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之一)
(林高龍)
題綱:
一、什么是溝?
人與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之間會存在一條天然的界限,而家長與孩子之間因年齡的差異性,這條界限(代溝)尤其明顯。
1、時代鴻溝:
2、文化差異:
二、如何能通?
1、了解孩子的時代精神——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姚明的象征-無所不能
李宇春的象征——想唱就唱
家長的選擇——尊重理解
2、避免與孩子的文化沖突——說孩子能懂的話。
孩子的語言文化——有話直說VS家長的常見誤區(qū)——心口不一
孩子的語言文化——真心實意VS家長的常見誤區(qū)——辭不達意
孩子的語言文化——有什么說什么VS家長的常見誤區(qū)——前言不搭后語
三、有效溝通的十個細節(jié)
講座文稿
從一個故事講起
孩子考入重點大學后一個月給父母發(fā)來短信。
第一條短信:
你知道我們家像什么嗎?十八年過去了我終于找到了恰當的比喻,那就是動物園,你們是飼養(yǎng)員,成天就他媽的喂精飼料,那個….(父母之一的名字)成天象訓練低智商的動物一樣給我說教,我他媽的受夠了,這個家就你還值得我回來,到時候讓那個老不死的見識一下什么叫現代思想,什么叫信息化時代,還有你對我思想的輕視,這是我絕對不能容忍的,你好自為之,我還不得不回來,很抱歉,讓我回來的不是你們
第二條短信:
把這些想法全讓(父母之一的名字)知道
第三條短信:
我現在很快樂,因為我過的很舒服,我能感覺到我的思想在放光,再見”
一、什么是溝?
人與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之間會存在一條天然的界限,而家長與孩子之間因年齡的差異性,這條界限(代溝)尤其明顯。
1、時代鴻溝:
那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不暢的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問題,莫過于代溝。但是代溝,從何而來?
著名學者南懷瑾老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歷史,每代歷史有每代歷史的精神?!?/span>
那么作為家長,您就必須清楚的認識。雖然您是孩子的家長,雖然是您給予孩子的生命。但是,您跟孩子還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
而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會因為自己所在的那個時代不同精神和價值判斷,不能與另一時代的人實現自然的一種融合。
通俗點來說,您跟孩子之間,因為時代的不同,自然而然存在一條“代溝”。
2、文化差異:
二、如何能通?
1、了解孩子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價值——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當然,溝通是要了解為基礎的。若要了解“90”后背后所涵含的時代精神,事實上從當前在青春期少男少女追捧的流行文化中可見一斑。因此,借用當下流行的文化偶像來簡單說明“90”后所認同和追捧的文化現象背后,到底他們又有什么樣的內心世界和心理需求存在?
文化偶像:姚明
文化符號:小巨人
內心世界:無所不能
姚明自進入美國NBA以后,他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張名片,更是新生代中國人的代表之一。所以,他當選中國十大杰出青年,應該說是順應時代,順乎民意。
姚明有個稱號,叫“小巨人”。借用他的這個稱號來代表“90后”的一個性格特性應該也是蠻貼切的。
“90”后的這代人,享受了時代的恩惠。一方面物質的高速發(fā)展,為他們的現實生活提供了許多前輩所不能及的豐厚條件。不但衣食無憂,更因是獨生子女倍顯珍貴。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和網絡化的聯(lián)接,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超乎想象的視野空間。不但做到不出戶便知天下事,更可以借助網絡的高效便捷來為他們提供許多便利服務。
正是由于物質的極度滿足和視野的無限擴長,在一代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對“無所不能”更有深刻的體驗。
文化偶像:李宇春
文化符號:灰姑娘
精神需求:想唱就唱
李宇春應該說是為我們大家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的“灰姑娘”神話。當大街小巷到處在傳唱“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至少我還能勇敢的自我欣賞”,事實上正是代表了所有“90后”的真切心聲。
當時代給予你一種無限強大的“巨人”感受,當時代賦予你一種無限可能的“飛人”感覺,當你親眼目睹一出又一出“灰姑娘”的神話時。他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我也很行!我也可以!
因此,“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至少我還能勇敢的自我欣賞”!
