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四個原則(崔華芳)
女兒格格沒上幼兒園前,我經(jīng)常帶她去小區(qū)對面的新海豚藝術(shù)學校玩。新海豚的胡老師有個比格格小一個月的兒子,她非常喜歡格格,我們經(jīng)常一起聊一些孩子的事情。每次,胡老師總會給格格看各種有意思的圖片,有時候還會引導她畫畫。格格也會在胡老師面前唱歌。
有一天下午,格格剛睡醒我就帶她去新海豚了。那天,可能是剛睡醒,可能是好久沒有去,格格顯得有點拘束。
胡老師看到格格來了,非常熱情地拉了格格最喜歡的粉紅色的小椅子讓她坐下,然后,胡老師與我聊起了一些孩子教育上的事情。
剛開始,格格坐在我的邊上,胡老師坐在對面。過了一會,胡老師為了跟格格套近乎,坐到了格格的身邊。這時,格格明顯煩躁起來,她站起來,不停地拉我的衣服,說:“媽媽,好了,媽媽,媽媽,走了!”胡老師覺得很奇怪,問:“格格怎么了?是不是不喜歡老師了?”我先試著安慰格格:“沒關(guān)系,媽媽和胡老師再說會話就走?!钡窀襁€是堅持拉我的衣服要走。后來,我微笑著問格格:“你是不是覺得胡老師坐在你的邊上有點不好意思了?”格格點了點頭。這時,胡老師恍然大悟,她趕緊離開格格重新坐到對面去。格格這才放松下來。
2歲的格格正處于秩序敏感期,她不習慣于他人靠她那么近,一旦他人就在她面前,她就會顯得局促不安。這就是原因。
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發(fā)展過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這就談不上教育。
很喜歡美國成功學家,“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講述的一個與孩子有關(guān)的故事:
卡耐基家附近有一座公園,他經(jīng)常去那時散步、騎馬。公園為周圍人的生活帶來了樂趣。但是,附近的孩子們也經(jīng)常到公園里去玩,他們喜歡在公園里野炊,這使得公園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zāi)。因此,卡耐基只要看到有孩子們在野炊,就要上前勸阻。但是,孩子們根本不聽從他的勸告。火災(zāi)還是屢有發(fā)生。有一次,卡耐基在憤怒的情況下,采取了恫嚇的方法,揚言要把孩子們交給警察。孩子們似乎有點害怕,停止了玩火。但是,好景不長,只要沒人看見,孩子們還是會生起火來野炊。
后來,卡耐基反省了自己的說話方式。當他再看見有孩子玩火時,就親切地對他們說:“孩子們,這非常愜意,是嗎?我年幼的時候也非常喜歡玩火,現(xiàn)在也喜歡。但你們知道,在公園里玩火是危險的。我知道你們不是故意的,但是別的孩子不會像你們一樣小心,他們看見你們玩火,也過來玩火,回家時也不把火撲滅,以致發(fā)生火災(zāi),燒毀樹林。因為玩火,我們可能沒有樹林,你們也可能被拘捕入獄。我不是要剝奪你們的快樂,我喜歡看到你們快樂。但是為了避免造成火災(zāi),請你們現(xiàn)在把火堆周圍的樹葉弄開一些,離開回家時,用土把火蓋起來。下次要取樂時,請你們在山丘那邊的海灘上生火,好嗎?那里不會有危險?!?/font>
最后,卡耐基還不忘對孩子們說:“多謝了,孩子們。祝你們快樂!”
結(jié)果,孩子們漸漸地不去公園玩火了。
孩子們最終不去公園玩火的原因正是卡耐基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思考問題。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有太多的不同看法,如果雙方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就無法達成一致,我們看到的孩子自然渾身上下充滿了問題,而孩子感受到的也是父母的挑剔與不滿。
許多父母往往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想問題,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但是,父母們?yōu)槭裁床荒苷驹诤⒆拥慕嵌认雴栴}呢?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我們的孩子會可愛得多,也會優(yōu)秀得多。鼓勵是一種賞識,要用賞識的目光和話語去鼓勵孩子。當孩子因為做得不好而自卑的時候,微笑著告訴孩子:“你不比任何人笨,你的實力還沒有發(fā)揮出來,只要以后努力爭取,你一定能取得成功!”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要求父母注意以下幾點:
1、父母不要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兒童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確實不同,成人多習慣于用實用和勢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才會用審美的態(tài)度和一顆童心去感知世界,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需要不帶成見地去觀察和表現(xiàn)大自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體會孩子眼中的一切,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
2、讓孩子有一定的選擇權(quán)。
父母要將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給孩子選擇自己行為和做決定的機會,父母如有不同意見,應(yīng)該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討論。要允許孩子有新的想法、新思維、新做法,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錯誤的。
事實上,作為父母不一定要求孩子一定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愛好,有他的生活圈,父母應(yīng)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給孩子一定的空間。當然,父母也要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
3、滿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滿足孩子“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總被否定,會導致孩子想不通,孩子就會用父母不贊成的方式來發(fā)泄他的不滿。而相反,有些孩子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可,因此故意抱著敵對的情緒,但是,當父母出乎意料地肯定了他時,孩子卻會顯得不好意思,反而會故意來迎合父母,努力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讓父母感到高興。
4、不要過于否定孩子。
父母不要總是從“品德問題”、“個性倔強”、“學習不好”等消極方面去評價孩子,不給孩子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越是家長看不上的“不安分”的孩子,越是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對他們限制過多、強迫過多,使孩子受壓抑的能量未能得到合理的釋放,容易與父母發(fā)生對立和沖突。因此,家長應(yīng)當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以利于親子之間的合理釋放和疏通。
相鄰博客
- 新新爸媽家庭教育智慧(1)(轉(zhuǎn)) [2010-05-27 15:49:00]
- 新新爸媽家庭教育智慧(2)(轉(zhuǎn)) [2010-05-27 15:52:00]
- 讀給臺燈聽 [2010-06-20 11:06:00]
- 兒子的秘密武器——心理暗示(孫倩) [2010-06-25 15:2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