米“寂然無聲”的“靜區(qū)”,令人驚異叫絕。細心的讀者,請你想一想,這“以噪音治噪音”的思路,不也是“反彈琵琶”奏出的“悅耳”之歌嗎?
<11>列寧曾經(jīng)指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條件的和可變動的,沒有任何一種現(xiàn)象不能在一定條件下轉(zhuǎn)化為它的對立面?!彼^“反彈琵琶”的思路,說到底就是這種唯物主義辯證法原理在思考問題時的一種具體運用。它在生活、生產(chǎn)、工作、學習、科研、練功中都能派得上用場。但是,如同任何一種工具都是只在一定范圍內(nèi)能夠使用一樣,“反彈琵琶”也不是不分場合處處生效的??偟膩碚f,其要義有二:其一是“反彈”對象必須是可以“反彈”的事物;其二是“反彈”效果必須于社會有益。離開這兩條,不能有創(chuàng)造,反而生荒謬。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2>創(chuàng)造學家奧斯本指出,當人們思路閉塞,想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際,有“九條指示”可以對你的思想起“激發(fā)”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顛倒”;可否反轉(zhuǎn)過來?反過來怎么樣?愿你掌握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這一精彩藝術(shù)。
(作者:王通訊)
1. 結(jié)合語境,理解下面兩句話的含義。
(1)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2)反彈琵琶
2. 第<4>段開頭說:“從‘反面’做文章,應該看作是一條思路?!彼睦碚摳鶕?jù)是什么?(從文中找原句回答)
3. 從文章布局謀篇上看,第<4>段有什么樣的作用?
4. 認真閱讀文章,簡要說說舉例論證中理發(fā)師、法拉第及現(xiàn)代國外科學家是怎樣“反彈琵琶”的?
5. 文章不僅要求人們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會“反彈琵琶”,還提出了“反彈琵琶”的原則要求,這些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
6.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過“從反面做文章”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情況?請舉出一例。答案:
1. (1)對一些理論運用得好,原因在于結(jié)合實際,用腦子思考
(2)即從相反的角度看問題和解決問題,即逆向思維(意思對即可)
2. 即(11)段開頭列寧說的話
3. 第(4)段為過渡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4. 理發(fā)師將“熱燙”改為了“冷燙”
法拉第從“電能生磁”悟出“由磁生電”現(xiàn)代國外科學家用聲波干涉噪音
5. 一是“反彈”現(xiàn)象必須是可以“反彈”的事物;二是“反彈”效果必須于社會有益
6. 略
(三)我也不乞求理解
當被無數(shù)的不理解壓抑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我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許許多多人的自殺。人說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但活人卻可以被不理解憋死。憋得你痛不欲生。
被有足夠多的人理解,或許是人生最好的生存環(huán)境?難道理解比空氣和陽光比女人和家庭還要重要?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這些問題。
當然,這些問題只有永遠抱著理想的人才存在。因為這種人并不以世俗的榮譽為終點。別人跑“馬拉松”,一跑到終點,一得到世俗的榮譽就停下來了。但那些永遠抱著理想的人,卻根本就不把世俗的榮譽放在眼里,他們根本就不以“馬拉松”的終點為終點。他們跑過了觀眾眼里的終點還在跑,并且依然那么執(zhí)著和陶醉。
這時候就有人喊“停下來停下來”。如果你置之不理,繼續(xù)向著自己內(nèi)心的終點跑,那么對不起,你立刻就在大家的眼里變成了“瘋子”“傻瓜”“神經(jīng)病”“混蛋”--你不僅再沒有掌聲,再沒有為你提供幫助的人,而且還會處處遇到障礙和阻攔。
我當然也嘗到過處在這境地的滋味。沒人鼓掌飽嘗寂寞倒是小事,最難受最難辦的是來自親人和恩人的圍追堵截。他們絕不讓你破壞掉他們因為你而擁有的世俗的榮譽,或者說他們絕對不容許你給他們帶來世俗的恥辱。
他們既然看不見你心中的目標,你遠大的理想,他們也就會以他們的目標和理想來衡量你,限制你,甚至是迫害你。他們以親人恩人的面目出現(xiàn),打著關懷你一切都為你好的旗號,根本不聽你說。
有時候你真是覺得他們比敵人和仇人還可怕還可恨?。?/span>
面對這樣的人,你就是伸出乞求的雙手說“請你理解理解我吧”,也無濟于事。你如果是一個弱者是一個可憐蟲,他們反而會大發(fā)慈悲,大加施舍,可是現(xiàn)在你卻以一個強者的姿態(tài),跑出了他們預想不到的他們難以接受的范圍,他們也就要橫下一條心對你實行圍追堵截了。
你要實現(xiàn)你的人生價值,他們卻要維護他們的世俗榮譽。他們沒有你站得高,但他們卻可以防止你跑得更遠。他們比敵人和仇人更有辦法遏制你打擊你。
但你卻不忍對他們下手,像他們那樣平平常常地活著并沒有什么錯,錯的只是他們竟然成了你的親人和恩人。他們不能理解你,但你卻可以理解他們。
萬般無奈,你就只能對自己下手。
我相信很多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對自己下手的。
我不知道我今后的結(jié)局怎樣,我現(xiàn)在所能做到的,就是學著我的一位朋友的樣,硬著頭皮向世人宣布:我也不乞求理解!