所以,不可避免,面對生活的現實,他們說不大于說是,因為他們過于相信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他們過于相信“我要就一定可以得到”。而這一切,不僅是他們成長過程的必經,更多的時候,是對家長智慧的考驗。
在許多家長眼里,這一代的孩子怎么會是這樣?在他們張揚的青春里,經常想唱就唱,似乎無所顧忌,與當年的我們是如此迥然。你看,當年的我們想吃飯,如今的孩子卻不想吃飯;當年的我們想上學,如今的孩子卻不想上學……心中不免七上八下十分不安。
但是作為家長,必須要清楚地知道。成人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孩子的理解,孩子的思維的空間是一個神秘的世界。我們與孩子使用相同的語言,但由于我們對事物的理解的背景的不一樣,所以孩子們的理解與我們的也就不一樣。我們成人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通常,很多家長會以自己那個時代的精神,去要求孩子服從和遵守。家長以為自己過去和現在就是靠目前所擁有的精神價值得以成長,自然而然以為孩子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價值才能得以成長。卻未曾想過,孩子有其自有的時代發(fā)展道路,而且是與先輩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
前臺灣成功大學校長吳京,是美國流體動力學專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畢業(yè)于斯坦福、布朗等著名學府,現在事業(yè)有成。他在杭州的一次講座上這樣傳授教育經驗:“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因為今天我們要走的路,未必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
這句話里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二是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無論要做到那一點,都必須是以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為基礎。
但是,很多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護,領著孩子走、帶著孩子走,甚至于背著孩子走,卻不放心讓孩子自己走。
他們以為這是一種愛護,卻不知道這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
因為,最大的尊重是對人的人格的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人格主體,有其自身的發(fā)展道路,這么做家長事實上是自己以意志,剝奪了另一人人格自主的尊嚴。
另外也有許多家長,老是怕孩子走錯路,或者說認為自己曾經走的路才是對的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施加影響以引導孩子到自己走過的這條路上來。甚至于強行要求孩子走自己安排的道路上來。
不讓孩子走自己的路,這是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特質,一個人很關鍵的是要在自己的成長過程當中,找準定位揚長避短。這樣才能激發(fā)個人自身的潛能,也才能更好的體現自身價值。
如果父母不是在理解孩子特質的情況下,有選擇的引導孩子走到自己喜歡和適合的人生道路上來,而是以家長的意志要求孩子必須走到家長認為可行的道路上來。往往會給孩子帶來終生難以彌補的傷害。
因此,家長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溝通,也才能在孩子的人格健康需求問題上提供最好的解答。
2、避免家長與孩子的文化沖突——說孩子能懂的話。
孩子的語言文化——有話直說
家長的常見誤區(qū)——心口不一
定義:家長心里想要表達的意思,與自己口頭說出的話存在很大的差距。
誤區(qū):在批評孩子時,明明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改正一些錯誤,但是從家長的語言表達當中,卻硬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
場景:
小明今天回家,小心翼翼地告訴媽媽,這次英語考試不及格。
媽媽心里希望(小明下次好好努力,爭取能夠再考好一些)。
媽媽嘴里表達(你真沒用,你真是笨,你還不能XX諸如之類的詞匯)。
結果:話說了=白說;心費了=白費。(小明失去信心,下次考得更不好)。
孩子的語言文化——真心實意
家長的常見誤區(qū)——辭不達意
定義:家長只說自己想說的話,卻不考慮孩子愛不愛聽。
誤區(qū):在與孩子溝通時,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沒有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致使溝通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弄巧成拙。
場景:小明要出門,媽媽感覺他衣服穿少了,希望他再穿一件外衣。
媽媽心里希望:(今天天氣這么冷,小明再穿件衣服,不然說不定會感冒)。
媽媽口里表達:(你就穿這一點衣服出門,要是凍壞了,我可不管?。?span lang="EN-US">
結果:即便您是出自好心,但是,您沒有選擇孩子愿意接受的溝通模式,將您自己的意思明白無誤的表達出來,那么結果也必然不會是理想的。(小明心想,你要我穿我就偏不穿,凍壞了也不要你管。)
孩子的語言文化——有什么說什么
家長的常見誤區(qū)——前言不搭后語
定義:家長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經常性的答非所問。
誤區(qū):如果兩個人在一起聊天。一個人總答非所問,與他溝通的另一個人會做何感想。
除了在周星馳的電影中的無厘頭會讓我們感到輕松快樂,如果置換到現實場景,讓您整天面對,不崩潰才怪?!
場景:孩子說:“媽媽,我想出去玩一會?!眿寢尰卮鹫f:“您也不想想昨天才考了多少分?”孩子說:“爸爸,我周六能和同學一起去公園嗎?”爸爸回答說:“您還好意思出去?”諸如此類!
結果:當孩子經常面對這樣的回答時,一個必然的結果是,因為自己提出的問題得不到家長正面的YES或NO回應。甚至于因此受到家長的責罵和羞辱,就自然慢慢失去與家長進一步溝通的意愿。
相鄰博客
- 在作業(yè)中了解孩子(轉) [2010-05-29 14:35:00]
- 站在孩子的情感圈之內(唐聞講座) [2010-05-29 14:39:00]
- 講座: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之二)(林高龍) [2010-05-29 15:50:00]
- 父母的控制扼殺孩子的真實想法(轉) [2010-07-10 09:5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