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良飲食習慣產(chǎn)生的原因
不良飲食習慣對少年兒童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那么是主要是哪些因素導致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呢?
首先,家庭物質(zhì)生活改善對少年兒童的雙重效應。
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是經(jīng)濟運行進入良性發(fā)展的軌道,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持續(xù)提高。當人們不再為“吃飽飯”而擔憂,當孩子們有豐盈的食物可以盡情地選擇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隨之而來的負效應。由于多食、偏食等造成的營養(yǎng)不均衡和營養(yǎng)品的濫用,并沒有吃出健康,而兒童營養(yǎng)不良和兒童成人病呈上升趨勢。在分析中,我們選擇了“洋快餐”和“保健品”這兩個比較典型的變量看家庭經(jīng)濟狀況對孩子飲食習慣的影響。得到的結(jié)果是:自述家庭經(jīng)濟狀況富裕的學生吃“洋快餐”的比例明顯高于家庭經(jīng)濟狀況困難的學生。從吃“洋快餐”多少來分析,“從未吃過”洋快餐的,困難家庭的孩子達到40%以上,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不足6%;在“每周吃幾次”的孩子中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只占4.1%,而富裕家庭為17.6%,達到這個比例的4倍以上。自述“每天都吃”保健品(營養(yǎng)品、補品)的家庭富裕的學生達到16.3%,明顯高于家庭經(jīng)濟狀況困難的學生8.2%的比例;而困難家庭的孩子“從來不吃”保健品的是富裕家庭的3倍以上。通過對你“平時主要喝什么”的進一步分析中我們看到,喝“白開水”的“富?!奔彝サ暮⒆邮?span lang="EN-US">22.8%,“困難”家庭的孩子是42.9%;而喝果汁、咖啡、可樂或汽水等“含糖飲料”的則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是46.3%,“困難”家庭的孩子是23.4%,呈現(xiàn)比較明顯的差異。在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與相關消費行為的交互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到家庭不同經(jīng)濟境況在一定程度上對少年兒童飲食習慣產(chǎn)生的影響。也可以說,富裕家庭較之經(jīng)濟困難家庭的孩子在飲食習慣上存在更多的誤區(qū)。
第二,父母的教育觀念偏頗和行為導向有誤
有研究證明,父母親的飲食行為會直接影響兒童少年的飲食行為,兒童少年對食物的接受往往模仿父母和家中的其他成年人。與只是分給兒童少年吃的食物相比,他們更愿意接受所看見成年人吃的食物,當父母親在吃某種食物時,兒童少年經(jīng)常也在吃這種食物(馬冠生,《父母提示對兒童少年飲食行為的影響》,《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2年第6期。)。在未成年孩子的成長中,尤其是他們?nèi)粘A己蒙盍晳T的養(yǎng)成,父母歷來有著他人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是在家庭中日積月累的結(jié)果。調(diào)查中當我們詢問“你覺得自己的飲食習慣受誰的影響最大”時,回答受父母影響的達到一半以上,其中母親達到38.8%排在首位,其次是父親21.5%,大大超出同伴、媒體和其他人的影響。許多不良生活習慣反映在少年兒童身上,但根子在于成年人,在于他們某些認識上的誤區(qū)和自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少年兒童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
在觀念層面:比如有31.6%的父母認為“在為孩子準備飯菜時,應該避免他不喜歡吃的食物”父母有這樣的認識,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家里做的菜不好吃就少吃或者不吃”的達到52.1%,明顯高于不同意這種說法的比例——這種在認識上以孩子的好惡作為選擇食物標準的父母,很難綜合考慮膳食營養(yǎng),久而久之還容易慣出孩子偏食的毛病。