1.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這些問題”這句畫線句中的“這些”,理解不對的是( )
A. 被無數(shù)的不理解壓抑得透不過氣來而想到自殺。
B. 對許許多多因為不理解而自殺的原因。
C. 被足夠多的人理解,是人生最好的生存環(huán)境。
D. 被人理解是否就是惟一最重要的因素?
2. 為什么說,“這些問題只有永遠抱著理想的人才存在?”
3. “永遠抱著理想的人”是怎樣的人?維護“世俗的榮譽”的人又是怎樣的人?他們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4. “親人和恩人”為什么要對抱著理想的人“圍追堵截”?________
5. 作者為什么說“親人和恩人”比敵人和仇人還可怕可恨呢?
6. “萬般無奈,你就只能對自己下手”,對自己“下手”意指什么?
7. “我也不乞求理解”是否不要理解?為什么?
8. 本文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有兩點道理是能從文章中感悟到的,你能歸納作者在文中要告訴讀者的兩點道理嗎?
(1)
(2)
答案:1. A
解題思路:A項答案不正確的原因在于對原文沒有真正理解。原句說:“我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許許多多人的自殺”。A項的意思與此意不合。
2. 永遠抱著理想的人“不以世俗的榮譽為終點”,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奮斗的目標。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他們不會中途停下前進的步伐,這必然被世俗的人不理解。
3. “永遠抱著理想的人”是在前進的道路上永不止步的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始終繼續(xù)革命的人。維護“世俗的榮譽”的人是一些缺乏遠大志向、只看到眼前利益的鼠目寸光的人。他們的根本區(qū)別:前者有著崇高的目標,永遠繼續(xù)前進,后者守著既得利益而止步不前。解題思路:區(qū)分兩種人的差異重點抓住第3-4段,“馬拉松”的終點是什么意思?“內(nèi)心的終點”指什么?明白了這些,此題就容易解答了。
4. “親人和恩人”是維護“世俗的榮譽”的人,他們要“因為你而擁有”榮譽,絕不允許帶給他們“恥辱”。他們以他們的目標和理想來衡量、限制“永遠抱著理想的人”,不符合他們的目標和理想,就“圍追堵截”和“迫害”。
5. 仇人和敵人可以公開揭露他們,并與他們展開斗爭。而親人和恩人正有著柔情、友情和恩情的關系,所以很難與之斗爭。解題思路:這兩題的關鍵是要理解“親人和恩人”對“我”的態(tài)度,他們處理事情的出發(fā)點。他們不理解“我”,只希望“我”給他們帶來榮譽和利益,否則就“圍追堵截”。正因為他們是“親人和恩人”,給自己帶來的困難就更大,所以比“敵人和仇人”還可怕可恨。
6. 自殺
7. 不是。要理解,卻不能放棄理想、放棄原則。言外之意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寧可不要理解。
8. (1)永遠抱著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
(2)永遠抱著理想的人也不乞求人的理解。
(四)真正的強者
(1)回想我年輕的時候,仰慕各種各樣的強者,也熱切地希望自己能成為強者。
(2)什么是強者?我曾毫不含糊地回答:能戰(zhàn)勝別人的人便是強者。
(3)在戰(zhàn)場廝殺,英勇善戰(zhàn),威震敵膽,能踏著血泊穿過硝煙走向勝利的人;在運動場上稱雄,在力量、速度、技巧中遙遙領先,能贏得金牌和獎杯的人;在考場上拼搏,沉著應戰(zhàn),才思奔涌,以一勝百,能榮獲金榜題名的人;在平凡崗位上忠誠地、勤奮地、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被同行同輩喻為“佼佼者”的人,這樣的人,可謂強者。
(4)經(jīng)歷了富于幻想的少年時代,經(jīng)歷了勇于進取的青年時代,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的挫折和苦難,當我沉思著邁向中年的時候,驚訝地發(fā)現(xiàn),我已從舊的戰(zhàn)勝別人的強者夢中醒來,又跌進了一個新的戰(zhàn)勝自我的強者之夢。我不再渴望戰(zhàn)勝別人,而是強烈地希望戰(zhàn)勝自己。我想,一個人要戰(zhàn)勝別人并不太難,往往只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但要正視和克服自身的弱點,卻要有十倍的勇氣和百倍的堅強。
(5)有的人會因為自己聰明能干或血統(tǒng)高貴而驕傲自大,他們要戰(zhàn)勝這個弱點,不知要碰多少回壁,挨多少次批評,作多少番深深的反省,他們是人生征途上的馬拉松冠軍。有的人為了戰(zhàn)勝疾病和傷殘,忍受著精神和肉體的巨大痛苦,無畏地向死神宣戰(zhàn),堅韌地同命運抗爭,把厄運的千斤重壓舉起和推倒,令重量級的舉重猛將也肅然起敬。還有那些為戰(zhàn)勝私欲而處處<1>的人,為戰(zhàn)勝暴力而時時<2>的人,為戰(zhàn)勝怯懦而不斷<3>的人,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
