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沒有彩排,一旦進入角色、登上舞臺,從拉開幕布的那一刻開始,在孩子面前的“現場直播”就開始了。父母的情緒、言語、行為,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會傳導給孩子,無論是否自覺、是否愿意。有研究表明,孩子按照家長要求做的事,只有20%;而按照家長行為或者受家長影響做的事,要占到80%。所以家長做人、做事不能太隨意。
在平時,父母自身行為不檢點、不以身作則、家庭關系不良、對孩子不切實際的要求或誤解等,往往都會成為孩子問題產生的原因。但在多數情況下,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往往只是就事論事批評孩子,卻很少反躬自問。
一個男孩各科學習成績都不錯,但是不遵守紀律,不團結同學,在學?!皭鹤鲃 钡幕觾簩映霾桓F。父母也很著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終于有一天,老師在他的作文中發(fā)現了問題。孩子寫道:“我的爸爸媽媽都很喜歡我,可是我不快樂。他們在家里不是吵架,就是誰也不理誰。有一天,我又在學校干壞事了,老師跑到我家告狀。老師走后,我看見爸爸媽媽在臥室里說了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他們說些什么,可是我很喜歡他倆和和氣氣的樣子。真希望老師天天到我家告狀,那樣我爸爸媽媽就不吵架了,那該多好呀!”——孩子以“惡作劇”這種獨特的、極端的方式試圖改變父母經常吵架的狀況,可見用心之良苦,而父母卻絲毫沒有察覺。
有一位父親平時老實厚道,跟同事、鄰居關系都很好。可是他兒子卻總是欺負小朋友,抬手就打人,家里的人都說孩子不像他爸。有一天,孩子又犯了老毛病,老師請家長到學校,孩子的爸爸說:“這孩子從小就淘氣,我可沒少揍他。我真不明白,怎么就揍不好呢!”老師告訴父親,孩子就是受您的影響,爸爸很是不服氣?!鋵崳M管父親并沒有教孩子欺負別人,但是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使孩子悟出的道理是:我可以以強凌弱,對誰不滿意就可以用“打”的辦法解決問題。這就是父母在無意之中作為孩子的模仿者對孩子的作用。
這類案例提醒父母:當孩子出現這樣那樣問題的時候,先查一查自己是否有不當的言行,是否自己的過失催生了孩子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往往也是惟一的模仿對象;同時,父母也是孩子成長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思想的引領者和行為指導者。孩子來到世上,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孩子的生活。
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在自己身上把父母的言行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你對他微笑,他也會對你微笑;你對他生氣,他就會讓你覺得更加生氣;你對他施以愛心,他也會以愛心回報于你;你對他簡單粗暴,他會以更簡單粗暴的形式返還給你、對付別人;你對他尊重,他會尊重你,重視你的建議;你對他忽視,他會對你置之不理……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所謂教育上的奇術,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他斷言:“如果教育者個人有很多的缺點,那么,任何的方法都是沒用的?!薄案改笇ψ约旱囊?,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這是在告誡我們,面對孩子,要做好每一分鐘的“現場直播”。也許對父母來說,在家庭教育的舞臺上難免怯場、難免失誤,做過的事就像播出的節(jié)目不能收回了,不可能再來一次。但是可以通過反省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在反復實踐之中獲得素質的提升。
家長朋友,您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嗎?自己首先要有“成長”意識,把眼睛盯著孩子、一心為孩子付出,轉變?yōu)椴粩鄬徱曌约骸?/span>改變自己、注重提升自己——這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關鍵要素,能夠獲得更大、更長久的教育效益。
(作者:關穎)(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