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新 華
各位家長:
大家好!首先為各位家長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你們的到來足以表示你們對自己孩子的關切!我也代你們的孩子在此說聲“謝謝!”
各位家長都知道,現在我們無論做什么都需要持證上崗,但只有父母這個崗位沒有考核標準,孩子從會說話的那天起,就開始稱呼我們爸爸媽媽了,這個職稱是我們的孩子親口頒給我們的,我們在享受這個稱謂的同時,一份教養(yǎng)的責任也落在身上了,那我們是不是都很稱職呢?自己反省一下,我們是合格的父母嗎?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習一些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養(yǎng)方法呢?
初一學生剛進入中學才一個來月。已凸顯出了很多問題。
問題一:離異家庭的孩子已占到了20%左右,這些中的大部分孩子學習能力差,還有些家長正在鬧離婚,家庭糾紛頻繁,經常吵鬧不斷,不但無暇照顧孩子,有時孩子就成了出氣筒。父母離異,孩子心理上有壓力,他們每天處在焦慮,恐懼和不安中,為求得自我保護而想方設法,早就沒有了生活的熱情和希望,試想一下,孩子沒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哪還有心思安心的學習和正常的生活?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那份關懷、撫愛和教育,勢必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創(chuàng)傷。所以產生厭學也是無可厚非的。
問題二:路東的大部分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以文化水平低,沒時間管孩子為由,讓孩子長期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放任自流。
問題三:少數民族的孩子多,這些學生學習和行為習慣都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是:家長以不懂為由,什么都不管,且家長的示范作用很差。
問題四:孩子不愛勞動,自理能力差。原因是:家長在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上沒要求。
今天我們在這里一起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一些方法,意在拋磚引玉,希望這次的交流能給各位家長帶來一些啟迪。
一、家庭教育的內涵及家長提高孩子學習的智能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人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這項教育工程里,家庭、學校、社會發(fā)揮著各自的職能作用,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起著奠基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既有啟蒙作用,又有終身影響作用。
在孩子入學之前,一般家長都能自覺地承擔子女的教育任務,但是,當孩子入學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就認為,只要有學校教育就可以了,尤其是上了中學,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很叛逆,家長說不得,于是乎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推給學校,放棄自己的責任。還振振有詞地說:孩子只聽老師的,我們說什么沒用。這是極其不正確和不負責任的做法。
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教育有專門的教育工作者,學校應該擔負教育的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學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就會徒勞無功,這是因為:
首先,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進行的。一旦孩子進入學校后,學校就要以它特有的模式,按既定目標,去進行有計劃的、統(tǒng)一的再造性“加工”。
其次,僅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因為孩子的活動場所不僅僅在學校,還要在社會上、家庭生活里。學校、社會、家庭都要給予他們影響,特別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它的教育和影響作用決不會因為有了學校教育而喪失。所以,只有優(yōu)化家庭教育,實現雙向配合,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和良性循環(huán),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最后,學校很難顧及每個學生在思想水平、道德素質、身心特點等方面的差異。而家長不僅熟悉自己子女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狀況,而且知道自己子女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梢哉f,每位家長不僅具有對其子女進行有效教育的優(yōu)越條件,同時也應具有教育子女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什么是家庭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由家長營造一個適宜于子女成長的環(huán)境,通過環(huán)境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進行熏陶,耳濡目染的隱性持續(xù)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內容是什么呢?