(6)朋友,不要沖著別人逞強吧,假如你能在思想上、作風上、性格上、氣質(zhì)上、心理上、身體上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你便是一個真正的強者。
1. 上文第(2)段,“毫不含糊”前面的“曾”字,能不能刪去?為什么?
2. 在第(4)段中,作者說他“強烈地希望戰(zhàn)勝自己”,其原因是什么?
3. 第(5)段中,三個“多少”所強調(diào)的意思是__________
4. 在第(5)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shù)脑~語。
5. 作者認為“真正的強者”是________人。
答案:1. 不能。這是過去的“回答”,而現(xiàn)在則有了新的認識。
2. 作者已從舊時的戰(zhàn)勝別人的強者夢中醒來,意識到要戰(zhàn)勝別人固然不容易,而要戰(zhàn)勝自己更要有十倍的勇氣和百倍的堅強。
3. 要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4. 克己 制怒 自勉 5. 能戰(zhàn)勝自身弱點的
(五)“最先”與“最后” 作者;魯迅
《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于“不為最先,不恥最后”。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適用于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針了。
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于“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qū)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然不敢徑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敢“不恥最后”,所以雖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是偶有幾個不肯退轉(zhuǎn),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對于“鍥而不舍”的人們也一樣。
我有時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運動會。這種競爭,本來不像兩敵國的開戰(zhàn),挾有仇隙的,然而也會因了競爭而罵,或者竟打起來。但這些事又作別論。競走的時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個人一到?jīng)Q勝點,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幾個還至于失了跑完預定圈數(shù)的勇氣,中途擠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為跌倒,使紅十字隊用擔架將他抬走。假若偶有雖然落后,卻盡跑,盡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為他太不聰明,“不恥最后”的緣故罷。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害;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zhàn)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zhàn)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加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1. 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
恬淡( ) 卑怯 ( ) 仇隙( ) 嗤笑( )
2. 第1自然段中加點的“金針”一詞,傳說古代鄭侃的女兒采娘,在七月初七晚祭織女,織女給她一根金針,從此她刺繡的技能更加精巧。在本文中“金針”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具體指“不為最先”、“不恥最后”中的哪一句?
3. 本文開篇引用的“不為最先,不恥最后”這句話本來是說賽馬,文中用于為人處世,第2自然段中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與“不為最先”相近?
4. 第2自然段結(jié)尾“鍥而不舍”的人們,是指第3自然段學校運動中哪一類人?(可摘引文中語句回答)
5. 第4自然段中畫線的“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的意思是不是說只有成功的才是英雄?為什么?
6. 下面兩個句子意思相同,但第(1)句的表達效果好,為什么?