在行為層面:不是每天都吃早餐的孩子有23%,父母有26.7%。交互分析顯示:父母每天吃早餐,孩子同樣每天吃早餐的達到81.6%,不是每天都吃的為18.4%;而父母不是每天吃早餐,孩子也不吃的則高出一倍以上,達到37.8%;在吃保健品的人群中,我們也看到了孩子與父母趨同的傾向:父母“每天都吃”、孩子也吃的達到32%,明顯高于父母“從來不吃”、孩子“每天都吃”的比例(21.9%)。父母“從來不吃”孩子同樣“從來不吃”的達到47.7%。此外,孩子“看見食物就想吃”、“邊看電視邊吃零食”、“睡前吃東西”、“家里做的菜不好吃就少吃或者不吃”等不良飲食習慣的養(yǎng)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并沒有認識到其對孩子健康的危害,忽視了對孩子必要的教育、引導。這些問題看似普通,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本生動的、現(xiàn)實的教科書。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能動的、獨立的行為主體,他們每時每刻都在觀察、思索、模仿成人的行為,大人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著孩子。日積月累,不斷重復最終就形成了孩子的習慣。許多渴望自己孩子成才的父母們,在有意無意之中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了反面:自身的觀念偏頗和習慣不良對孩子產(chǎn)生不利影響——孩子的不良習慣積累起來將構成對身體的傷害——身體健康基礎不牢固,成才便成了一句空話。
第三,學習負擔過重的連鎖反應
“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是一個陳舊而沉重的話題。當我們關注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分析那些影響他們健康的不良飲食習慣的時候,依然看到在學習負擔的重壓之下行為的扭曲。本次調(diào)查顯示,有35%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感到學習負擔“非常重”和“比較重”,感覺“適中”的有45.4%,感覺“比較輕松”和“非常輕松”的有19.6%。交互分析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常有”由于“學習壓力太大了,不想吃東西”的學生中,高達74.8%是認為學習“負擔重”的學生,認為學習負擔“適中”占20%,“輕松”占5.2%。在不是每天吃早餐的孩子中,平時感到學習負擔重的是感到輕松的將近3倍;在非常同意“學生服用保健品(或補品)對學習有好處”的孩子中,感到學習負擔重、適中、輕松的分別是48.3%、31%和20.7%;吃過保健品的孩子中,有36.2%是感到學習負擔重的,感到學習輕松的只有18.4%。也就是說,越是感到學習負擔重的孩子,對保健品、補品越青睞,希望通過服用保健品助學習一臂之力。
第四、大眾傳媒和生產(chǎn)者、經(jīng)營者的誤導
就少年兒童而言,一方面他們有著與成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是特殊的消費群體,有些于成年人健康有益的東西未必適用于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成長中有著廣泛的物質(zhì)需求,又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加之現(xiàn)在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錢毫不吝嗇,不少生產(chǎn)者和經(jīng)營者把目光瞄準孩子的時候,卻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忽視了孩子的特殊利益??梢哉f,少年兒童的一些不良飲食習慣就是來自生產(chǎn)者、經(jīng)營者的誤導,而某些大眾傳媒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兒童的飲食觀念和行為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兒童食品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各種新品種、新花色的零食充斥市場,吸引了無數(shù)的孩子。一些生產(chǎn)者、經(jīng)營者為了賺取更多利潤的目的,想方設法迎合兒童的消費心理,刺激兒童消費,有的還在食品之外大做文章,并不顧忌孩子們的飲食健康。本次調(diào)查顯示,有38.8%的孩子選擇零食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時尚、流行”、“外包裝”、“得到小玩具或小卡片”。某些媒體廣告,不僅未能對兒童的飲食行為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與此相反,還在鼓勵不健康的飲食行為,甚至在直接誤導少年兒童。比如把使用保健品與提高學習成績連在一起的宣傳,對家長和學生極具誘惑力;把吃某個品牌的糖果、喝某個品牌的飲料作為時尚來推崇。相當多的孩子是電視上看到什么就讓家長買什么,喝什么牌子的飲料、吃什么牌子的零食和保健品也成了在同學中炫耀和攀比的內(nèi)容。對于辨別能力和選擇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們來說,在飲食消費上成了食品廣告的“牽線木偶”,家長對此更是無可奈何。
(作者:關穎)
相鄰博客
- 家長會說話,孩子才聽話 [2010-06-24 00:42:00]
- 護花與育人 [2010-06-24 09:54:00]
- “家長做不到”心態(tài)類型解析 [2010-06-24 23:09:00]
- 家長自我學習成長中的“角色心情轉(zhuǎn)換” [2010-06-24 23:2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