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有:德育、行為習慣、智能開發(fā)、身體和心理素質。
1、德,反應著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風貌,決定著個人的發(fā)展方向。家長對孩子德育教育要比智育教育更關注。
2、良好的行為習慣應當從小培養(yǎng),有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當別人問他在什么地方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他回答說:在幼兒園。他學到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要注意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3、良好的心理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成敗,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個人情緒穩(wěn)定、樂觀、充滿自信,善于與人相處、合作,往往能夠更成功地應付生活的榮辱浮沉,也就更容易成才和發(fā)展。
【故事引領】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感嘆:“他和我是一個班同學(話外之意:我們是一樣的),在什么什么方面還不如我呢!人家就是運氣好,現在比我強多了。”是?。蓚€曾經在一起上學,一起長大的孩子,是什么把他們的“一樣”變成“不一樣” 了呢?這個秘密武器就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積極心態(tài)”和讓我們視而不見的“良好習慣”。
面對相同的客觀環(huán)境你消極的等待著,他努力的尋找著機會。
面對相同的機會你懷疑地應付著,他積極的把握著。
面對相同的挫折你悲觀地放棄了,抱怨自己的不走運,他樂觀的認為這沒什么,從頭再來。
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一樣的”變成了“不一樣”。
4、智能開發(fā)主要培養(yǎng)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等。
(1)、 注意力的培養(yǎng)
注意力的發(fā)展是人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經常有父母,說到孩子的學習時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課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在家寫作業(yè)也不能長時間的集中精力,這里就有孩子注意力形成時的教育缺失的原因。 注意力集中,表示孩子的智力發(fā)展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吸收知識會更多,成績會更好,學習能力會更強。 【故事引領】亮亮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一到做作業(yè)的時候,一會要撤尿。媽媽也無法判斷是真是假,總不能不讓孩子去廁所吧。無奈只好讓他去,亮亮高興是跑出去,過了10多分鐘才磨磨蹭蹭地走了回來,可是沒做一會,就又坐不住了。又要去喝水,媽媽知道他是在耍花招。不讓去,亮亮無可奈何地坐在那,但卻心不在焉,左顧右盼。這時傳來了敲門聲,亮亮像盼到了救星,馬上站起來,一邊跑一邊大聲喊:“爸爸回來嘍!爸爸回來嘍!”看著兒子的樣子,媽媽嘆著氣:“怎么一學習就不能集中精力呢?” 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給大家三點建議: (1)興趣入手:觀察孩子,從孩子感興趣的事上引導,小明學習不能集中精力,媽媽用了這個辦法后效果顯著。 (2)引起好奇:比如,我想讓我的孩子看有關曹操的書籍和文章,我就會在家里經常談到曹操的性格、曹操的孩子、以及七步詩。
(3)明確任務:阿利家的院子里有一盆水仙花,花里長出了兩個大大的花蕾,媽媽就跟阿利說:“這個花開了后會結出果實的,就是花籽,這兩個花籽要送給鄰居的王阿姨和李叔叔的,你要看著它,開花后,我們好把花籽摘下來”。于是阿利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水仙花開了沒有,有時,蹲在花盆前仔細觀察…… 有了理論的指導,再去認真的實踐,孩子的注意力培養(yǎng)會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下面給大家提供一個著名的培養(yǎng)孩子注意力的心理學游戲: 吉爾福特游戲 吉爾的實驗室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歡樂的游戲。吉爾福特站在桌子旁邊,手里拿著了個大蓋子。桌子上放著一個大玻璃杯,里面裝滿各種顏色的橡皮球。孩子們圍著他。這時吉爾福特從玻璃杯里拿出3個橡皮球,讓孩子們閉上眼睛,然后用蓋子把3個橡皮球蓋上,孩子們睜開眼睛。 吉爾福特猛地揭開蓋子,又迅速地蓋上。孩子們異口同聲說:“三個。”這時,吉爾福特又拿來了10個球放在蓋子下面。孩子們爭論起來,“八個。”“不,不對,九個。”“你們都錯了,是11個。”孩子們爭得面紅耳赤。吉爾福特說,這種方法是他用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竟一眼能看出20個小橡皮球。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樣的游戲中,從未感到過疲勞。各位家長朋友們,我們試著用這個方法與孩子一起去嘗試和實踐。
(2)、 思維力的培養(yǎng)
思維力是在生活實踐和認知發(fā)展中成長和發(fā)展起來的。 當父母和教師給孩子足夠的發(fā)展思維的機會、條件、環(huán)境,孩子的思維力會發(fā)展正常,如在孩子的成長中,對孩子過于包辦、壓制、打擊,以及過于愚昧的引導都會給孩子的思維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 【案例導讀】 曾經有一位實驗者往一個玻璃杯里放進一只跳蚤,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復幾遍,結果還是一樣。 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這只跳蚤放進杯子里,但在杯上加了一個玻璃蓋。“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一次次被撞,跳蚤漸漸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跳躍的高度。再過了一陣子,這只跳蚤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再也沒有撞到這個蓋子。 一天后,實驗者悄悄地把蓋子拿掉了,可是跳蚤還是在原來的高度跳著。兩天、三天……一周后,這只可憐的跳蚤還在這個玻璃杯里不停地跳著,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 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當然不是,只是在屢屢被撞后,它心里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思維定勢”,當孩子在嘗試學習生活實踐中,受到太多的打擊,而找不到成就感時,他就很容易形成,這種“我跳不出去了,我不行”“我寫不好”“我彈不好”“我唱不好”等消極的思維定勢。 