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 |
[ 2010-6-7 14:39:00 | By: 家教藝術中心 ] |
0
“我的夢想是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可是在那個年代這個想法根本不現(xiàn)實?,F(xiàn)在我要培養(yǎng)自己的女兒來幫我完成這個心愿?!? “院子里那幾個小朋友考試都是前幾名,我的孩子居然還有一門功課不及格,我怎么出去見人啊,真丟臉!” 的確,很多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一直持有這些觀點,并且也是這樣實施的。正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殷切希望。在這里,“龍”和“鳳”成為了家長為孩子制定的終極培養(yǎng)目標的代名詞。然而,事實上很多孩子并不“買賬”,他們似乎鐵了心要跟家長“對著干”——不愛學習、不想去學校、不參加培訓,甚至不和家長說話,不理會家長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孩子到底怎么了?其實,并不是孩子們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觀點,如果家長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學習、生活,把孩子當成完成自己夙愿的工具,孩子當然會感到壓抑、憤怒,對父母不滿。當孩子認為學習是為父母而不是為自己的時候,他們就很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還會對生活缺乏熱情。家長對此也會感到失望。 那么,家長到底應該為孩子設立什么樣的培養(yǎng)目標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育研究專家泰勒貝克認為,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一個有獨立能力的人。其中最關鍵的是四種能力:一是自我感知能力,即能夠明了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清楚自己的情緒變化;二是自我激勵能力,即在悲觀失望、意志消沉時能及時調(diào)整自己,重新振作起來;三是領導和合作的能力,即能夠適應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有效合作,具備解決和化解矛盾、激勵團隊的能力;四是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即能夠保持終身學習的信念。這些素質(zhì)遠遠比一次考試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幾名、考上某所大學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沒能使家長如愿以償,家長應該怎樣看待呢?專家有這樣一個小測試,家長們可以問問自己:“我的孩子雖然沒有達到我定的目標,但孩子生活得很快樂,他很努力地學習,與同學相處融洽,并且樂于為社會服務,對這樣的孩子,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的確,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關鍵是家長要使自己接受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獨立個體,這才是“真正的希望”。 來源:雙鴨山新聞網(wǎng) 【曉巖轉(zhuǎn)】 |
相鄰博客
- 想除掉地上的雜草就種上莊稼(王英霞) [2010-06-06 22:59:00]
- 寫給想減肥的朋友(金麗莉) [2010-06-06 23:05:00]
- 60秒扳過孩子的壞習慣 [2010-06-07 18:05:00]
- 踩影子(金麗莉) [2010-06-07 23:4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