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05日 17:37 來源:鄭州日報
近日,在冬奧會上奪得冠軍的周洋答記者問的一句話,感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周洋說:“獲得這枚金牌以后,可能會改變很多,以后會更有信心,也會讓我爸媽生活得更好?!边@句話是時下青年奮斗的最大動力嗎?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wǎng),對2856人進行的調查顯示,79.3%的人奮斗的最大動力是“讓父母生活得更好”。此外,67.7%的人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3月3日《中國青年報》)
社會學家認為,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一直是“首屬群體”。家庭是社會最主要的“首屬群體”。“首屬群體”的父母與子女總是頻繁地進行著面對面的交往,這種交往包含著高度的親密感。父母與子女之間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群體認同感——一種“我們”的感覺,一種一家親的感受。父母的親情,父母的關愛與呵護,讓子女產(chǎn)生最直接的歸屬感。說一千道一萬,時光柔軟,世事流轉,父母是一個家庭的根,家庭是世間最可依賴、最溫暖的所在。
周洋的超越,將改變自己和以后的生活命運。她“讓父母生活得更好”的話,印證了窮人的孩子早懂事、早當家,也證明了傳統(tǒng)美德在本土文化中的一息尚存。在現(xiàn)代社會里,父母在與子女的相互作用關系中,為子女提供著感情源泉。只要不是白眼狼,子女總要感恩,孝敬父母,用善語和行為,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
“讓父母生活得更好”是一種人生責任感,它是人奮斗的動力,還是人生奮斗的目標?!白尭改干畹酶谩痹从趷?,有愛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像人。愛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愛他人,人活著的價值全在于有愛父母及他人的能力。作為社會和文化中的個人,愛自己的至愛,“讓父母生活得更好”,才能較少地產(chǎn)生心理上的空洞,才不至于被世間虛幻的東西所迷惑。
除了本真生活之外的生活,除了偏執(zhí)而狂傲的意識形態(tài),應該說,愛是唯一,愛就是我愛。 今 語
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10/03-05/2154641.shtml
相鄰博客
- 在美國,老師教導“拾金可昧” [2010-03-09 07:21:00]
- 曾蔭權:不開心時擦皮鞋 [2010-03-09 08:10:00]
- 河南南陽 男童撲山火燒成重傷 被授予優(yōu)秀少先隊員稱號 [2010-03-09 08:23:00]
- 重慶 學生的日記竟有三個版本 分別給老師父母和自己看 [2010-03-09 23:5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