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看看這是什么?貓頭鷹嘛!不,這可是在睡覺的貓頭鷹.看仔細喲,它的一只眼閉著呢,貓頭鷹睡覺時就會是這個樣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之所以把睡覺的貓頭鷹的圖片放在這里,我是想說,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也跟貓頭鷹似的存在著閉著一只眼睛的問題。
營地結(jié)束之后,我與家長朋友交流過程中,被大家問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回到家后我應(yīng)該怎樣跟孩子溝通?我知道認可孩子、表揚孩子很重要,可是他(她)做得真的很不好,我怎么認可他(她),表揚他(她)呀?他每次某某學(xué)科考試只有三十幾分,作業(yè)也不做,我怎么表揚?……
每每遇到這種問題,我都會有很強的無力感,不是我無法解答家長提出的問題,而是感到我的回答無法讓許多家長理解,或是家長朋友理解了,操作起來也會心中有結(jié)。這個結(jié)就打在中國基礎(chǔ)教育中沒有好好地教授唯心主義這一點上。由于大家對唯心主義認知上的過度偏頗,會讓家長與孩子在溝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擾。我這么說可能會讓許多家長朋友不太明白,或是不能理解。在我們所受過的教育中,從來都告訴學(xué)生們,唯心主義是錯誤的。為什么貓貓在這里卻為唯心主義說好話,把這種錯誤的內(nèi)容教給家長,不就是讓家長朋友學(xué)會無中生有,自欺欺人么!還說什么教給家長這一內(nèi)容可以幫助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墒菃栴}確實沒有大家想得那么簡單。
我在《對立了就要分出“對”與“錯”?》里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從百度百科中查到:唯物主義:以為物質(zhì)決定意識,世界就其本質(zhì)來說是物質(zhì)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zhì)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xué)觀點。唯心主義:是哲學(xué)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xué)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即物質(zhì)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zhì)是意識的產(chǎn)物的哲學(xué)派別。并明確地說:唯物主義的反意詞是:唯心主義?!?/span>
在該文中還談?wù)摰溃簾o論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必要工具,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就跟泥瓦匠的工具中有泥刀、西餐面點師的工具里有面包刀一樣。雖然在形態(tài)上一厚一薄,一短一長,一粗一精,一臟一凈……,但它們的實質(zhì)卻是一樣的,都是工具只是適用的對像不同,對于使用者而言,哪個好使,哪個適合就用哪個,而不是機械地遵循過去師長們所謂的教導(dǎo),只會使老師教給我們的唯物主義工具,卻不會使用,或是有意拋棄唯心主義這一工具。
……
在我的博文中,談到這一內(nèi)容,算得上是舊話重提,其必要性在于,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唯心主義,需要會運用好唯心主義這個工具。只有這樣,教育孩子時,家長的可操作空間才會比較充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朋友一般都會選用唯物的觀點看待孩子的成績,多少分兒就是多少分兒,這絕對是客觀的。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無論哪位家長都很難說自己的孩子某門功課考試,在一百分為滿分的情況下,得了三十幾分是個好成績。也許有家長不認同,會說,我們學(xué)的可不只是唯物主義,我們學(xué)的辯證唯物主義,把這個成績辯證著看也可以認為成好成績。
那我要說,既然說的是唯物主義,無論怎么辯證,都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唯物性,也就是在唯物的基礎(chǔ)上才有辯證的可能,如果在孩子身上找不到這種唯物的基礎(chǔ),家長也絕對沒有瞎變的道理。如果這個孩子不是從來沒有學(xué)過這門學(xué)科;也不是生病掉了課;也不是因為父母雙方突然離異受到了心靈的打擊;等等,什么原因都沒找到。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如何稱贊自己孩子考出的三十多分是個好成績呢?
就算哪位家長朋友有著絕對魄力,真的稱贊了自己的孩子考出的三十多分是個好成績。我想孩子也很難這樣認同。具體的分數(shù)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孩子又不缺心眼兒,他(她)哪里會不知道多少分兒是個好成績,多少分兒是個糟透了的成績呢!曾經(jīng)有一位學(xué)生,他的生物課期中考試得了十九分,我問他:如果你的老師對你說:這個成績考得很棒,你會怎么想?他當時惡狠狠地對我說:她諷刺我!我想如果家長面對孩子考出的過低分還滿意地表揚他(她),孩子從心底絕不會認同這份廉價的表揚,有的還會認為這是有意傷害。這種情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也會越來越明顯!
這種情況下,我認為用唯心主義的辦法與孩子溝通會更容易一些。要說明這個問題,我還是舉個例子比較容易理解些:幾個人一起吃同一個西瓜,因為每個人對甜度的喜好差異,雖然在客觀上西瓜的甜度是一定的,但每個人對這個西瓜的感覺卻不一樣,有人認為這瓜太甜了,有人認為這瓜不夠甜,還有人認為這瓜的甜度剛剛好。西瓜是同一個西瓜,甜度可以客觀檢測出來,得出標準值,在這種情況下,請問這些評論中誰對,誰錯呢?其實誰都沒錯,都是對的,因為感覺不同嘛。
面對孩子成績這個“西瓜”每個孩子對它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家長,重要的不是去強調(diào)那個客觀的分數(shù),而應(yīng)該溝通在這個分數(shù)面前孩子的感受。請記住,這個感受是自己孩子專有的,是唯心的,也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得到了父母的理解與尊重,這種表面具有唯心主義特點的交流,會很快幫助家長與孩子之間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溝通橋梁。
如果家長一味地抱著分數(shù)這個客觀事實不放,跟孩子交流時一遍一遍地擺事實講道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是焦慮、壓力與傷害,因為他們的個人感受在這些事實面前沒有得到尊重與重視。這個過程如果用吃西瓜的例子來展開就會變成:家長拿著西瓜的客觀糖度值,一遍遍地讓孩子看這個數(shù)據(jù),并對孩子說:吃太甜了不好,對身體有害,你看這糖度已經(jīng)夠高了,你怎么可以說這個西瓜不甜呢?或者對孩子說:看看,看看,這個西瓜的糖度值一點兒也不高,怎么會太甜呢?非說這個西瓜太甜了是你的問題!等等,如果那個被說服的對像是你,你會如何想這個問題?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別人用這種辦法跟我說,讓我否定自己的感受,我會很受傷!
面對孩子考出來的成績,我以為還是從認同孩子個體感受入手為好,這樣才能保證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渠道暢通,這種認同,沒有什么客觀標準存在。如果硬說有,這個標準就在孩子的心里,每個孩子,每個孩子對這種標準的評判都有所不同,都屬于個人色彩,無統(tǒng)一標準可言。只有看到這點,尊重孩子們內(nèi)在的、屬于他們自己的感受,運用好唯心主義這個認識孩子的工具,才能使家長朋友們進行家庭教育時可以睜開雙眼,不再是一只獨眼睡覺的貓頭鷹!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適合運用唯心主義的空間,唯心主義是人們用來認識自己意識層面的工具,人在意識層面的差異性,以及自主意識的存在,使唯心主義不可避免地、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我以為好好學(xué)習(xí)它,運用好它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相鄰博客
- 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 [2010-08-22 12:40:00]
- 調(diào)整(王光發(fā)) [2010-08-27 17:03:00]
- 秋季兒童最應(yīng)吃的十種食品 [2010-08-31 17:08:00]
- 孩子學(xué)英語 家長多點娛樂 [2010-09-01 17:0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