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喜悅、憤恨、憂傷、恐懼、愛戀、厭惡、欲望,是人人具備的七種情志,稱為七情。七情是人的心意的變化,其中“喜者心之歡樂,怒者心之煩惱,哀者心之痛切,懼者心之惶恐,愛者心之貪戀,惡者心之憎嫌,欲者心之思慕”,可見其都與“心”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心是我們東方心理學(xué)的基本概念,我們叫做“心性學(xué)說”,不稱為心理學(xué),因為心理活動無非就是心念的起滅和轉(zhuǎn)移,不是心的本源。東方的心性學(xué)說,無論佛學(xué)還是儒道之學(xué)都不搞尋枝摘葉這一套,而是直接探查人心的根源,以期從根本上切斷心念的起滅。
心性之心是宇宙的本體,是形而上的道,就是《楞嚴(yán)經(jīng)》中“七處征心”所討論的心。心念之心,是形而下人的心理活動,是念頭、是心念的生滅。所以人心險惡說的是人的心念兇險,惡念不斷;人心貪婪是說人的貪欲念頭不絕。佛法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說的統(tǒng)統(tǒng)都是念頭。有念頭就現(xiàn)出這個物質(zhì)世界,這是有為法;停止了念頭,物質(zhì)世界就消失了,才能進(jìn)入無為法。
所以中國文化中所說的心,既不是心臟也不是大腦,而是人的念頭,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要素。心之所發(fā)就是念之所動,就是意念,簡稱為意;心之所往就是念之所聚,念聚就是志。念頭忽生忽滅,如夢幻泡影,根本控制不了,所以人的心意志都很難控制。學(xué)打坐的一上來就學(xué)空雜念,你就上當(dāng)了,一輩子也空不了。因為念頭本身就是空的,沒有實體忽生忽滅,不去理睬它反而沒有了,就是如此奇怪。
情也同樣如此,是因心有所感,性有所動,感而后發(f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活動。說要不動性、不動情,那是佛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做不到?!皭鄄恢夭簧镀牛椴簧畈粸槟信甭?!人心為陰陽界的翻板,陽面叫菩提,陰面叫煩惱,陰陽是一體,沒有辦法分開,所以“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全賴陰陽板哪一面朝上。菩提與煩惱都是在圣不添在凡不減,想去掉煩惱換來菩提,不是多此一舉嗎?心念一轉(zhuǎn),馬上就變煩惱為菩提了。為什么轉(zhuǎn)不過來呢?性子沒化。性子不化如同手持污染之器,再好的東西倒進(jìn)去也一定會污染。無情不是真豪杰,菩薩的意思就是“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同時也要使一切有情眾生覺悟。不愛人就無法度人,不愛物就無法成物,無情就不會生在人間了。
七情在圣賢之人純乎天理,故無七情之蔽;凡夫俗子則為物欲所蔽,放蕩不羈。事如其心就喜,事與愿違就怒,動乎悲就哀,畏乎法就懼,見美就愛,見丑就惡,貪想就成欲。圣人看到我們真是可氣、可嘆、又可憐。
其實,圣人與凡夫的根本區(qū)別只在一念之間,全賴于你的發(fā)心:出之以正則為圣賢,出之以私則為凡夫,出之以邪則為奸佞,正邪之間,全憑此一念,因此不可不謹(jǐn)慎。
來源:http://www.wwmm.cn/%C8%E5/%A1%B6%C8%FD%D7%D6%BE%AD%A1%B7%BD%B2%BC%C7/%A1%B6%C8%FD%D7%D6%BE%AD%A1%B7%BD%B2%BC%C7%D2%BB.htm#
相鄰博客
- 《三字經(jīng)》講記第一講(二十) [2010-09-13 10:31:00]
- 《三字經(jīng)》講記第一講(二十一) [2010-09-13 10:33:00]
- 《三字經(jīng)》講記第一講(二十三) [2010-09-13 10:38:00]
- 老子《道德經(jīng)》動畫版(上、下) [2010-09-20 10:35:00]
最近訪客