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故事]:一個叫大衛(wèi)的美國父親教他7歲的兒子凱利如何使用割草機。妻子突然喊住他,詢問一些事情。當妻子和他談話時,孩子就充分利用剛剛學到的技術(shù)推掉了父親花了兩個月精力才弄成的人人稱羨的花圃?;ㄊ榈兀赣H怒不可遏,就在父親的大手將要落下之時,孩子母親柔柔的聲音清晰地傳來:“大衛(wèi),別這樣,記住——我們是在養(yǎng)小孩,而不是養(yǎng)花?!?/span>
[點評]:在我們中國父母眼中,孩子毀掉了花圃闖下了大禍,就應(yīng)該受到嚴厲的懲罰,“子不教,父之過”。然而美麗的花圃已毀,再也不能復(fù)原了,我們又何必去毀壞孩子純凈的心靈花圃呢?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傷害就難以修復(fù),就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一個發(fā)明家也許就在父母的幾句呵斥中毀掉。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禁錮很多,這不許動,那不許動,一旦孩子因好奇心闖入禁區(qū)時,我們不是在養(yǎng)心,而是在護物,把東西看得比心靈的呵護更重要。我們中國的父母要向愛迪生的母親學習,寬容孩子的“闖禍”,引導孩子的“求知欲”,這是孩子未來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們不能斷了源頭。當孩子因好奇闖禍時,我們要記?。何覀兪窃谟硕皇嵌髿⑼?。
B
[故事]:蘇霍姆林斯基看到一個4歲女孩在校園里摘了一朵玫瑰,從容地走了。他走過去,溫和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她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許多好看的大玫瑰,奶奶有點不信,我現(xiàn)在摘一朵送給她看,看后送回來?!碧K霍姆林斯基又摘了兩朵,告訴這個小孩:“這一朵是送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培育了你這樣一個好孩子?!?/span>
[點評]:呵護孩子的善心遠比護花更重要。“百善孝為先”,玫瑰有價,孝心無價。孩子對奶奶的孝心像玫瑰一樣美麗。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姑娘可能不會有這么幸運,輕則遭訓斥,重則遭懲罰,我們大人往往只看到孩子的錯卻看不到孩子犯錯的真正動機。我們常常一葉障目,妄下結(jié)論,連孩子訴說的機會也不給。我們往往在搞清真相之前就輕易判斷:這孩子不愛護公物,道德品質(zhì)差。接下來就進行懲罰。這樣處理方式就傷害了孩子如花的心靈,心靈之花一旦凋謝就難以再開。蘇霍姆林斯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潤物無聲,呵護孩子一顆高尚的善心,讓善心開花結(jié)果,因為這是在育人而不是扼殺善心。
C
[故事]:有一座公共花園,每當春天百花爭艷之時,都會有大量的游客來駐足欣賞。可是總有一些游客喜歡摘花,有些花被游客帶走,有些被丟在花園里。雖然花園里也立了許多牌子,如“摘花可恥”、“禁止摘花”、“摘了花朵,丟了修養(yǎng)”等,但是人們似乎對這些牌子視而不見,照摘不誤。后來管理者找心理學家威爾遜幫忙。威爾遜說:“你們何不換一個角度來提醒人們呢?”于是,公園里警示語的風格煥然一新,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靈之美的映射”;“你欣賞花的美麗,花欣賞你的高貴”;“你給花朵一個花期,花朵給你一份贊美”;“把花朵留在枝頭,讓美麗留在心靈”;“上帝是花之美的締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護者”等。結(jié)果公園里摘花的人驟減。
[點評]:對于公園里情況的前后巨變,威爾遜這樣解釋:“花園的美麗,需要人們用心靈的美麗來護持。你欣賞了他人品格的美麗與高貴,他自然就會以等價的行為來回報你的欣賞?!弊o花與育人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從育心開始護花,巧妙地激發(fā)人們用美好的心靈來呵護、贊賞美麗多姿的花朵,外在美與內(nèi)在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花兒因我而美麗,我因花兒而高尚。環(huán)境美與心靈美就這樣和諧統(tǒng)一在一起。這就是著名的護花原理,強調(diào)護花從育心開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教育者也要巧設(shè)情境,從育心開始,把育人與護物結(jié)合在一起,達到養(yǎng)育孩子心靈與保護美好環(huán)境的一石二鳥的作用,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相鄰博客
- 父母的控制扼殺孩子的真實想法 [2010-07-16 23:07:00]
- 讓孩子度過一個充實而愉快的暑假 [2010-07-17 00:22:00]
- 如何理解演講的口語表達藝術(shù) [2010-07-17 14:51:00]
- 朗誦與演講的技巧 [2010-07-17 15:1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