如果父母更多的鼓勵、支持、放手,孩子的思維方式則會向更高的方向發(fā)展: 鼓勵孩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思維方式。因為,疑問是積極思考的前提。 【故事引領】 小歐拉的故事 歐拉小時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天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覺得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那個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的思考。老師生氣了就讓小歐拉離開學?;丶摇?span lang="EN-US"> 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huán)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小歐拉用數學知識為爸爸設計了一個又省材料又能有最大利用面積的羊圈,羊圈建成了,果然面積和用料都非常的科學。父親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孩子真是太聰明,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于是父親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歐拉作為歷史上對數學貢獻最大的四位數學家之一,他的思維方式,具有不愄權威的發(fā)散性、具有不受限制的變通性、具有不拘模式的疑問和好奇。 鼓勵孩子儲備豐富的知識。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思維方式就越活躍,思維效果就越順利有效。
(3)、 想象力的培養(yǎng)
【故事引領】
樹上有十只鳥 某日,老師在課堂上想考考學生們的智商,就問一個男孩:“樹上有十只鳥,開槍打死一只,還剩幾只?” 男孩反問:“是無聲手槍么?” “不是。” “在這個城市里打鳥犯不犯法?” “不犯。” “您確定那只鳥真的被打死啦?” “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托,你告訴我還剩幾只就行了,OK?” “OK!邊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它鳥?” “沒有。” “有沒有殘疾或餓的飛不動的鳥?” “沒有。” “打鳥的人眼睛有沒有花?保證是十只?” “沒有花,就十只。” “會不會一槍打死兩只?” “不會。” “一槍打死三只呢?” “絕對不會?。?!” “……好吧,那么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么?” “完全可以。” “它們受到驚嚇起飛時會不會驚慌失措而互相撞上?” “不會,每只鳥都裝有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而且可以自動飛行。” “恩,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的回答,“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來,就一只不剩。” 這是一個開發(fā)想象力的一個小問題。幽默地啟發(fā)人,從多方位、多角度、多表象、多結果去思索想象,然后給出問題一個明確的答案。一個人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是要有知識的儲備、積極的培養(yǎng)、努力的訓練而形成的。 孩子的想象力是由孩子的表象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因此,父母有責任給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參觀、瀏覽、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去欣賞文藝作品、參加體育運動、科技活動等,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去體驗和增加生活經驗,以開拓視野,增加表象儲備。 想象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必須以豐富的知識經驗作為基礎。 愛迪生一生有2000多項發(fā)明,都源于他從小勤奮好學,他10多歲時就大量的閱讀了《美國史》《羅馬興亡史》《大英百科全書》等知識性極強的著作。這些知識的儲備為他以后的發(fā)輝超常的想象力,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孩子沒有看過真正的大海,但是在書上、電視上看過。當聽到、讀到大海的字樣時,去大膽地想象:坐在海邊的沙灘上,觀看大海的湛藍,聆聽大海的濤聲,體驗大海的博大,品味海風的微咸…… 【故事引領】 小明的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小明講故事,這一天媽媽講了一個成語故事——掩耳盜鈴,講著講著,孩子突然拉著媽媽的胳膊問: “媽媽,小偷是用一只手捂著耳朵還是用兩只手捂著耳朵?” “當然是兩只手才能捂得住。” “可是那小偷還用哪只手去摘門玲呀?”媽媽頓時被問住了。是呀媽媽心想,我們從小到大,不知聽過多少遍、講過多少遍掩耳盜鈴,卻從來沒有想過小偷是怎么去用手捂著耳朵又去摘門玲的。于是媽媽表揚了小明豐富的想象力,并與孩子一起想象,小偷究竟是怎么掩耳盜玲的。小明和媽媽想象出很多不同的答案。
(4)、 記憶力的發(fā)展
人的記憶不是天生和自然發(fā)展的,父母要有意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能力,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 【故事引領】 國際小學生書信寫作比賽第一名獲得者趙爽,用詞精確,記憶驚人,這與其父親幫助孩子增加對字詞的精確記憶、準確用法密不可分。 有一天,的爸爸剛下班,就把趙爽叫進屋來。爸爸拿出了一個小紙條,紙條上是三個字:“瞌、嗑、磕”爸爸讓趙爽觀察一下這三個字怎么讀?怎么寫?怎么用?因為早上爸爸上班前看到趙爽的作文上“嗑”成了“瞌”。趙爽知道都讀:”ke”,但對于用法卻支支吾吾,于是爸爸耐心地告訴趙爽:“瞌睡困時需用眼‘目’、嗑瓜子時需用嘴‘口’、古人磕頭在‘石’上。”于是趙爽高高興興地把自己早上作文中的錯字“嗑”字改了過來,從此對這幾個字的用法和樣子牢牢地記在了記憶深處。爸爸就這樣在生活和學習中,一點一滴、一絲不茍、耐心細致地培養(yǎng)出了趙爽驚人的記憶力。
(5)、 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 (1)創(chuàng)造力的行為表現: 1、變通性。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3、獨特性。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
5、強壯的身體,身體是人的根本,但遺憾的是,現在的孩子“有體重、無體能”,超重與肥胖檢出率不斷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有關專家把現在的青少年體質概括為“硬、軟、笨”。即關節(jié)硬、肌肉軟、動作笨。因此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離不開家長的科學養(yǎng)護、精心陪伴、親子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