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興趣激發(fā)的基本原理
興趣的構成要保證有兩個要素,即樂趣和成就體驗,只有具備了這兩個要素,才能說對某個事物的興趣激活了,樂趣是“勾引”人對事物產生興趣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就談不上后面的成就體驗。在學習方面也是一樣的原理。
學習,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的學習,孩子必須對某一個項目感受到了樂趣后,才后引起他對其未知、好奇等方面的探究,這種探究是人的一種本能,不需要刻意去訓練或培養(yǎng),最為忌諱的就是破壞和扼殺。比如5歲的小孩對自己的玩具進行拆卸,就是想探究里面是什么,為什么玩具車會自己動,一個善于保護孩子這方面本能的父母,會和孩子一起來拆卸玩具車,然后在把它組裝好。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認為這是件“壞事”,這無疑是破壞孩子興趣的一種普遍做法,在學習方面也是如此。父母要允許孩子“試錯”,試錯的過程就是孩子探尋未知,建立興趣的源頭。
成就體驗就是為了能夠讓孩子的興趣穩(wěn)定并且持久。這里面有幾個關鍵的地方,一個是目標。目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標不是理想,不能過于寬泛和不確定,一定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考上二中和分數提高10分,明顯后者才是一個目標,因為它確定,有一個參照標準,通過努力就可以實現;而前者只能稱為理想,把它當成目標的話,只能讓孩子感到遙遠和迷茫,因為這里面的不確定感很強,讓孩子提不起征服它的念頭,更不會因為達到這個而有什么成就感,更多的只是負擔。
還有就是強化,很多家庭的在強化方面的做法就是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在短期內是有效果的,而且效果很明顯,這也是父母樂于此道的原因。但是從長期來看,他的負面影響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簡單的說就是把孩子對這個事物的興趣通過物質的獎勵,轉移到了對物質本身的獲取上,一旦這個物質獎勵的刺激減弱或者消失,緊隨著的就是興趣的喪失。孩子小時候父母追著喂飯吃,并許諾吃了飯就獎勵如何如何的,時間一長,孩子容易患上厭食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強化方面一定不能采取獎勵與興趣成果掛鉤的方式,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找資源,即從孩子的興趣方面入手,放大他的優(yōu)點,忽視他的缺點,這里的優(yōu)點就是資源,這個資源需要父母去發(fā)現,然后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這個資源,而不是簡單的告知。
最后一點就是遷移,單一的興趣肯定不是我們希望的,而且利用這個遷移的原理,可以把孩子原來弱勢的一些項目,通過已有興趣的遷移,達到變弱勢為強勢。比較常見的,學校的老師得知一個學生在物理方面的興趣和天賦后,往往不會僅在物理一個方面對其進行激發(fā),更加會引導其往其他的科目進行遷移,保證了全面發(fā)展均衡,興趣的廣泛帶來的必將是孩子全面的成長,而且是健康的,優(yōu)質的。遷移方面需要很強的溝通,因此需要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十分融洽,并且兩者有共同語言,有適當的切入點,對父母的學識有一定的要求。
本文來自: 家長100論壇 詳細出處請參考:http://59.175.137.75/bbs/viewthread.php?tid=51248
相鄰博客
- 關于注意力,一直流傳兩個訓練方法 [2009-11-19 22:17:00]
- 視覺訓練11法 [2009-11-24 14:28:00]
-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10種方法 [2009-11-30 20:15:00]
- 激發(fā)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效果 [2009-11-30 20:2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