1)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
2)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韌性的反抗,敢單身鏖戰(zhàn)的武人,敢撫哭叛徒的吊客。
7. 第4自然段結(jié)尾“土崩瓦解”是用于形容“歐美人、匈奴蒙古滿洲人”的嗎?如果不是的話,這個成語是形容什么人的?
8. 是后一段結(jié)尾“中國將來的脊梁”在文中是指哪兩種人?(可摘引文中語句回答)
9. 本文的論述重點是“不為最先”,還是“不恥最后”?
10. 請改動“不為最先,不恥最后”中的一個字,以使這句話與文中魯迅的思想一致。答案:
1. tián qiè xì chī
2. 不為最先
3. 不為戎首 不為禍始 不為福先
4. “雖然落后,卻盡跑,盡跑的人?!?/span>
5. 不是,這句話意思批評中國人的怯懦。
6. “少有”一詞的反復使用,加強了它的印象。
7. 不是,是形容“我們”的。
8. “那雖然落后……和……看客”。
9. 不恥最后
10. 前一“不”改為“敢”。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80分鐘)
第I卷
一. 下列各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意的,請將這個選項選出并將字母填寫在括號中。
1. 加點字讀音都正確的一組是( )
A. 綻放zhàn 開辟bì 斟酌zhēn zhuó
B. 俘虜lǔ 干涸hé 倔強jué jiàng
C. 憋悶bēi 逮捕děi 呻吟shēn yín
D. 卑鄙bì 緋紅fēi 奔喪bèn sāng
2. 沒有錯別字的是( )
A. 耽誤 峰煙 賦予 無邊無限
B. 毒辣 沉浸 托累 掐頭去尾
C. 寬裕 醞釀 傷痕 郝郝有名
D. 慣例 戳穿 肆虐 驚慌失措
3. 依次填入句中橫線處漢字恰當?shù)氖牵?nbsp; )
(1)因合法權(quán)益被侵犯,著作權(quán)益人提出了賠_____要求。
(2)久_____盛名的西山,簡直是世外桃源。
(3)碧天偎著萬_______海面,海鷗吻著活潑的海浪。
A. (1)嘗(2)付(3)傾
B. (1)嘗(2)負(3)傾
C. (1)償(2)負(3)頃
D. (1)償(2)付(3)頃
4. 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shù)氖牵?nbsp; )
A. 他的語文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在校內(nèi)文學社的刊物上還發(fā)表了幾篇習作,可見文學造詣很深。
B. 小王做了一個非常靈巧的飛機模型,同學們看了立即去找材料做,效尤起來了。
C. 趙亮真是別出心裁,辦的手抄小報內(nèi)容和形式都與眾不同,令人叫絕。
D. 三好學生表彰大會在大禮堂舉行,會場陳設得非常莊嚴。
5. 沒有語病的是( )
A. 為了防止不再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我們班同學專門開會研究,制定出具體的改進措施。
B. 我們中學生如果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也不能適應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要求。
C.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一位深受百姓尊敬的愛國忠臣。
D. 北京將努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證“綠色奧運”對北京的環(huán)境的質(zhì)量的要求。
6. 下列語句言之成理的是( )
A. 就是因為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和健康的審美感,所以閱讀中能正確地理解文章的含義。
B. 只有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和健康的審美感,閱讀中才有可能正確地理解文章的含義。
C. 如果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和健康的審美感,那么閱讀中就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
D. 因為閱讀中能正確地理解文章含義,所以就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和健康的審美感。
7. 下列語句與原文一致的是( )
A.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
B.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花繽紛。
C.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飛燕啄春泥。
D.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8. 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
A. 《變色龍》的作者是俄國19世紀末期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契訶夫。
B. 我們在初中階級曾學過的三篇課文《故鄉(xiāng)》、《社戲》、《孔乙己》,都是選自魯迅先生的《吶喊》這部小說集。
C. 《陋室銘》、《愛蓮說》、《石壕吏》的作者分別是劉禹錫、陶淵明、杜甫。
D. 辛棄疾和晏殊都是宋朝時期的詞人。
相鄰博客
- 曉草談家庭教育指導師個人成長之路 [2010-05-02 07:50:00]
- 中國父母的十大經(jīng)典錯誤 [2010-05-08 06:30:00]
- 培養(yǎng)真正的人:如何于孩子有效溝通(下) [2010-05-11 14:35:00]
-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節(jié)選] [2010-05-20 11:0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