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朝時期,有一個叫劉實的人,字子真,高唐(今山東)人。曾任河南尹丞、太尉等職務。據(jù)說,少年時代,他家里很窮,靠賣給牛御寒的“牛衣”來維持生活。即使生活這樣艱難,他還是非常好學,后人稱他是“守約繩,口誦書,博古通今”。就是說,他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終于成為非常有學問的人。他不僅僅有學問,曾著有《春秋條例》一書,而且品德高尚,行為檢點,“清身潔己,行無瑕玷”。
就是做了官以后,地位高了,名聲大了,劉實仍舊一如既往,為官清廉,忠于職守,兢兢業(yè)業(yè)。
據(jù)記載,有一次劉實到當時以奢侈糜爛著稱的石崇家里做客。石崇家的設施豪華無比,就連廁所都像宮殿
一般。
劉實上他家?guī)?,一步跨進去,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墻上掛的是錦繡帳帷,擺著的是華麗被褥,還有美貌的丫鬟,捧著香囊侍立兩旁。見此情景,劉實趕緊退了出來,以輕蔑的口吻對石崇說:“對不住,我錯走進你的內室去了?!?/font>
石崇聽了,洋洋得意地說:“你沒有走錯。你進去的,那正是我家的廁所呀!”
其實,劉實知道自己并沒有走錯,他說:“我知道。不過,請你原諒,只是貧士一生簡樸慣了,不愿意上這樣好話的廁所而已。”
劉實的品行表里如一,在外面和在家里一樣??墒?/font>
他的兒子和老子的品行完全兩樣,兒子為官貪贓枉法,屢屢因貪污受賄而受到制裁,父親也因此受到株連而被罷官。
兒子犯了罪,清正廉潔的父親也跟著被罷官,劉實覺得實在冤枉。
他怎么也想不通,就跟他的朋友說了他心中的疙瘩。那位朋友聽了,對他說:“誰都知道,你是出了名的大好人,是個有口皆碑的清官??墒菫槭裁雌綍r不好好教育子女,引導兒子學習你的好的品行呢?”
面對朋友這樣的勸說,劉實卻不以為然。它對朋友說:“一個人的路,究竟要怎么走,那完全應當有自己把握的。何況,我在為官,整天忙于公務,哪有時間和機會教育他呢。”
朋友聽劉實這樣說,覺得他在對子女的教育問題的認識上,還有一些偏差,便毫不客氣地對他說:“你兒子出了問題,當然應當首先由他自己負責。但作為父親,你只是獨善自身,只注意自己的品行,卻不注意主動地有針對地經(jīng)常啟發(fā)、誘導、教育子女,這也是不對的?!斫獭倘恢匾?,但沒有必要的‘言教’,‘身教’也不會發(fā)揮很大作用。你兒子之所以犯罪,不能說與你只知道‘身教’,而不重視‘言教’的做法沒有關系。這不能不說你這個作家長的失職??!”
知心朋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話,使劉實深受啟發(fā)。他深深感到兒子的違法犯罪,與他的片面教育思想和思想的麻痹大意有直接的關系。他覺得自己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認真接受這個慘痛的教訓。
(此文轉自《中華家教》2010.5趙忠心文章。)
相鄰博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