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提起拖拉的第一反應大概是指拖拉機,如果有人要說自己是拖拉高手,肯定被人刮目相看。而如今,恐怕等來的卻是心理醫(yī)生那張表情凝重的臉——他會告訴你拖拉也是一種病。
你是否常常做事時總是拖到那個“deadline”?我相信大多數(shù)的人曾經(jīng)在生活中不止一次的告訴自己:我明天再做它,我還有時間,或者是明天以后的某個時間。每個人都知道拖拉不好,那究竟是什么讓人們?nèi)ネ侠兀?nbsp;
“你為什么拖拉?”關(guān)于這個問題,人們回答得最多的是“因為懶”。這樣說對拖拉癥患者實在不夠公平,事實上,即便情況最嚴重的拖拉者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也是有動力和精力的。懶惰、缺乏條理或者其他的一些性格因素并不是造成拖拉的原因。
更多的心理醫(yī)生和學者認為,能導致人們?nèi)ネ涎邮虑榈囊蛩刂饕校?wbr>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害怕改變,完美主義,害怕失敗,混亂無序等等。
Denis Waitley認為“拖拉是防備行為的一種過敏形式”。“這種形式的目的在于保護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說,拖拉發(fā)生在我們擔心自己的價值感與獨立感受到威脅的時候。只有在自然驅(qū)動力和富有成效的活動受到威脅或壓迫的時候我們才會表現(xiàn)出懶惰。”Theodore Rubin在他的著作《同情與自我憎惡》中提出,是害怕失敗、害怕有缺憾(完美主義)以及害怕無法實現(xiàn)的預期(茫然)阻止了我們繼續(xù)為實現(xiàn)可以達到的目標而采取的行動。
拖拉,是一種處理由啟動或完成任何任務、決策所引起的焦慮的機制。也可以理解為拖拉是有機個體為了應對焦慮情緒而產(chǎn)生的一種行為方式。通俗點說,拖拉就是一種壞習慣,把事情推托到以后干是它的主要特征。拖拉是施展給自己的障眼法。最容易拖拉的人,也就是那些最害怕困難、批評、失敗以及擔心專注于一個項目而失去其他機會的人。
這個毛病并不會只是影響你的個人生活,同樣會影響到你的事業(yè),因為一旦有機會,這個毛病也會你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來。錯過機遇,加班加點,壓力,折磨,抱怨,內(nèi)疚就是最終一連串的后果。
近期公務繁多,松鼠會的辦公室里特別流行一句話:“我好焦慮?。?wbr>”可以工作焦慮、吃飯焦慮,甚至上個WC也要焦慮焦慮……反正不論做什么事都想嚷上一句。然而,究竟什么是焦慮呢?
焦慮癥,全稱焦慮性神經(jīng)癥,是以反復并持續(xù)的伴有焦慮、恐懼、擔憂、不安等癥狀和植物神經(jīng)紊亂的精神癥障礙。通常,焦慮只是一種妨礙人正常生活的情緒,這種情緒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比如:長期擔憂、害怕出現(xiàn)在人多的場合、總擔心健康的自己得了絕癥等等。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常常表現(xiàn)的非常不安或恐懼,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qū)淼哪承┦虑楸憩F(xiàn)的過分擔憂(也可以無明確目標的擔憂),而這種擔心往往與現(xiàn)實并不相稱,這些癥狀就是焦慮的表現(xiàn)。也許還會伴有自主神經(jīng)亢進,肌肉緊張等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的癥狀。
說到焦慮的成因,大多數(shù)情況下以精神心理因素為主。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焦慮癥狀的形成與思維和認知過程有著密切的、重要的關(guān)系。一些人更愿把一些普通的事情,甚至是一些良性的事情解釋為災難的先兆。這與抑郁情緒的產(chǎn)生也有一些聯(lián)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它不同于抑郁癥。Anxiety和depression是兩個概念,當然,焦慮和抑郁也常常結(jié)伴而至。
出庭律師J因其虎虎生風的辯論風格而知名,然而在盡管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J在生活中卻從未有過真正的快樂,他一直心存憂慮,難以放松。使他深受折磨的一種消極思想就是:“如果我在法庭輸了怎么辦?情況一定很糟!”J如此怕輸以至于他總是強迫自己在工作,他的整個生活已經(jīng)被單調(diào)而繁重的工作和憂愁所充斥,沒有什么能幫他擺脫持續(xù)多年的不安感。
有一些態(tài)度和信念會使我們?nèi)菀谆忌辖箲]癥。在律師J的案例中,根據(jù)常見自我攻擊信念(SDBs)可以發(fā)現(xiàn)J的焦慮的原因:表現(xiàn)完美主義、感覺完美主義、成就上癮、對贊許上癮、取悅他人、感覺自戀、超人。你會發(fā)現(xiàn)盡管J的工作已經(jīng)很完美了,但是他還是擔心自己會因為輸?shù)裟硤龉偎径诲X不值。他的這些消極的想法(自我攻擊信念)就是促使他焦慮的真正原因。
國際上關(guān)于焦慮癥成因理論的討論很多。主要有四個模式:認知模式、暴露模式、情緒隱藏模式和生物模式。
1.認知模式:消極的想法引發(fā)焦慮。每當你感到焦慮或害怕,原因在于你在心里告訴自己:糟糕的事情要發(fā)生了。你的恐懼不是源于現(xiàn)實,而是來自你強加于自己的負性思維。當你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你就能改變你的感受方式。(也就是前文中律師J的例子)
2.暴露模式:逃避是一切焦慮的根源。換句話說,因為你在逃避你害怕的東西,所以你感到焦慮。如果你恐高,或許你會避開觀景電梯或屋頂。如果你感到害羞,或許你會避開與他人交流。同理,如果你是怪獸,心里一定不想見奧特曼。
3.情緒隱藏模式:想做老好人是一切焦慮的根源。你這類人害怕與他人對抗,害怕憤怒之類的消極情緒。當你感到不安時,就會在他人面前將自己不安的情緒隱藏起來,這個過程快而迅速,甚至當事人都不會意識到。這些消極情緒就會以另一種形式重新浮現(xiàn),導致恐懼、擔憂等。
4.生物模式:大腦中的化學物質(zhì)不平衡的結(jié)果。這種機理模式廣受爭議。
想要改變拖拉和焦慮的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觀念,改變思考方式。其實,大多數(shù)的醫(yī)生都贊成使用免藥物治療法。比較科學的方法是找個靠譜的醫(yī)生指引治療。不過中醫(yī)就算了,每天熬一鍋湯藥還真是夠讓人焦慮了呢。
我這個江湖郎中也有一招,不妨效仿《白雪公主》里的皇后,每天對著鏡子把自己想像成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那個的人,自信心爆棚之后看什么都順眼。最后,由于焦慮這篇稿子是否讓人滿意而拖拉到紐約的工作時間才完成,我也該去好好補睡一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