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涼州區(qū)第一幼兒園 王錦繡 |
showElementsTop(0); < /> |
在我們的周圍常常遇到這樣的事,老師評價上學后的孩子:“上課不專心聽課、小動作多、懶惰、怕動腦筋、承受能力差………”家長也很委屈:“我在孩子身上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錢,學琴、學畫、學電腦、還有學外語,怎么上學就那么多的不是呢”?做為幼兒園的老師更覺得不可思議:“原來活潑可愛,樂意給老師講悄悄的話的人,怎么變得膽怯,自卑了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根源在哪里?是家長的錯,還是老師的過?本文試圖運用“相似性”原理分析矛盾的根源,從而找到一把解決這些問題的鑰匙。 常言道:“三歲之才,百歲之魂”,學齡前兒童已經(jīng)進入了人生發(fā)展關鍵階段和重要時期。國家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可是在許多人的眼里,素質(zhì)教育就是多才多藝,教師在學校教數(shù)理化,父母在家里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專長,加在一起就是素質(zhì)教育。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素質(zhì)教育呢?素,就是平日一點一滴培養(yǎng)成的性格──人們按著它的規(guī)矩行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并成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改變的本性,可見素質(zhì)與培養(yǎng)習慣是分不開的。而習慣是由于長期重復練習而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是一個人經(jīng)過反復練習而養(yǎng)成的行為自動化,一個人從小養(yǎng)成什么樣的習慣,毫無疑問將要影響他的一生,所以對于幼兒來說,素質(zhì)教育的焦點應該定位在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上,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成人的言行、教育對孩子產(chǎn)生遷移默化的影響,“性相近、習相遠”,重點是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人們原先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動作技能、情感和態(tài)度,對新的學習就會產(chǎn)生影響,這種影響叫遷移,它有時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有時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例如:孩子在幼兒園畫畫或做手工時,能細心地涂色、剪貼、做游戲時能積極投入,那么上學以后,在書寫方面也一定會細心、專注。反之,如果在幼兒園吃飯時愛跟同學講話,一會兒推這個,一會兒搡那個,整理臥具、文具、丟三拉四、磨磨蹭蹭,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在學習功課時,會產(chǎn)生負遷移,自然就會出現(xiàn)“不專心聽講、小動作多”等問題。 用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先生研究的相似論來解釋孩子的認識規(guī)律,使人們在現(xiàn)實中混沌的,不自覺的感覺和行為,變得明確,自覺及嚴謹。孩子總是根據(jù)自己在家庭、幼兒園、社會中的直接經(jīng)驗,間接經(jīng)驗儲存在大腦中的“相似塊”去對所認識的新事物、解決的新問題進行匹配、推理、選擇、判斷、最終達成獲得新知識以及對問題的求解。那么,現(xiàn)在我們放眼來看目前學齡前的孩子存在大腦中的“相似塊”是什么樣的呢? 一、從家庭結構來看:現(xiàn)階段中國家庭的結構,以獨生子為主體;目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經(jīng)形成,父母將孩子交給祖父母教育,老人曾為人父母時,因工作和生活,對孩子疼愛較少,現(xiàn)在退休了,把對兒女的愧疚轉移到孫子身上,所以溺愛孩子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孩子的日常生活均由家長一手包辦,上幼兒園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其認識幾個字,會算幾道題,根本不愿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有了缺點毛病,不讓老師批評,家長出面編造一些客觀理由。如果孩子做錯了,如打傷別人的孩子,老師一旦批評,家庭會以傷害孩子自尊等理由向園長投訴。未了,老師還得向家長道歉,這時候孩子大腦里的“相似塊”便是“有家長做保護傘,我誰也不怕”,久而久之還會為掩蓋自己的過錯而撒謊。從而放任自流。 二、從教育模式看: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已形成定勢,教育的方式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幼兒、學生動手能力和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推崇“學而優(yōu)則仕”,教育出來的是會吟詩作賦、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圣人”。由于目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公辦、民營幼兒園競爭比較激烈,幼兒園怕流失生源,所以就象商店一樣,顧客永遠是正確的,教師違心放棄了“德”的教育,迫使教不能嚴而只能“師之惰”了。孩子上了小學以后,由幼兒園的“開發(fā)智力,在玩中學,學中玩”變成了“必須學習”。加之學校以公立為主體,老師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嚴格,于是,孩子在長期的的學齡前心靈深處養(yǎng)成的唯我獨尊的“相似塊”,這就是很容易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現(xiàn)象。 三、從家長擇園來看:就孩子生活而言,家長擇園的依據(jù)主要是伙食好不好,老師給孩子喂不喂飯。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這些事情并非他不愿做,而是不會做,做得不好,家長一味地去包辦代替,孩子失去了鍛煉學習的機會,致使幼兒潛能得不到開發(fā),久而久之,養(yǎng)成孩子的懶惰習慣。曾經(jīng)有一位孩子,因為吃慣了剝?nèi)テさ碾u蛋,所以,從家里帶來了一個煮雞蛋,他放在手里一直捧了一上午,而不知如何下口。學齡前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有些孩子在嬰兒期就養(yǎng)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邊看電視邊吃飯,這樣就助長了孩子不專心、好動、做事磨磨蹭蹭、不認真、怕別人責備等不良習慣,在家長不經(jīng)意的溺愛和教育下,不良的行為習慣已悄悄地在孩子身上養(yǎng)成了。這些生活經(jīng)驗和行為習慣的“相似塊”,自然會影響到學習,“上課小動作多,不專心聽講,遇到問題,不認真思考;受不到一點委屈……糾其原因是孩子已經(jīng)形成的“相似塊”在學習中的再現(xiàn)和變異。也就是生活習慣在學習中的負遷移。 我們要想改掉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首先要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良的生活習慣不是長大才培養(yǎng)的,而是在嬰兒期就開始形成。要讓孩子具備勤奮吃苦,踏實努力,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格,就要從嬰幼兒起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只有具備了這些優(yōu)秀的非智力品質(zhì),才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參與競爭。