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事件后,104名涉案青少年,在當?shù)卣?、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幫教下,經(jīng)過教育、感化和挽救,逐步走上人生正軌、回歸社會,其中有9人考上了大學…[詳細]
甕安之事雖由民怨積累而起,但百余名青少年學生牽涉其中,參與了一些打砸搶燒的行動,其中的不少還加入了了當?shù)貛团?,甚至還包括未滿14歲的兒童,令人痛心…[詳細]
然而,此種現(xiàn)象并非孤例,在各地比比皆是,類似的“邊緣青少年”,已經(jīng)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
所謂“問題青少年”
甕安街頭的沖鋒少年
13歲黃衛(wèi)平聽說有很多人到縣公安局和縣政府游行,感覺異常興奮,當天黃衛(wèi)平親手點火燒了10輛車,而他如此“英勇”的行為,就是為了在剛認的“大哥”面前好好表現(xiàn)。
15歲的衛(wèi)少文(化名)個頭矮小,聽說縣城有人游行示威,自己打車迅速趕到現(xiàn)場。他沖進政府大樓,點火焚燒了多間辦公室,還曾加入幫派,跟著“大哥”在外面搶錢。…[詳細]
一個社會性話題:問題青少年
所謂的“問題青少年”,一般指的是上網(wǎng)成癮、貪玩厭學、網(wǎng)戀早戀、夜不歸宿、離家出走之類,嚴重者會涉及到盜竊、敲詐勒索、參與一些幫派活動等等。這個群體究竟有多大,未有具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是,在諸如留守青少年、兒童中;在諸如小城鎮(zhèn),小縣城中,相對比例較高。
這樣的事例,在甕安表現(xiàn)的相當明顯,甕安縣每年有2000多名初中畢業(yè)生不能接受再教育,閑散在社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隱患,也牽連到了整個學校。15歲的廖保華就是在被人收了幾次保護費后,拜了“大哥”錢小波,從此威風多了,也不要交保護費了…[詳細]
功利化教育模式下,被拋棄的一群人
一般而言,問題青少年群體集中在所謂的“差生”中。
在功利化教育模式下,以及功利化社會的大環(huán)境,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整個社會因素,對于差生,往往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歧視,大城市可能相對好一點,但是到小城鎮(zhèn)、到農(nóng)村就表現(xiàn)的相當明顯。而這些所謂的“差生”,因為信心不斷的受挫,或者是日益趨向于內(nèi)向封閉、或者開始與家長、老師進行對抗等等,逐漸成為老師、家長眼里的“問題青少年”…[詳細1][詳細2]
而在類似甕安這樣熱衷混社會,街頭混混力量強大的環(huán)境中,這些少年們更容易踏上幫派之路。
去向哪里——“江湖”不能承受之重
每個小鎮(zhèn)、縣城,都游蕩著這樣一群邊緣少年
幾乎在每一個小城鎮(zhèn)、縣城,我們隨時都能夠看到,這樣一群或者好幾群的浪蕩少年,從以前的錄像廳、溜冰場,到桌球室、游戲廳,再到現(xiàn)在的網(wǎng)吧等,則是他們的主要據(jù)點。
而在甕安,情況更加突出。譬如甕安三中校門口幾乎每天都會云集幾十輛摩托車和汽車,大多是幫派里的混混兒,打架滋事是家常便飯。大量的閑散少年游蕩在街頭,被拉入幫派后,再靠著以前的同學關(guān)系開始幫忙“收兄弟”,循環(huán)往復,是小城江湖一景…[詳細]
游蕩在邊緣,看不見未來,唯有抱團取暖
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甕安每年的刑事立案數(shù)量都高達600到800起,可見“甕安江湖”之鼎盛。
用怎樣的字句形容這些少年的狀態(tài):游蕩在邊緣,看不見未來,喪失了起碼的價值感,那怎么辦?唯有抱團取暖。套用臺灣熱播電影《艋胛》的一句話,“混的不是江湖,而是友情和義氣”。惟其如此,方能從家庭、學校之外的地方找到一些溫暖和“價值感”…[詳細]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一離開學?;焐鐣?,缺少經(jīng)濟來源成了致命問題,于是,諸如小偷小摸,敲詐勒索,直至參加一些有組織的撈錢活動,就順理成章了,這時候的江湖,除了友誼和義氣,更是真實的刀光血影以及隨時可能到來的法律制裁。
回歸社會之路何其艱難
“三不管”地帶
