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呱呱講堂里討論“要不要讀《弟子規(guī)》”的話題,氣氛很熱烈。我感覺這是迄今以來我在呱呱講堂里聽到的最好的一課?!兜茏右?guī)》要不要讀不是問題,值得大行其道的是這種各抒己見自由表達思想的氛圍——如果人人都能這樣,我們的生活中會少許多“跟風”行為而多有一些思想和行動上的創(chuàng)新。
《弟子規(guī)》中有值得大力倡導的內(nèi)容,無論在今天還是在將來,這一點不可否認。和其他“國學經(jīng)典”一樣,《弟子規(guī)》訓誡做人的道理,如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guān)懷朋友,心懷感恩,謙虛謹慎……這對時下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也許能起到一種“補充”的作用。但是我本人卻不贊成一味強調(diào)讓孩子死記硬背《弟子規(guī)》——其他所謂“國學經(jīng)典”也一樣不適宜只強調(diào)孩子來學。
第一,《弟子規(guī)》不適合小孩子用讀、背的方式來學習。
不錯,《弟子規(guī)》的訓導對象是兒童,作者采用的文字形式在當時那個年代是文辭簡易,讀起來不費勁的,可是我們的孩子已經(jīng)身處白話文運動之后一百多年的21世紀,當年對蒙童而言已經(jīng)算是“簡單”的文字,而今許多身為父母的成年人也未必可以不看譯文就能完全明白其含義。要小孩子讀、背這些他們并不真正明白的古文字,對啟發(fā)兒童心智并沒有好處。兒童的心智有其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1—6歲的兒童是用右腦學習的,“做給他們看”的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更深遠也更有意義。著名教青家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反對死記硬背。他認為,“應當設(shè)法做到使兒童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就能掌握關(guān)于周圍世界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重要原理,而不是需要專門去熟背和記住?!?/span>
第二,《弟子規(guī)》不只孩子要學,父母首先應該學。
舉兩個例子——
其一:“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用大白話說,就是: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做子女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然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于不義,就要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西方文明社會的風俗文明可以不提,即使在咱中國,提倡“民主”和“科學”也已經(jīng)有100年歷史了,現(xiàn)代化家庭提倡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現(xiàn)代家庭教育提倡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疤煜聼o‘不是’的父母”,這種浸透著封建倫常思想的陳腐觀念還要沿襲多久!
其二:“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意思是說:不管父母親愛我還是恨我,我都要盡做子女的孝道。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實施家庭教育的基礎(chǔ)。父母“憎恨”孩子,情理上說不過去不說,孩子能否成人都難說!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親子關(guān)系惡化到了“恨”的地步,孩子把不良情緒壓抑在內(nèi)心,天長日久,或者自我傷害,或者威脅到他人甚至社會——因為親子關(guān)系破裂,導致青少年自戕甚至殘忍殺害父母的惡劣事件我們聽到的還少嗎?
父母要讓孩子接受《弟子規(guī)》的訓導,自己先來讀一讀、想一想:我為什么要讓孩子學《弟子規(guī)》?我讓孩子學《弟子規(guī)》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如果是出于一種“自私”心理:只是想著讓孩子讀了《弟子規(guī)》從此變得服服帖帖更聽話更好管教,那么,我勸這樣的父母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如果讓孩子學《弟子規(guī)》,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待人接物和修身養(yǎng)性的的好習慣,很好!但是做父母的先要自己能做到——榜樣的力量比說教的力量大得多!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卻要孩子去做,孩子會深感困惑和迷茫:我行我素,不按父母要求的那樣去做,算是比較好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人格分裂,說謊欺騙,那才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
第三,《弟子規(guī)》的踐行缺少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道德不像法律,法律是用來“責眾”的,而道德是用來自律的,用以自律的道德如果要得以壯大,必須借助法律的力量來保護。我們的社會正在轉(zhuǎn)型,商品經(jīng)濟利益是整個社會追逐的標桿,就連至高無上的法律,面對這個“鐵規(guī)”也有“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的時候!別的不說,僅以我們的媒體為例,他們名義上承擔著傳承優(yōu)秀文明的義務,利益面前卻往往忘記要為教育下一代負責為社會大眾負責的責任。“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作為個人,也許做起來不難,可是我們的網(wǎng)絡(luò)、電視、報紙、雜志,往往為了“奪人眼球”,只顧經(jīng)濟利益,肆無忌憚地塞入謠言、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言論等等骯臟丑陋的東西,我們的孩子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著他們感受到的生活內(nèi)容,他們在家里、在學校里背誦的那幾句古訓,相對于強大的社會輿論,何止是“以卵擊石”!
我們不能全盤否定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但是也有人認為,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蕩和西方文明的浸染,使得原本清晰的中華文化的脈絡(luò)漸漸模糊了,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使得這種現(xiàn)狀雪上加霜。老一輩喜歡“懷舊”,往往會在追憶往昔美好時光中走失; “80后”以來的年輕人,他們是即將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一群,但是他們正好處在原有價值體系崩潰、新的文化缺失、精神貧乏的時代,他們對新舊道德都持懷疑態(tài)度,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迷茫、偏激、散漫、甚至憤世嫉俗,價值取向的迷失是自然的事。
所以,人們需要的是冷靜,弄清楚我們的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文化,如何建構(gòu)這樣的文化,而不是盲目“跟風”,尤其不要被那些受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的“文化商人”牽著鼻子走!
相鄰博客
- 親子溝通的信念 [2010-08-11 15:51:00]
- 讓我們都來接受“父母效能訓練” [2010-08-11 16:07:00]
- 我來杭州參加家庭教育高級講師培訓班 [2010-08-15 16:54:00]
- 今天是“七夕”...... [2010-08-16 22:0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