所以許多有識之士呼吁“國際人才的競爭前沿不在大學,也不在中小學,而在幼兒園和搖籃中”,“不要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一警鐘,不是危言聳聽,它實實在在地警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因此,做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幼兒的心理、生理、認知特點,及時“輸入”最優(yōu)質(zhì)的“相似塊”讓它們愉快地“著床”,達到相似匹配,相似重組,相似創(chuàng)造,從而開發(fā)潛能的目的,為此,我以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愛孩子、理解孩子,調(diào)制老師與幼兒、家長間的相似關系 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第一要素是他對教育對象的愛心,他的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懷。兒童世界是一個奇妙而充滿幻想的世界,他們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價值觀念和游戲規(guī)則生活,教師應該用自己兒童時期的心情和體驗、價值,真誠地關愛孩子,深入了解孩子,自覺與孩子“相似”,永葆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蹲下來和他平等地交流。這樣孩子才能“安其不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由于孩子年齡小,生理和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因此,要求老師象母親一樣倍加呵護幼小的生命,這樣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聽老師的話,按老師所期望的目標去努力。又因為孩子小,一些是非觀念不是很清楚,這就要求老師及時改正孩子身上的錯誤和毛病,告訴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當怎樣做,及時修正缺點和毛病,用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去感化家長,求得家長的信賴和支持,配合老師教育好孩子。 二、充分認識習慣培養(yǎng)的微觀性和長期性,忌煩戒燥,持之以恒 幼兒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可能從嬰兒期就開始養(yǎng)成了,它源于家庭影響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要想改正過來,也并非一朝一夕,培養(yǎng)孩子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是我們的總目標,教師應為了孩子設計一個個的小目標。例如,有的孩子吃飯?zhí)貏e慢,究其原因,一是交頭接耳和周圍的人講話,不專心。二是抓耳撓腮,小動作多。三是長期喂飯,吃飯的方法不正確,針對這樣的情況,首先強調(diào)吃飯的要求,如不講話、不做小動作等營造安靜進餐的良氣氛圍。并經(jīng)常提醒易出毛病的孩子。其次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即別人吃得快(科學進餐條件的快),我也不能落后,并教給孩子正確的吃飯的方法,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孩子今天比昨天有一點進步時,老師要看得見,并馬下給予肯定,讓他先不講話──不做小動作──不做全班最后一名,最終達到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是具體的微觀的。是一點一滴,日積月累,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師要做“有心人”要無微不至地全面關愛孩子,要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精雕細刻、一絲不茍,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抓,抓反復,常抓不懈,直至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充分認識習慣形成的二重性,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樹立信心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習慣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終身的好習慣,也有耽誤終身的壞習慣,如不能長期堅持,半途而廢,那勢必就會由壞習慣來取代,勤勉的習慣不能養(yǎng)成,必須歸于懶散、工細的習慣不能形成,必將變得粗疏?!靶韵嘟?,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所以人們常會明知不對和無益,卻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習慣就自然養(yǎng)成,連后悔都來不及。相反,許多可以受益終身、影響人的前途和命運的良好習慣,既不能滿足人的一時嗜欲,更不迎合人的惰性。所以,它絕不可能自然地形成,而需要下決心禁絕或限制某些嗜欲、克服、戰(zhàn)勝惰性,自覺接受一定規(guī)矩與制度的約束,愉快投入某些帶有“強制性”訓練,甚至要長期堅持與自己過不去,直到習以為常,“習而成慣”為止。人既有個性的本性(個性),又有類似本性(社會性),一般人都有從眾的心理傾向,一種習慣如果已成為眾多人的群體習慣,那么社會形成一種“風氣”“習俗”。家有家風,校有校風,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就要反過來影響個人的成長,這就是環(huán)境影響?!拔裘夏福瑩襦徧帯?,我們今天不能總是消極地去逃避不良環(huán)境,而應當一起努力。從我做起,掃歪風、樹正風、改變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樹立良好的班風、校風,再利用“群體效應”,以良好的班風、園風陶冶、感染孩子,實現(xiàn)抵制不良習慣,培養(yǎng)、生成良好習慣的良性循環(huán)。 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因此在班集體中要樹立什么是光榮的,什么是羞恥的,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等是非觀念,當一名幼兒有進步時,大家都為之高興,建立“紅花評比欄”,上課能積極回答問題,被子疊得好等等都可以貼一朵小紅花。 老師應時刻提醒孩子,每個人都是一個聰明人,每個人都會成功,如果有了缺點和錯誤,沒有什么關系,只要改下過來還是好孩子,使孩子時有自豪感,不怕受挫折,做到讓成功握在教師的手中,讓成功寫在孩子的臉上,給予弱小者最大的關懷,讓孩子感到每天都是燦爛的,異彩紛呈的。 從小打好全面發(fā)展的知識“底子”和精神底子,讓這些優(yōu)質(zhì)的“相似塊”在孩子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相似重組,相似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培養(yǎng)出合格人才的目的。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培養(yǎng)好幼兒的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對于孩子將來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
相鄰博客
- 培養(yǎng)嬰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小游戲 [2010-08-11 14:15:00]
-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2010-08-11 14:18:00]
-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二) [2010-08-15 17:28:00]
- 培養(yǎng)思維能力影響孩子一生 [2010-08-15 22:3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