家長管不住,學校沒法管,而社會呢,除非他們做出了一定影響的違法之事,否則也無從管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
即便是家長,可憐天下父母心,絞盡腦汁,卻往往流于簡單粗暴,甚至毆打;或者是一味遷就,滿足其的一些物質(zhì)要求,而無溝通交流,換來的也是更強硬的對抗或更冷漠的家庭關(guān)系…[詳細]
工讀學校
說到幫扶制度,就得說工讀學校。它是為有違法或輕微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而辦的特殊學校。在上個世紀,工讀學校體系曾成為我國矯治問題青少年的重要手段…[詳細]
從1966年的200余所減少到目前的67所,目前,全國僅有67所工讀學校且絕大多數(shù)"門可羅雀”。對于全國數(shù)目龐大的問題青少年群體,其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更為重要的是,無論從社會影響,還是品牌信譽都異常慘淡,甚至于爆出不少黑幕,家長已經(jīng)很少將孩子送往工讀學校…[詳細]
擇差教育
擇差教育是指針對普通基礎(chǔ)教育學校中不想學、不會學、學不會,或者染有叛逆、早戀、網(wǎng)癮、逃學等不良行為,令老師頭疼,令家長心痛的“差生”或者“后進生”進行轉(zhuǎn)化訓練的一種教育模式。已經(jīng)形成了頗具規(guī)模的擇差教育市場。主要包括:行走學校、拯救訓練營、治療網(wǎng)癮學校之類。
其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在學者史鐵爾看來,擇差教育機構(gòu)實質(zhì)上是把問題孩子與日常生活情境隔離開來,用非常態(tài)生活來矯治孩子的不良習性。所謂非常態(tài),就是用軍事化管理、高強度的體力訓練、懲戒教育之類的手段,在一個隔絕的情境里,重塑問題學生的人格…[詳細]
這些學校,因其高盈利,以及學生人身權(quán)利毫無保障、辦學資質(zhì)等問題,再加上連續(xù)曝光的“學生跳樓”、體罰致死,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學校,如今已經(jīng)聲名狼藉,被稱作魔鬼學校,風雨飄搖…[詳細]
回歸教育的基點
“感化教育”的問題詳細內(nèi)容如何?
上述回歸路徑,對于多數(shù)邊緣少年來說,顯然不起什么作用的,那么此次新聞中所言的感化教育呢?
在感化教育里,因為被“感化人”是被當作人格有缺陷的人看待,最大的問題在于教育者的人格優(yōu)越感和對“被感化人”人格施壓的嫌疑。因此,甕安的感化教育,對問題少年回歸社會究竟有何作用,我們還需掌握更為詳盡的信息,譬如說具體的幫扶內(nèi)容、課程講解、以及具體的“被感化人”的事例,方能做出判斷…[詳細]
問題青少年教育是個什么問題
所謂問題青少年,或者邊緣少年教育,本質(zhì)上是一個重塑其價值感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尊敬其人格,從內(nèi)心認為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而所有“問題青少年”的問題,并非是他們自身的原因所導致,而往往是因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教育的不健全所導致的。
追根溯源,需要反省的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教育者自身,在最基礎(chǔ)的教育傳遞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將“每個人的人格平等”、“每個人的價值確立”作為教育出發(fā)點,而是讓功利目標主導了我們的評判。因此,最迫切的問題,仍然是回歸“每個人的人格平等”、“每個人的價值確立”的教育原點,無論問題青少年還是其他的教育問題。
結(jié)語:制造一個邊緣少年簡單,而讓其回歸社會,卻是難上加難……
相鄰博客
- 央視《新聞1+1》:女生被投票趕走后自殺 班主任已停職精神低落 [2010-05-07 08:25:00]
- 騰訊評論 少年“被民主”的悲劇 [2010-05-07 08:30:00]
- 四川南充 上百村民為殺母男子求情 法官宣判后捐款(圖) [2010-05-07 09:06:00]
- 浙江文成 父母離異 未滿14歲少女容留網(wǎng)友使發(fā)強奸案 [2010-05-07 09:2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